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品:聽起來嗲嗲的臺灣腔恐怕要失傳了

2021-01-08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對於很多大陸朋友來說,軟糯糯的臺灣腔是臺灣人的標誌之一。然而,隨著民進黨當局推動所謂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將在全臺推廣閩南語,又一波「去中國化」再次襲來。

所謂的「國語」,或稱為官話(官方語言),是如今幾乎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語言,然而這一名詞在臺灣的各個歷史時期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一部臺灣語言流變史,也是這片土地的鬥爭史。

把「日語」當「國語」

在清代臺灣,由於清帝國定都北京,北京官話自然成為每位欲取得功名的士子必學之語言,若還是帶著一股鄉音行走於官場,甚至有可能會影響晉升的機會。

乙未割臺後,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日語就成為了臺灣的「國語」,為了提升臺灣人使用日語的意願,當局也對個別家庭、市街庄、部落採取普及日語的多項獎勵措施,例如在部落與部落、街庄與街庄間進行「國語比賽」(日語),優勝者給予獎勵,獲勝的部落或街庄也可得到表揚成為「國語模範部落」、「國語模範街庄」的稱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所謂的「國語家庭」。

著名「國語家庭」李登輝家庭早期照片


1943年日據時期「國語家庭」的官方認證書(新竹州苗慄郡銅鑼莊,今苗慄縣銅鑼鄉)

「國語家庭」,即經過申請、通過殖民當局認證,成員在家中確實只使用日語交談的家庭。日本人對「國語家庭」的「優惠措施」有:「國語家庭」內的孩童可與其他日本家庭一樣就讀「小學校」(不需上只有臺人能就讀的公學校),也更有機會考入中學校就讀;殖民當局所屬機關亦會優先任用「國語家庭」的成員,以及在二次大戰爆發後,享有戰時物資配給的優先權。於是「國語家庭」反而成為增強「皇民化」效果的手段之一。

截至1942年4月的調查資料顯示,全臺正式被認定為「國語」常用家庭者共有9,604戶,家庭成員共770,679人。另外根據《興南新聞》報導,從1937年至1943年間,臺北州(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共有3,448戶被正式認定為「國語家庭」,相當於全台州戶數的1.3%。不過,要考慮到臺北州為全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語使用程度應為全臺最高的地區,整個臺灣的國語家庭戶數比例,應較這個數字(1.3%)更低。

日本殖民者當局之所以要實施「皇民化」政策,目的在於消弭臺灣民眾對日本的抵抗情緒,在戰爭時期便能成功動員,使其成為後備兵力補充(臺籍日本兵),以及戰場勞動力(軍夫)的來源。

然而,儘管日本人處心積慮要塑造「效忠日本天皇的子民」,但臺灣人在公眾場合以及家中還是習慣講漢語或母語,較正式的場合才會改說日語。在「皇民化」運動實施期間,殖民當局政府大力推行使用日語,但局部禁止臺灣人使用母語的案例也不是沒發生過,如高雄市區內的公交車上禁用臺語、嘉義市役所(相當於鄉鎮人民政府)曾拒絕受理臺語報案。

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就1940年的普查結果,全臺灣已有超過280萬人「能解日語」,約佔總人口數的51%。然而,「能解日語」的標準為何,目前學界仍不清楚,故這樣的統計數據只能僅供參考。也就是說,到1945年臺灣光復時,全臺頂多只有一半的人懂日語,另外一半則是繼續說著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族的母語。

或許有人會質疑,日據時期不是有漢文教育嗎?事實上,在日據前期的1897年,當局考量臺灣社會對漢文仍有實際需求,規定國語傳習所乙科課程中增設漢文課,並延聘傳統知識分子到公學校教授漢文。1898年公布《公學校規則》,將漢文並於讀書課中,每周有12小時的時數。1910年代中期,大部分漢文教師被辭退,隨著時間推移,漢文課授課時數不斷縮減。到了1922年,漢文課改成每周僅2小時的「隨意科」(即選修)、不再是必修,並得視地方情勢,廢除漢文課。1937年4月,當局進一步完全廢止公學校中的漢文課及報刊的漢文欄,同時禁止傳統戲劇與音樂,目的在「消除中國因素」。

再者,日據時期的「漢文教語」,實則運用日語的「訓讀」方式進行,也就是用日語的假名發音去拼讀漢文,讀法雖採用臺灣音,但在文意說明、語句解釋上,規定還是只能用日語。說穿了所謂的「漢文課」,僅僅只是為了吸引臺人家長將其子女送往公學校就讀的誘餌罷了。總而言之,面對日本殖民當局,完全廢除漢文教育、局部禁止母語的歷史事實,「親日反中」的政治勢力往往是視而不見的。

日據時期的《漢文讀本》目錄

《漢文讀本》中的「我國」,指的是日本

《漢文讀本》在〈國史四〉部分,教授的是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以及日本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開創江戶幕府等日本史內容

《漢文讀本》〈我國〉中的「我大日本帝國」、「神武天皇」、「我儕幸沐皇恩,……凡我儕臣民當思如何盡忠愛國」,無一不是「皇民化」教育

相關焦點

  • 臺灣美女說話腔是嗲嗲的,臺灣男人說話什麼腔?
    臺灣酒店的插座我本以為完全照搬日本,畢竟普及電力系統的時候是日據時代,但沒想到卻是美國制式的,兩項插頭是兩個扁片兒,三項的話就再加一個圓頭。我的電腦當年在美國買的,來臺灣就極為方便,根本不用帶轉換插頭。工作人員服務熱情周到,尤其女孩說話時那種嗲嗲的臺灣國語腔,態度永遠是那麼溫和,怎麼也急躁不起來,目光、語氣、神態都是無限溫柔的態勢,每句話後面都好像是問號,絕不會有生硬的句號。
  • 福原愛東北腔沒了,亮相棒球賽一口臺灣話,網友:愛醬你變了
    近日,淡出桌球壇許久的福原愛又出現了公眾場合,她現身中國臺灣新竹縣的棒球賽場,為一場棒球比賽擔任開球嘉賓。升級為人母的福原愛一身粉紅色棒球衫,配搭超短牛仔褲,俏皮中不失一點性感,元氣滿滿。而在一段開球致辭中,來自日本的福原愛更是一口臺灣腔,完全沒有了昔日東北話的味道。
  • 現在的話,能打敗臺灣腔的,只有日式翻譯腔呢
    而臺灣腔和東北話,又是坐鎮口音梗的兩大巨頭——和臺灣人、東北人關在一個屋子裡,你的口音大概率會被其中一個人帶偏。但臺灣腔是個讓崇拜陽剛的直男們略微羞恥的存在,因為它「娘」(不帶任何歧視含義)。即使在吵架這種需要聲音壯大氣勢的場合,臺灣腔都完全兇不起來。「你幹嗎這樣講我?」「你到底要怎樣?」「你在縮什莫啦?」
  • 親親好, 嗲嗲好
    5月24日, 陰轉小雨對於一個地道的北方姑娘來說,我聽海鹽話簡直像是在聽另外一種語言。吳儂軟語,百轉千回,就好像讓我看見多年前,小橋流水人家的溫婉女子,一把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奶奶叫做「親親」,爺爺叫做「嗲嗲」。仇親親、黃嗲嗲都是地道的海鹽人,他們在錄音棚教海鹽年輕人說海鹽話。
  • 聊點臺灣腔:沒了淘寶,臺灣買家先不幹了
    臺當局24日表示,判定淘寶臺灣為陸資,限期6個月內撤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所謂「國家安全」的理由外,民進黨當局還用了一條很奇怪的藉口,就是淘寶臺灣壓制了臺灣電商的發展。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淘寶壓制了臺灣電商的發展,還是臺灣電商領域的落後給了淘寶進軍臺灣的空間?
  • Maple和蛇蛇加入SNG後,網友:馬哥被帶出臺灣腔怎麼辦?
    雖然很多玩家都覺得今年的SNG戰隊將會是LPL賽區的一匹黑馬,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選手們在同一個隊伍裡,恐怕並不會好過呀。隊裡的狼行可是東北人,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可以看到臺灣腔battle東北腔呢?蛇蛇:你這樣很機車哎!狼行:你瞅啥?光是想想都覺得十分的有趣。還有一些網友表示,現在SNG就差老賊的加入了,萬一老賊加入以後變得滿口臺灣腔怎麼辦。
  •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辦桌文化正在消逝中,許多古早辦桌名菜面臨失傳。臺南市政府7月11日展示1桌辦桌菜,希望喚醒民眾對古早佳餚的記憶。
  • 配音導演談翻譯腔:為什麼有些配音聽起來很怪?
    編註:本文原為作者對知乎問題為什麼有些遊戲國配會讓人覺得翻譯腔很嚴重?的回答,投稿後經修改發布。作者為國內配音演員和配音導演。遊戲配音隨著中國遊戲市場的發展才慢慢興起和發展起來了,經過了很多配音前輩一點點探索才有了今天的不同於影視動畫的配音風格,也讓更多的遊戲玩家以及大眾對於配音演員有了更多的了解。
  • 翻譯腔到底該不該死?
    是不是腦袋裡已經迴響起被翻譯腔支配的旋律了。當年,人人嗑著瓜子守在 CCTV6 觀看時,也並未覺得這些譯製片不妥。只是現在再回頭,恐怕都會因為那刻意的翻譯腔出戲。這些歐式翻譯腔大致遵循了以下五大要素:無論見到誰,稱呼都要聽起來和對方很熟,如老夥計,好傢夥;沒事就「我打賭」「我保證」,看起來信心十足,激情澎湃;喜歡踢屁股、罵土撥鼠、開隔壁鄰居玩笑;最後,請讓上帝和聖母瑪利亞的光環時刻照耀。
  • 鄧麗君這首好聽的歌,歌詞要失傳了嗎?好遺憾,誰能找回來?
    鄧麗君這首好聽的歌,歌詞要失傳了嗎?好遺憾,誰能找回來?找不回來的,鄧麗君最原始的《小城故事多》!網上搜過了,沒有完整版的!應該說,50-80後的人,只要聽過歌的,就聽過鄧麗君的《小城故事》,要說聽過鄧麗君這首歌最原始演唱版的,恐怕沒幾個人記得了,現在的人恐怕也沒有誰聽過了。《小城故事》,是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特別是由鄧麗君原唱的《小城故事》。我也非常喜歡聽這首歌,後來人翻唱的《小城故事》,無論誰唱,無論多賣命地唱,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鄧麗君,也缺少那麼一些味道。
  • 港臺腔:狂徒要補的,何止是歷史課
    他們恐怕全然不知英烈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做出了怎樣的犧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香港,英國殖民者隨即投降,香港進入日據時期。港督向日軍投降後,東江遊擊隊進入香港地區,此後烏蛟騰成為東江遊擊隊在香港最重要的基地。抗戰時期,烏蛟騰村先後有40名青少年揮別故裡,義無反顧地參加遊擊隊,先後有9位抗日誌士為國為港壯烈犧牲。
  • 五一,去臺灣吧,不去這些地方真的可惜了
    想必大家對臺灣都不是很陌生,陌生的可能是哪裡的的溫度,不少明星都來自臺灣,在這裡的街道,極有可能偶遇明星,說不定就在下一個拐角處,在這裡還能遇見你常見的幽默與風趣,還有嗲嗲的臺灣腔,聽起來也蠻親切的,小編在機場就偶遇過臺灣同胞,和他們聊天,一致告訴我,大陸人的口味真重,吃東西好鹹啊,還有另一個來到我們城市出差的臺灣朋友,對這裡的飲食會感到有些奇怪,和他們交流你會感覺很輕鬆
  • 臺灣女生都嗲嗲的? 臺灣男性對「公主病」苦不堪言
    作者:寶寶知道 開心旅程中國臺灣網5月26報導,臺灣女生近日常常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尤其許多人對於臺灣女生的「公主病」更是又愛又恨,任性起來像惡魔;撒嬌起來又讓人無從拒絕。日前「PTT」(臺灣最大論壇)上有網友討論「為什麼亞洲人特別喜歡把女兒當公主養」,引爆男性網民們討論。
  • 為什麼很多男生都喜歡聲音嗲嗲的女生?男生說出了實情,害羞了
    為什麼很多男生都喜歡聲音嗲嗲的女生?但是現在不同了,年輕人都主張自由戀愛,找對象要找自己喜歡的,不然怎麼樣都不會答應,儘管面臨著父母催婚的壓力,也還是堅持做自己,不願意將就。其實,遇到自己喜歡的很容易,但是要相互喜歡可能就比較難了,我們發現,現在很多男生都喜歡聲音嗲嗲的女生,這是什麼原因呢?男生說出了實情。
  • 吶,這就是「日式翻譯腔」呢
    這種軟綿委婉的語調因日本動漫和輕小說的流行而走紅起來,雖俏皮活潑但有失嚴謹。實際上,即便是一些翻譯大家的譯文,也難免會不自覺地帶著翻譯腔,由此也帶動了一波「要不要摒棄翻譯腔」的討論。日式翻譯腔打敗了臺灣腔  在漢語語境的各種腔調中,最有「代入感」的方言類型當屬臺灣腔和東北話。
  • 臺灣青年的春節迷思:我們要的不多(蕭蕭話兩岸)
    他寫道:臺灣老百姓會歡度中國傳統節日,會用傳統文化元素來裝扮節日氣氛,生活中的臺灣老百姓與大陸同胞並無二致,也從未認可過所謂的「去中國化」。臺灣的電視隨處可見大陸影視劇和綜藝節目,臺灣社會對大陸人的正面認識不斷增加,不少臺灣人主動向我諮詢在大陸發展的商業機會以及子女在大陸是否有較好的求學和就業機會,更有一些臺灣人直接表達出對兩岸和平統一、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期待。
  • 港臺腔:臺灣「單身狗」過年遭親戚盤問,是這樣求生的
    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有著相同的文化記憶、相同的風俗習慣。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一直以來,華人有著自己獨特的家庭觀念,無論走到哪裡,親情都會是重要的紐帶。
  • 八田與一要換頭 因綠營民眾被洗腦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臺灣社會有必要廓清,是什麼造就今天島內藍綠的壁壘分明,這裡頭的愛與恨究竟有沒有道理?綠營和一些藍營政客稱頌八田與一,是因為他從1920年起用10年時間在臺灣南部建設大型水庫、灌溉設施,將臺灣南部變為遼闊的米倉地帶。然而,他們卻扭曲了歷史的全貌:日本建設臺灣,是為了讓殖民地成為生產基地,以供掠奪資源,絕非為了造福臺灣。
  • 港臺腔:「臺北法案」?美國又來坑臺灣了
    該法案是美國因應臺灣的「斷交潮」所設,主要內容大抵可概括為:其他國家不準跟臺灣不好,否則將面臨美國威脅。這裡頭的邏輯實在奇葩:美國自己都跟中國大陸建交,為何不許其他國家建交?這項法案在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醞釀期間,臺灣島內綠營情緒亢奮,稱之為「臺美關係升溫」又一實質動作。說這話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職業政客,時刻在表演,表面上歡欣鼓舞,心裡在計算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