醉心植物研究70多年,全國一半的植物都在他的書裡!

2021-01-09 全景科學家

今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發布《徵求牡丹為我國國花意見的通知》,此消息一出很多人才意識到,我國原來還沒有國花。牡丹固然國色天香,但是否能成為國花還是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這時一位93歲高齡的老院士的親筆意見書走紅網絡,他在信中說:一花獨放不足取,牡丹、梅花並為國花,是最理想的方案。」

這位老院士叫王文採,在國花這個話題上,他有當仁不讓的發言權。

(王文採親筆信)圖片來源:騰訊網

他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一生都致力於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和植物地理學的研究。他主持編纂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收錄了我國高等植物15000多種,佔全國植物總數的二分之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植物圖鑑類著作,也是植物學科研和教學的不可缺少的參考書。在百餘年的中國植物分類學發展史中,王文採的貢獻與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無心插柳:初窺植物學門徑

王文採1926年6月出生於山東濟南,父親早逝,留下他跟母親艱難度日。1939年,王文採考進北京第四中學,之後拜山水畫家王心竟為師學習國畫,這些經歷為他日後從事植物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王文採手繪植物圖)

王文採高中畢業時,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選擇報考師範類院校,最終因為成績優異,被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專業錄取。

(高中畢業照)

選擇生物學的原因可謂是無心插柳,據王文採回憶:「純屬一種隨便選擇,沒有明確目的,糊裡糊塗,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商量。」

進入大學之後,王文採喜歡大學校園安靜的環境,希望畢業以後能夠繼續留校任職,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慣例是:每屆畢業生中只有前兩名才可以留下。王文採遂決心努力用功,以便獲得留校機會。

1947年,著名植物學家林鎔受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講授植物分類學課程。林鎔的分類學課十分講究理論實踐相結合,每講一科植物,都會展示該科植物標本,並在黑板上畫出植物的精美縱切面,這樣的淵博學識與精巧匠心使王文採倍感欽佩。

在課餘,林鎔還帶領學生到玉泉山、香山實地採集植物標本。在他的影響下,王文採對植物分類學逐漸產生了興趣。其後,王文採也開始自行出遊,採集標本,並漸漸下定決心:要把植物分類學作為終生從事的研究學科。

1949年6月,王文採大學畢業,由於成績優異,他得以如願留校任教。1949年11月,經師兄王富全引薦,王文採得以結識了正準備編寫《中國植物圖鑑》的胡先驌。胡先驌是我國近現代植物學的創始人之一,創建了我國大學中的第一個生物系,堪稱中國植物學界的領袖。他對王文採在植物學上的才能很是欣賞,即請其編纂《中國植物圖鑑》。不久,中國科學院成立,胡先驌便把王文採介紹到了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由此王文採開始了其執著一生的植物分類學的研究事業。

野外考察:無限風光在險峰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熱帶—溫帶—寒帶連續廣闊地帶的國家,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近代以來對中國植物的分類研究一直被西方學者所佔領,據不完全統計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先後有約16個國家,共約200人來過中國調查植物資源,採集帶走了許多珍貴的植物標本,發表了大量新類群的研究成果。新中國成立後,全面調查我國植物資源現狀,建立屬於自己的植物分類學研究體系迫在眉睫,而採集植物標本就是調查的第一步。

植物調查不同於別的科學研究,要釐清幅員遼闊的中國植物譜系,常常需要「踏破鐵鞋」進行長時間的野外考察。

1950年,剛進入植物研究所的王文採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河北植物志》採集早春開花的植物標本,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走遍了河北省的各大山脈,採集到了不少標本。

1952年,中科院結合農、林、衛生等各個產業部門對植物學方面的需要,由植物所於第二年分別派出黃河隊、廣西隊、湖南隊等綜考考察隊分赴各地考察。王文採就被安排在廣西隊。

(王文採在高山草甸採集植物標本)

1955年,中蘇雲南聯合考察團成立,王文採被派往雲南進行綜合考察。1958年,王文採二赴雲南進行普查,先後輾轉麗江、中甸邊境、維西、鶴慶等地。在勐臘考察時,王文採不幸染上了惡性瘧疾,連續高燒不退,四肢已不見血色。危急時刻,昆明植物所的四名青年同志無償為他輸血1600毫升,才把王文採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並沒有阻攔王文採野外考察的熱情,如今已經到了耄耋之年的他提到當年種種,仍有幾分意猶未盡:「我還沒去過新疆天山、內蒙古,想去看看那裡的植物區系,但現在身體不允許了,實在遺憾。」

在長期的野外調查中,王文採對被子植物的一些重要的大類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等進行了深入的分類學與系統學研究,共發現20個新屬, 540個新種,得出了許多重要結論,為建立自然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提供了重要證據。

另外,在深入研究許多植物現代地理分布的基礎上,王文採提出了我國植物區系中的16個間斷分布式樣,根據對我國96個科植物分布區的分析、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分布式樣和3條遷移路線,並提出了 「我國雲貴高原一帶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發展早期在此形成了發展中心」的論斷,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國植物區系的認識。

箋草釋木:摸清祖國的植物家底

1958年,中科院成立了《中國植物志》編纂委員會,組織全國從事分類學研究的學者投入到該書的編纂研究。王文採最初承擔了毛茛科的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銀蓮花屬等的編寫任務,其後王文採還承擔了紫草科、苦苣苔科、蕁麻科的編寫任務,《中國植物志》經45年始才完成。

1965年初,為進一步解決全國植物鑑定問題,王文採帶領團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一冊,接下來的六冊在1972—1983年間陸續出版,全書共1057萬字,記載了我國具有經濟及藥用價值的11000餘種植物,是我國高等植物鑑定領域最重要也最富權威的工具書之一。1987年,王文採作為該書的第一主持人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證書)

1983年,我國進行了第三次中草藥資源普查,王文採響應國家的號召將精力主要投入在了藥用植物的鑑定方面,擔任了《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和《中國藥材資源地圖集》的主要審定人,對超過12000種藥用植物進行了分類和審定,對我國中醫藥資源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王文採退休後工作照)

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後,王文採的學術之路並沒有止步,他一直強調視野要開闊到世界範圍:「為什麼歐洲有那麼多志書,不就是因為他們一次又一次修訂,一次比一次進步。而我們現在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所以退休後,他並沒有遠離科研陣線,多次訪問日本,歐洲,美國等地的研究所與博物館,考察植物的演變和遷移情況。

草木有本心:請辭院士稱號

1993年,王文採當選中科院院士,對於許多人來說,當選院士是夢寐以求的榮譽,但王文採對於這件事卻從未留意。當時,王文採已經退休,當選院士之後便不得不又回到在職狀態,而工作內容又儘是些投票選舉活動,這對習慣了跟花草樹木打交道的王文才來說是一種精神負擔,他甚至跑到植物所領導辦公室請求撤掉自己院士的帽子,但是院士是終身制,他這一請求最終也沒能實現。

2006年之後,年過80的王文採成為中科院資深院士,終於又回到輕鬆自在的狀態,他儘管早已沒有了科研任務,可仍割捨不下傾注了一生心血的專業。

最近幾年,王文採還完成了《中國樓梯草屬植物》《中國唐松草屬植物》兩部專著。

《中國唐松草屬植物》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從事著植物鑑定工作,「除了一周去趟標本館,其餘時間都在家研究,希望多少做點工作……」

參考文獻:

1. 《箋草釋木六十年:王文採傳》,胡宗剛,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12月

2. 《王文採先生的植物考察經歷》,胡宗剛,《中國科技史雜誌》,2007年第三期

3.本文圖片來自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騰訊網

相關焦點

  • 黃邦欽:研究海洋浮遊植物30年,「一粟」之中讀滄海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植物。」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這位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用30多年時間在我國近海開展了150航次的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群落生態學實測數據集。
  • 研究顯示:全球植物滅絕速度500倍於正常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美媒稱,研究顯示,全球植物滅絕速度大約是正常速度的500倍,這其中人類活動發揮著關鍵作用。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1日報導,在分析了全球33萬多種種子植物的種群後,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作者們發現,自1900年以來,地球上每年都有大約三個植物物種滅絕——這個速度是這類植物(包括大多數樹木和花卉)自然滅絕速度的500倍左右。不出所料,對於這一加速滅絕趨勢的形成,人類活動發揮著關鍵作用。
  • 雲南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通過鑑定
    科學時報昆明6月24日訊(記者張雯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龔洵和其課題組完成的「雲南部分珍稀瀕危植物遺傳多樣性及瀕危機制研究」項目通過成果鑑定。專家組認為,該研究積累了雲南珍稀瀕危植物的本底資料,從生殖生物學、遺傳多樣性等方面探討了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提出了有效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網友眾籌植物圖鑑 一書飽覽102種「臥龍花」
    2017年,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出版了首本針對保護區含有物種二維碼的植物圖鑑——《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山花卉手冊》。今年1月,102種經典高山花卉、6條珍稀觀賞線路讓不少植物愛好者眾籌求書。不到一個月,眾籌就順利完成。   「此次選的一百多種高山花卉都是在臥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 《詩經》裡的植物都長什麼樣? 探索家
    初生的蕨和薇長得就像兩兄弟,身量都是纖細秀軟的一條,都頂著一頭毛茸茸的自來卷,摸上去手感一定很好。它們長大之後雖說不如小時候那麼相像了,但在葉片形態上還是有那麼六七分的相似度,一看就覺得有親戚關係。不過,雖說它們的綱目科屬都不一樣,但好歹都是蕨類植物,說是親戚也沒錯吧?
  • 靈寶商業計劃書編寫中心
    可行性研究報告諮詢(包括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報告、上市輔導等),項目決策s分析(包括投資機會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商業策劃(包括市場分析、營銷策劃等)和規劃諮詢的專業諮詢機構。項目建議書擁有各類技術人員70餘人,其中高級18人、國家註冊諮詢師12人、國家註冊造價師15人、國家註冊建築師5人、國家註冊結構師6人、國家註冊監理師12人、國家註冊電氣、給排水暖通工程師5人。
  • 澳大利亞再起山火,世界最大沙島被毀一半,澳洲或將迎來更大悲劇
    砍伐導致的碎片化,被易燃的人工林包圍,這些都是導致澳大利亞山火頻繁的原因。 澳洲或將迎來更大的悲劇 弗雷澤島目前已經被毀一半,想要重新恢復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重構生態,弗雷澤島畢竟是島嶼,擴散面積有限,而目前讓人最為擔心的就是,澳大利亞可能會再次迎來蔓延全國的大火。
  • 填補全國沒有省級武術志書的空白
    圖為:《河南省武術志》出版 吳海舒 攝中宏網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河南省武術志》是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河南省武術志》史料豐富,類別較全,內容厚重。該志約120萬字,12章,分上下兩冊。時間斷限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約4000多年。
  • 一半野狗一半植物 人類豎起的鐵欄杆造就兩種風貌
    邁克·萊尼克(Mike Letnic)是一名野外生態學家,他總是戴著太陽鏡,穿著短褲,還頂著一個破舊的帽子,只要他不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辦公室前,那麼他就是在野狗圍欄處調查,他已經研究了好幾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萊尼克覺得圍欄兩邊的風景明顯不同,但卻又「很難指出有哪些不同。」最終,萊尼克意識到在沒有野狗的籬笆的一邊,沙漠中的沙丘更高,而植物就生長在這些沙丘上。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愛爾蘭古堡裡的中國水杉——跨越世紀的植物、友誼及愛情
    他的弟弟查爾斯·阿爾戈農·帕遜(Charles Algonon Parsons,1854-1931)以發明複合汽輪機聞名於世。令查爾斯感到非常傷心和內疚的是,他的發明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起交通事故,故而之後他開始轉向船舶研究,創立了多家知名公司和工廠。他的後人說:「如果不是這場交通事故,很有可能世界上第一臺汽車將會在我們家族誕生。」
  • 童書·新書書單|澡盆裡的萬物簡史
    一天晚上,他吃了一顆無花果,那晚的夢境在第二天都變成了現實。比伯決定要好好利用第二顆無花果,成為世界首富。比伯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夢,是時候吃掉第二顆無花果了……可他控制得了自己的狗狗馬塞爾嗎?繼《極地特快》《勇敢者的遊戲》之後,繪本大師奧爾斯伯格再次帶來一個介於幻想和現實之間的神秘故事,啟發孩子思考什麼是友善、慷慨和尊重。
  • 中智聯合科考團隊成員、蘭州大學教授馮虎元:研究南極植物 我們是...
    研究南極植物 我們是認真的——訪中智聯合科考團隊成員、蘭州大學教授馮虎元在南極考察的馮虎元教授每日甘肅網4月13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南極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圓,好像就在頭頂,伸手就能夠著似的!」回憶起南極之行,馮虎元忍不住用雙手比划起他在千裡之外看到的那輪明月,語氣中難掩激動與興奮。
  • 象牙參屬植物傳粉生態學研究獲進展
    自達爾文以來,植物與傳粉者的關係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焦點。
  • 日軍消失70多年的罐頭被挖出,打開後還能吃
    導語:日軍消失70多年的罐頭被挖出,打開後還能吃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全面發起進攻,用自己最強大的攻勢妄圖以最快的速度取勝,初期登陸東北地區,短短一個月就完成佔領,這極大的加劇了他們自信心膨脹,還提出三個月時間全面拿下「中國」的言論,外界都覺得日軍極其狂妄,但又沒有反駁的點,直到各勢力放下芥蒂共同抗敵
  • 明朝人提倡個性解放,他的書都是禁書,人們卻眼巴巴的等他寫出來
    他不是官宦,更不是皇親國戚,他寫的書早已被朝廷明令禁止,但他的身旁總是有一群人幫他發書,銷量只增不減;他每一次開壇講學,幾乎是萬人空巷,深居閨門的女兒家都要跑出去聽一聽,場面十分壯觀。此人便是明朝萬曆年間號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的學者李贄。
  • 滬「魚教授」與明仁天皇的40多年友誼 研究「蝦虎魚」結緣
    從1984年起,伍漢霖幾乎每年都能收到一幀明仁天皇寄給他的新年賀卡,賀卡中總有一張天皇和家人一起拍的生活照。  40多年來,伍漢霖先後5次訪日,受到明仁天皇的12次接見。除了在學術研究上有著共同語言,他將和天皇的友誼總結為四個字:以誠待人。  相識於「蝦虎魚」研究  為何會與遠在日本的明仁天皇相識?
  • 他捕獲世界最大蚊子,收藏70萬件標本,只想告訴大家昆蟲不可怕
    (王迪 攝)   他6歲第一次做昆蟲標本。高一的時候辦了第一場個人的動物標本展。眼下,46歲的趙力正在忙著為他的70萬件昆蟲標本找一個新家——建世界上展出面積最大的昆蟲博物館。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樣喜愛昆蟲,如何與昆蟲相處令很多人感到困擾。   我們對昆蟲的厭噁心理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在墓葬裡特意寫下咒語,召喚神靈驅除蟑螂。
  • 植物大戰殭屍圖書618返場|北京緊急叫停開學家長都在這樣做
    2019年,大家翹首以盼、等待許久的全國統一「部編版」語文教材終於新鮮出爐。據統計,「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小學古詩文共有128篇,增加了87%;初中古詩文124篇,增加了51%。而高中課標裡建議學生們熟悉掌握的古詩文,更是增加到了70多篇!中國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星空中耀眼的星星。
  • 八旬老人深山研究紅豆杉26年,讓抗腫瘤原料藥斷崖式降價
    人物篇福建省明溪縣山腳下一處不起眼的老院子裡,茂盛地生長著許多品種罕見的紅豆杉。住在這裡的八旬老人餘能健,花了26年時間研究培育這些「植物大熊貓」。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編成小冊子,免費發給農戶。此前,他從書中得知,原來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1994年3月,餘能健退居二線,到縣政協工作。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繁忙,他便開始專心開拓另一片新天地:突破紅豆杉人工育苗技術。剛開始研究紅豆杉時,餘能健把自家房子當成實驗室,買進一批小花盆,每一個裡面都埋著紅豆杉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