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鎮是我的老家,我要為家鄉的扶貧事業做出積極貢獻。」這是2018年我被安排到普安縣龍吟鎮文畢村駐村時向組織許下的承諾,懷著滿腔熱情和自信的我開始了駐村扶貧工作。
2018年10月,為積極幫助文畢村發展產業,我實地考察,發現龍吟鎮文畢村小泥組土壤肥沃,海拔低、氣候熱,非常適合百香果種植。
經積極與普安縣移民局對接,爭取了90畝百香果種植項目在龍吟鎮文畢村小泥組實施,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作,公司負責技術指導、種苗提供,村委會、合作社參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管理,負責原材料的採購及保底收購百香果,農戶負責提供土地及投工投勞。
本以為項目爭取到了,一切應該順理成章,可沒想到當我認為百香果種植項目馬上可以開工時,問題來了,農戶不理解,覺得種百香果沒有玉米穩妥,擔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於是我想方設法做思想工作,給他們分析項目的優勢,親自帶著農戶到龍吟鎮北盤江村考察,讓他們親身體驗該村的成功範例,通過多方面的工作,農戶終於同意投工投勞及提供土地實施百香果種植項目。
一切準備就緒後,項目開始實施,但沒有哪一件事是很容易就會獲得成功的。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比如主動協調專業技術人員教會農戶種植和管理技術,主動領著農戶鬆土、挖溝、裁樁,幫助和提醒農戶按時施肥、澆灌、摘除腋芽、綁蔓等,但只要能幫助農戶增收,吃再多的苦我也無怨無悔。
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會有收穫,百香果終於掛果。第一年畝產2000斤左右,按最低市場價3元每斤,減去相關成本費用,每畝純利潤有3000餘元,達到了預期效益。
第二年掛果的產量明顯增加,每畝純利潤達5000餘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該項目覆蓋文畢村小泥組農戶43戶,其中精準貧困戶10戶,每戶年收入增加1萬餘元,離脫貧致富又進了一步。
文畢村小泥組百香果種植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帶領農戶脫貧致富,還可促進本地區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將喀斯特山區零碎土地變為「聚寶盆」。
一位受益的貧困戶說:「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給了我們這麼大的幫助,種百香果比種玉米划算,以後我們還要擴大百香果種植規模,增加更多的收入,這比外出打工好多了,還能照顧家。」
如今,農戶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人物小傳】
鄧平,2018年任普安縣龍吟鎮文畢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