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生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攻擊性,而攻擊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生存。
一種動物實施攻擊行為,無非要達到幾種目的,其一就是捕食,食物是生存的第一要務。對於自然界的動物而言,除了捕食以外,避免成為別人的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具備一定的攻擊性,一方面可以威懾對手,另一方面可以為自己贏得逃跑的機會。除了捕食和逃跑之外,攻擊性還可以幫助一些動物在族群內贏得更高的生存地位。
綜上所述,動物的攻擊性無一不與生存相關,但偏偏有一些動物,它們的攻擊似乎並不是為了生存,非但不是為了生存,反而還會因攻擊而丟掉性命,比如蜜蜂。蜜蜂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小昆蟲,它們終日辛勤勞作,我們的餐桌也因此變得更為豐盛,同時,蜜蜂也是一種不好惹的小昆蟲,如果要是不小心招惹了它們,很可能迎來的就是一頓螫針。
被蜜蜂蟄了,自然是不好受,但蜜蜂的結局比我們更慘,它們會因為這一次攻擊而丟掉性命,因為它們的螫針會留在我們的身體之上,與螫針一同留下的還有它們的腸子。
這可真是奇怪了,攻擊是為了生存,而蜜蜂的攻擊武器卻連著腸子,一次攻擊便會嗚呼哀哉,這是什麼邏輯?要弄清蜜蜂的邏輯,還得從蜂群的組織架構說起。一個蜂群之中通常有三種蜜蜂,蜂后、雄蜂和工蜂。蜂后負責生孩子,雄蜂負責配合蜂后生孩子,而工蜂的工作就比較多了,它們要負責採集花粉、釀造蜂蜜、調製蜂糧、生產蜂蠟、建造蜂巢、撫育幼崽、抵禦外敵、肅清內患,怎一個忙字了得。怎麼還有肅清內患?多餘的雄蜂就是內患,沒有活計、空耗米糧,所以必須及早驅逐或直接殺死。
蜂群的組織結構充分體現出了三個字:不公平。
蜂后和雄蜂除了生孩子就是吃飯,別無他事,而工蜂則要終日勞作,它們怎麼就那麼心甘情願呢?其實這些勞工是蜂后一手打造的。
蜂群中的工蜂其實都是雌蜂,也就是說本質上它們都能夠成為蜂后,而作為蜂群領導者的蜂后必須要將這些威脅王權的苗子扼殺在搖籃之中,所以蜂后一方面會限制剛出生雌蜂的飲食,另一方面會分泌一種激素來抑制這些雌蜂的發育,在營養不良和激素抑制的雙重打擊之下,雌蜂們漸漸就變成了發育不全的工蜂,沒有了生育能力,便只能夠終日勞作。既然發育不全,那麼產卵器自然也就沒有了用處,於是這些產卵器就變成了工蜂的攻擊性武器:螫針。
工蜂的體型很小,螫針自然就更小了,所以能夠造成的傷害是極為有限的,為了提升傷害,就要給武器淬毒。
蜜蜂產卵器實際上是與毒腺相連的,當蜜蜂用螫針蜇人的時候,毒腺中的毒液會通過螫針進入人體,所以在被蜜蜂蟄了以後才會痛癢難當。與螫針相連的毒腺要生產毒液,但毒液並不會憑空產生,所以為了給毒腺輸送產毒的原料,毒腺就必須要與消化器官相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腸子。
有了淬毒的螫針之後,工蜂們仍嫌攻擊力有限,於是產卵器,也就是螫針的尖端開始彎曲變為鉤狀,至此,工蜂終於實現了傷害最大化,而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這種鉤狀的螫針一旦蜇入身體,則無法拔出,強行拔出則會將與螫針相連的毒腺和消化器官一同帶出,工蜂的生命也會因此而走向盡頭。
就為了增加一點傷害,把本能夠插拔自如的螫針變成了鉤子,真的值得嗎?是值得的,因為變成鉤子的螫針所能夠造成的傷害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甚至於可以直接將一些小型動物致死。
為什麼?因為這些帶鉤子的螫針會一直留在被攻擊者的身上,而除了人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將它們拔出來。拔不出來會怎樣?拔不出來的螫針會導致被攻擊者的疼痛持續加劇,進而引發感染,即使是體型較大的動物,如果受到的攻擊過多,也有可能有性命之憂。所以,工蜂的攻擊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自殺行為,而是一種以自身性命為代價進行的致命攻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同歸於盡。表面上看起來工蜂的攻擊行為似乎並不利於自己的生存,但卻有利於整個蜂群的生存,如此說來,其實還是合乎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