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不止在書裡
新華社記者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說,鋼鐵是一種革命精神,革命者在鬥爭中百鍊成鋼。
鋼鐵工業的發展史稱,鋼鐵是工業筋骨,行業之變印證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嬗變。
極不平凡的2020年,歷經去產能陣痛的中國鋼鐵業在改革淬鍊下扛住了疫情衝擊,實現超預期增長。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不止在書裡……
【鋼與城】
「走了這麼久,鞋子一點都沒髒。」與中國寶武鄂城鋼鐵有限公司做了62年鄰居的市民劉合雙說,穿白鞋來鄂鋼,就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每一條路都是乾乾淨淨的。
2020年,經歷起死回生的蛻變後,鄂鋼上榜綠色製造名單;湖北鄂州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
綠色鋼廠與文明城市在這裡交相輝映。而5年前,這座因鋼而興的城市卻陷入旋渦。
2015年,鋼鐵行業多年高速發展累積的問題和矛盾進一步凸顯,產能過剩加劇行業惡性競爭,鋼材價格降至20年來最低,全行業由盈轉虧,虧損額超過800億元,行業進入至暗時刻。
生死攸關之際,鄂鋼以浴火重生的決心踏上轉型升級之路。
彼時,正值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繼出臺一系列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舉措。
2016年,全國化解過剩產能6500萬噸,鋼材價格觸底反彈;寶鋼、武鋼合併,為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破局;
2017年,全國約1.4億噸「地條鋼」產能全部出清,市場秩序明顯改善;
2018年,全國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5億噸,提前完成「十三五」時期上限目標;
2019年,全國粗鋼產能利用率大幅上升;
……
緊跟全國改革步伐,鄂鋼華麗轉身。2016年扭虧為盈;2018年納入中國寶武一級子公司,同年利潤填補歷年虧損;「十三五」時期,先後投入40多億元,綠色智慧型城市鋼廠初見雛形。
鄂鋼是我國鋼鐵行業轉型發展、重塑活力的縮影。福建三鋼從自身脫困到支撐城市發展,遼寧鞍鋼完成從靠山到靠海的遷徙,河北唐鋼實現從靠海到靠港的躍進,山東濟鋼發生了從「排汙大戶」到「納汙大戶」的重大角色轉變……
2020年,儘管遭受疫情衝擊,納入重點統計的鋼鐵企業利潤從6月起便實現同比正增長,資產負債率同比持續下降,全年利潤有望與去年持平。
【鋼與韌】
7月底,一家知名新能源企業找到太鋼精密帶鋼公司,希望它能開發一種0.015毫米厚400毫米寬的鋼片,用於製造新能源電池。
0.02毫米的「手撕鋼」是當時設備設計的極限尺寸。面對客戶的新要求,太鋼精密帶鋼組織攻關團隊,加班加點,幾經測試,終於成功軋制出0.015毫米厚400毫米寬的鋼片。
「手撕鋼」的厚度又薄了0.005毫米!市場需求倒逼技術突破,也印證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核心,其實是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
在「手撕鋼」項目上馬前,太鋼精密帶鋼的主要產品是0.5毫米不鏽鋼材料。從0.5毫米到0.02毫米,再到0.015毫米,為了這些用頭髮絲粗細才能描述的厚度,太鋼人經歷了700多次失敗後,一舉成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產寬幅超薄不鏽鋼精密箔材的企業。
助力「嫦娥」月球「挖土」,參與「人造太陽」計劃……太鋼集團通過持之以恆的創新攻關,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出筆尖鋼、「手撕鋼」、核電用鋼等高精尖特缺鋼鐵新產品。
「嫦娥」登月創造「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中國深度」,高鐵飛馳刷新「中國速度」,這些都離不開鋼鐵行業不懈追求創新的韌勁。
【鋼與綠】
走進位於河北唐山曹妃甸的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首鋼人遞過一瓶飲用水,頗為驕傲地說:「我們自己生產的,放心喝!」
鋼廠能產飲用水?故事要從煉一噸鋼需要多少水說起。
現已年過八旬的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回憶,上世紀90年代,他去國外鋼鐵企業考察,問人家噸鋼耗水多少,對方說「幾噸吧」,他嘀咕:「能夠嗎?」
談起鋼與水,1984年就投身鋼鐵行業的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李新創頗有感觸。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參與鋼鐵行業節水標準的制訂。
「我清楚記得,1998年武鋼煉一噸鋼需要30多噸水,我們開始對標國外先進企業找方向。」李新創說,「我們當時將標準定在噸鋼耗水6噸,很多企業都擔心達不到。」
經過20多年努力,我國重點鋼鐵企業噸鋼耗水目前已降至2.56噸,相比2000年下降了約90%。
「噸鋼新水消耗,是鋼鐵企業重要的能耗指標。噸鋼耗水從30噸下降到2.56噸,說明了鋼鐵行業的巨大進步。」李新創說。
故事回到首鋼,搬離北京,臨海新建,新首鋼按照循環經濟構建的全流程能源轉換體系,實現了餘熱、海水和各種固體廢棄物等充分循環利用;開發出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水淡化技術,淡化水達到飲用水標準,可滿足企業75%以上的用水需求。
中國鋼鐵工業通過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技術發展已今非昔比。鋼與水的故事可謂是我國鋼鐵行業由弱到強、由「傻大黑粗」向「綠色發展」的生動演繹。
【鋼與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當你走進中國寶武寶鋼股份的「黑燈工廠」,你會第一時間想起顧城的這首詩。
「黑燈工廠」實際上是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冷軋廠的C008熱鍍鋅智能車間,因智慧製造變革,只需少量人工操作、即使關燈也可以運行而得名。
今年以來,中國寶武寶鋼股份四大基地沒有因疫情停工「一分一秒」,包括「黑燈工廠」在內的整個生產端,在智慧大腦的指揮下做到了穩產高產。
技術人員手機裡安裝著智能遠程操控軟體,生產線上遇到技術問題在家就能解決;不光上海寶山基地,就連遠在3000公裡外的寶鋼湛江基地的情況也能盡收眼底。
機器人把最危險、最髒、最難的活包辦了;進料、撈渣、出料、打包一氣呵成;人們在同一個車間內,可以實現「不碰面生產」,既能高效產出,又能確保疫情防控到位。
成本壓力、人力短缺、環境負荷、能源消耗、安全生產……鋼鐵行業面臨的痛點,傳統發展模式很難全面破解。
這次疫情「大考」,加速鋼鐵業向智慧製造轉型升級。
今年年初,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新一輪全球製造業領域的18家「燈塔工廠」名單,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成功入選。
「燈塔工廠」誕生於全球製造業面臨轉型難題的大背景下,廣泛應用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等先進技術,創新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生產系統和價值鏈。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德榮表示:「在鋼鐵行業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如何自我救贖?我認為智慧製造是重要出路。」
「黑燈工廠」正如同傳統鋼鐵行業裡黑色的眼睛,尋求著智慧製造的光明,也讓人們看到了鋼鐵行業智能化發展的光明前景。(記者謝希瑤、王賢、王昆、梁曉飛、何欣榮、陳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