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對於很多大陸朋友來說,軟糯糯的臺灣腔是臺灣人的標誌之一。然而,隨著民進黨當局推動所謂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將在全臺推廣閩南語,又一波「去中國化」再次襲來。
所謂的「國語」,或稱為官話(官方語言),是如今幾乎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語言,然而這一名詞在臺灣的各個歷史時期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一部臺灣語言流變史,也是這片土地的鬥爭史。
把「日語」當「國語」
在清代臺灣,由於清帝國定都北京,北京官話自然成為每位欲取得功名的士子必學之語言,若還是帶著一股鄉音行走於官場,甚至有可能會影響晉升的機會。
乙未割臺後,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日語就成為了臺灣的「國語」,為了提升臺灣人使用日語的意願,當局也對個別家庭、市街庄、部落採取普及日語的多項獎勵措施,例如在部落與部落、街庄與街庄間進行「國語比賽」(日語),優勝者給予獎勵,獲勝的部落或街庄也可得到表揚成為「國語模範部落」、「國語模範街庄」的稱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所謂的「國語家庭」。
著名「國語家庭」李登輝家庭早期照片
1943年日據時期「國語家庭」的官方認證書(新竹州苗慄郡銅鑼莊,今苗慄縣銅鑼鄉)
「國語家庭」,即經過申請、通過殖民當局認證,成員在家中確實只使用日語交談的家庭。日本人對「國語家庭」的「優惠措施」有:「國語家庭」內的孩童可與其他日本家庭一樣就讀「小學校」(不需上只有臺人能就讀的公學校),也更有機會考入中學校就讀;殖民當局所屬機關亦會優先任用「國語家庭」的成員,以及在二次大戰爆發後,享有戰時物資配給的優先權。於是「國語家庭」反而成為增強「皇民化」效果的手段之一。
截至1942年4月的調查資料顯示,全臺正式被認定為「國語」常用家庭者共有9,604戶,家庭成員共770,679人。另外根據《興南新聞》報導,從1937年至1943年間,臺北州(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共有3,448戶被正式認定為「國語家庭」,相當於全台州戶數的1.3%。不過,要考慮到臺北州為全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語使用程度應為全臺最高的地區,整個臺灣的國語家庭戶數比例,應較這個數字(1.3%)更低。
日本殖民者當局之所以要實施「皇民化」政策,目的在於消弭臺灣民眾對日本的抵抗情緒,在戰爭時期便能成功動員,使其成為後備兵力補充(臺籍日本兵),以及戰場勞動力(軍夫)的來源。
然而,儘管日本人處心積慮要塑造「效忠日本天皇的子民」,但臺灣人在公眾場合以及家中還是習慣講漢語或母語,較正式的場合才會改說日語。在「皇民化」運動實施期間,殖民當局政府大力推行使用日語,但局部禁止臺灣人使用母語的案例也不是沒發生過,如高雄市區內的公交車上禁用臺語、嘉義市役所(相當於鄉鎮人民政府)曾拒絕受理臺語報案。
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就1940年的普查結果,全臺灣已有超過280萬人「能解日語」,約佔總人口數的51%。然而,「能解日語」的標準為何,目前學界仍不清楚,故這樣的統計數據只能僅供參考。也就是說,到1945年臺灣光復時,全臺頂多只有一半的人懂日語,另外一半則是繼續說著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的母語。
或許有人會質疑,日據時期不是有漢文教育嗎?事實上,在日據前期的1897年,當局考量臺灣社會對漢文仍有實際需求,規定國語傳習所乙科課程中增設漢文課,並延聘傳統知識分子到公學校教授漢文。1898年公布《公學校規則》,將漢文並於讀書課中,每周有12小時的時數。1910年代中期,大部分漢文教師被辭退,隨著時間推移,漢文課授課時數不斷縮減。到了1922年,漢文課改成每周僅2小時的「隨意科」(即選修)、不再是必修,並得視地方情勢,廢除漢文課。1937年4月,當局進一步完全廢止公學校中的漢文課及報刊的漢文欄,同時禁止傳統戲劇與音樂,目的在「消除中國因素」。
再者,日據時期的「漢文教語」,實則運用日語的「訓讀」方式進行,也就是用日語的假名發音去拼讀漢文,讀法雖採用臺灣音,但在文意說明、語句解釋上,規定還是只能用日語。說穿了所謂的「漢文課」,僅僅只是為了吸引臺人家長將其子女送往公學校就讀的誘餌罷了。總而言之,面對日本殖民當局,完全廢除漢文教育、局部禁止母語的歷史事實,「親日反中」的政治勢力往往是視而不見的。
日據時期的《漢文讀本》目錄
《漢文讀本》中的「我國」,指的是日本
《漢文讀本》在〈國史四〉部分,教授的是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以及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等日本史內容
《漢文讀本》〈我國〉中的「我大日本帝國」、「神武天皇」、「我儕幸沐皇恩,……凡我儕臣民當思如何盡忠愛國」,無一不是「皇民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