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雯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別人是我們的鏡子。
我們是他們的鏡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設計完成了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他來到一所學校,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
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其實,這就是一種「人際期望」效應。
教師受到實驗名單的暗示,會有意無意地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的期望,並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這種積極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則學生報以更加積極的反饋信息。如此循環反覆,使學生向教師期待的方向逐步靠攏,變得更加優秀。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是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並且了解其他人對這種行為的評價。通過對比自身與他人的行為,從而掌握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標準規範,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這是社會人生活的必要經驗。
實現自我認知,就是個人與外界之間不斷交流模仿、參照學習的互動過程。
殺雞儆猴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猴子是怕血的,耍猴人為了更好地馴服頭腦聰明又桀驁不馴的猴,便會用殺雞的方式來恐嚇它。
將雞捉牢,雞亂飛舞,就拿著棒子打,愈發不老實,就用刀斬下雞頭,將雞血倒瀝在猴子的面前。
——陳子展《說猴巴戲》
外界的行為規範,會框定個人的行為模式。
通過模仿與學習,能更加快速地「社會化」,形成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
啟迪多元思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鏡中我」概念。
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
——查爾斯·霍頓·庫利
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外界和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評價和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鏡中我」也叫「社會我」,只有通過傳播、互動、社會交往,才能形成「鏡中我」。
因此,個人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紐帶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個人對於「他人如何認識『我』」的想像個人對於「他人如何評價『我』」的想像個人對於「他人對『我』的認識和評價」的反映
正心正舉
怎麼能透過鏡子,了解真實的自己?
現代社會的人們,周遭繽紛絢麗的顏色太多,就會陷入各種視覺符號堆砌的畫面世界中,喪失了看清自我的能力。
北京大學的吳靖教授曾做過「鏡子」與「窗戶」的比喻:
鏡子幫助我們識別自我、認知身份、確立主體;而窗戶用來瞭望世界、接觸自然、認識他者;鏡子幫助我們與自身產生聯繫,而窗戶幫助我們與社會形成關聯。
識別自我、認知身份、確立主體,需要通過「鏡子」來實現。
把旁人當做一面鏡子,常常照,就會愈發客觀清晰地把握自己。
鏡子就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窗口」。它既能夠提供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向和光亮,同樣,鏡子也有「邊框」,邊框就是製造障礙限制我們想像的藤蔓。
照鏡子不僅是物理上的「光的反射」,它更是「心靈的投影」。以人為鏡,促使我們思考而內省,對比而進步。
然而,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角度,扭曲的鏡子,更讓我們迷失自我。
所以,照鏡子,重要的不是「看見」自己,而是「看清」自己。
撥迷見智
以審慎的目光考量自身,以理智的頭腦思考問題;
以客觀的態度觀察別人,才能看到客觀的自己。
開啟自在之門
鏡子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史襄哉
《菜根譚》裡寫道:「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戴著有色眼鏡,你只能看到「你以為的」的東西,你所看見的是你想像的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你所認識的自己實際也與你相差萬裡。
成熟的人常常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把「我」當成「他」,才能以旁觀者清的姿態認清局面;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海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漫漫歲月裡認識真的自己;才能在重重迷霧中撥雲見日。
我們照鏡子時,能看到別人,也能看到自己。
但終究要懂得如何看清自己。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