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稱謂很多,先秦時期, 《山海經》中記載有「白豹」、「猛豹」、「貔(貔貅)」、「騶吾(騶虞)」、「白虎」;《詩經》在《大雅· 韓奕》中記有「獻其貔皮」,《大雅· 星矣》中記有「貊其德音」,《大雅·召南》中記有「籲嗟乎騶虞」。此後、從漢代《爾雅》至清代《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禽蟲典》,匯集了歷代古籍、傳說、轉稱或諧音,在中國各地對大熊貓的稱謂達30多個。
在中文裡,熊貓和貓熊都是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了阿爾芒·戴維德送來的大熊貓標本後,發表了《論西藏東部的幾種動物》,其中寫道「就其外貌而言, 它的確與熊相似,但其骨骼和牙齒與熊有區別,而與Panda(小熊貓)和浣熊相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為與小熊貓腳相似的獸)。雖然他次年又提出「Ailuropus melanoleuca」的拼寫法,不過最後並未採用。
熊貓(panda)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貓(lesser panda,也稱火狐firefox、紅熊貓red panda)先取得的,熊貓科的學名Ailuridae便是取自於小熊貓的學名Ailurus fulgens。因為最初大熊貓被歸類到熊貓科的關係,所以大熊貓(giant panda)的稱呼則是相對於小熊貓而命名的。但是大熊貓遠比小熊貓有名,所以單講「熊貓」時,漸漸變成專指大熊貓。「熊貓」之詞早在1915年間就有了。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指的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
但是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見1980年重印本,第1849頁)。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早前臺灣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但是臺灣總統馬英九上臺後,規定正式稱呼是貓熊,要媒體正名。 因為熊貓是似貓的熊,熊是主名詞,貓是修飾詞,因此熊貓一詞符合古漢語的「大名冠小名」(蠶蟻、臉蛋、蝸牛、蝦米、韭黃...)構詞法。而貓熊一詞則符合目前漢語把修飾詞放前的習慣。 幼齡的大熊貓應稱為「幼齡期大熊貓」、「大熊貓幼崽」或「大熊貓寶寶」,而非「小熊貓」,因為小熊貓為另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