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隱喻:認識你自己!

2020-11-29 正心正舉

文/趙文雯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別人是我們的鏡子。

我們是他們的鏡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設計完成了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他來到一所學校,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

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其實,這就是一種「人際期望」效應。

教師受到實驗名單的暗示,會有意無意地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的期望,並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這種積極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則學生報以更加積極的反饋信息。如此循環反覆,使學生向教師期待的方向逐步靠攏,變得更加優秀。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是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並且了解其他人對這種行為的評價。通過對比自身與他人的行為,從而掌握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標準規範,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這是社會人生活的必要經驗。

實現自我認知,就是個人與外界之間不斷交流模仿、參照學習的互動過程。

殺雞儆猴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猴子是怕血的,耍猴人為了更好地馴服頭腦聰明又桀驁不馴的猴,便會用殺雞的方式來恐嚇它。

將雞捉牢,雞亂飛舞,就拿著棒子打,愈發不老實,就用刀斬下雞頭,將雞血倒瀝在猴子的面前。

——陳子展《說猴巴戲》

外界的行為規範,會框定個人的行為模式。

通過模仿與學習,能更加快速地「社會化」,形成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

啟迪多元思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鏡中我」概念。

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

——查爾斯·霍頓·庫利

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外界和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評價和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鏡中我」也叫「社會我」,只有通過傳播、互動、社會交往,才能形成「鏡中我」。

因此,個人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紐帶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個人對於「他人如何認識『我』」的想像個人對於「他人如何評價『我』」的想像個人對於「他人對『我』的認識和評價」的反映

正心正舉

怎麼能透過鏡子,了解真實的自己?

現代社會的人們,周遭繽紛絢麗的顏色太多,就會陷入各種視覺符號堆砌的畫面世界中,喪失了看清自我的能力。

北京大學的吳靖教授曾做過「鏡子」與「窗戶」的比喻:

鏡子幫助我們識別自我、認知身份、確立主體;而窗戶用來瞭望世界、接觸自然、認識他者;鏡子幫助我們與自身產生聯繫,而窗戶幫助我們與社會形成關聯。

識別自我、認知身份、確立主體,需要通過「鏡子」來實現。

把旁人當做一面鏡子,常常照,就會愈發客觀清晰地把握自己。

鏡子就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窗口」。它既能夠提供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向和光亮,同樣,鏡子也有「邊框」,邊框就是製造障礙限制我們想像的藤蔓。

照鏡子不僅是物理上的「光的反射」,它更是「心靈的投影」。以人為鏡,促使我們思考而內省,對比而進步。

然而,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角度,扭曲的鏡子,更讓我們迷失自我。

所以,照鏡子,重要的不是「看見」自己,而是「看清」自己。

撥迷見智

以審慎的目光考量自身,以理智的頭腦思考問題;

以客觀的態度觀察別人,才能看到客觀的自己。

開啟自在之門

鏡子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史襄哉

《菜根譚》裡寫道:「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戴著有色眼鏡,你只能看到「你以為的」的東西,你所看見的是你想像的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你所認識的自己實際也與你相差萬裡。

成熟的人常常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把「我」當成「他」,才能以旁觀者清的姿態認清局面;才能在形形色色的人海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漫漫歲月裡認識真的自己;才能在重重迷霧中撥雲見日。

我們照鏡子時,能看到別人,也能看到自己。

但終究要懂得如何看清自己。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自己給自己做鏡子,敢於認識你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習慣把別人當作認識自己的鏡子,透過別人來看自己。而事實上,那面最亮的鏡子正視自己。世界上的事情雖然複雜多變,但還是堅持自己最好。自欺欺人改變不了人們眼中的事實,所以,人需要以"己"為鏡,看清自己,認識自己,隨時正衣、去汙,保持真實的自己,從而做一個高情商的人,生活才能瀟灑自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些奇聞異事在哈佛學子中一直廣為流傳。
  • 狗為什麼總對著鏡子叫?是因為不認識鏡子裡的自己嗎?
    然而最近有個朋友又提出了另一個讓他感到詭異的畫面:他家的狗老是對著鏡子叫。是不是一個很有共鳴的問題,你家的狗子是不是也會經常對著鏡子亂叫一通?甚至被鏡子裡的自己嚇到的情況也並不少見。那麼問題來了,狗認識鏡子裡的自己嗎?其實在很早以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根據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更深奧的問題:動物有沒有自我意識?
  • 觀賞魚能認識鏡子裡的自己,不信您看看
    但事實上,很多魚能夠認識鏡子裡的自己甚至喜歡照鏡子臭美,很多寵物魚也都記得主人餵食的聲音,非常聰明。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羅漢魚一般情況下,給喜歡照鏡子的羅漢魚設立一面鏡子,或偶爾拿著鏡子和羅漢魚互動,可以讓羅漢魚更好地發色、起頭並保持良好的狀態,也可以適當增加主寵之間的互動。
  • 動物在鏡子裡面看到自己,認識自己嗎?
    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寵物不僅喜歡照鏡子,而且能在鏡子裡認出自己。但是由於動物不會講話,並不能告訴我們它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能靠它們的反應來得出結論。專家不僅對 貓和狗等寵物進行了測試,,還對大猩猩、海豚和大象也測試了。
  • 藏在隱喻故事裡的自己
    後來,講故事成為艾瑞克森心理治療的主要模式,也成為最早的隱喻治療的實踐。有人問他為何相信這種方法有效,艾瑞克森的回答還是一個故事:「小時候,一匹馬遊蕩到我家農場。沒有人知道它從哪兒來。父親騎上馬,把它領到路上,只有在馬離開大路或走到田裡時,才趕它回到大路。於是馬很快回到主人家。主人很驚訝,問父親,你怎麼知道它是我的?父親說,我不知道,但馬知道。
  • 貓咪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嗎?抱歉,離遠了鏡子它都看不見
    ,肯定也有像小編這麼「無聊」的鏟屎官,企圖抱著小貓咪來到鏡子面前,想讓小貓咪欣賞一下自己的美貌,順便指著鏡子裡的自己告訴小貓咪,「寶貝,從今以後我就是你老母親」。然而陪伴在我們身邊的狗、貓和小嬰兒,都不能認識到鏡子中的就是自己,而且直到18個月大,人類嬰兒都不能意識到鏡子裡的是自己。很顯然,這項測試貓咪沒有通過,它們是真的認不出來鏡子裡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精靈的小耳朵是自己,它們只會把鏡子裡的這個東西看成是自己的同類,如果它們看得見的話。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第一組概念是刻意隱喻理論的本體論前提,交代了這一理論範式的具體對象(隱喻)、屬性(語言使用)、場域(話語)以及陷阱(結構—過程謬論),反映了刻意隱喻理論同過往隱喻研究的繼承關聯與創新起點。主體原則:刻意隱喻理論的指導思想刻意隱喻理論自覺將隱喻作為隱喻來使用,其判斷標準在於:觀察語言使用中的一些隱喻需要在不同的所指之間完成在線跨域映射,且具有明顯的元語言特徵。
  • 神奇的鏡子測試, 哪些動物可以從鏡子裡認出自己?
    把一面鏡子放在狗狗面前,它會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狺狺狂吠,放在貓咪面前,它們則會不停地用小爪子去抓撓鏡中的自己。很顯然,狗狗和貓咪都不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那麼,有什麼動物可以認出來呢?
  • 當動物們遇到鏡子中的自己
    原標題:當動物們遇到鏡子中的自己   廣州日報訊 法國一名攝影師架起一面鏡子,等有野生動物接近時拍攝下它們的反應。有些動物在面對另一個「自己」時變得焦躁不安,如這隻大猩猩。   鏡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一個完美反射世界。
  • Animal Behaviour:豬通過鏡子自我認識測試
    也許你認為這不可能,但為什麼不可能呢?接下來我們將用實驗向你證明豬有多聰明。在最新一期的《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雜誌中,研究人員提供了有利證據證明豬能夠迅速了解鏡子的工作原理,並且運用鏡子的反射功能觀察周圍環境,找到食物。
  • 歷史是一面鏡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 陳力對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興趣由來已久。她選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作為《古田軍號》的歷史背景、關鍵節點、核心事件,就必然要涉及當時的矛盾衝突和建軍思想的焦點。
  • 隱喻嵌入政治話語的意義轉向
    >政治話語;隱喻認知;移動隱喻;政治術語 作者簡介:   從詞源學上講,當下的隱喻認知褪去了亞里斯多德「移動隱喻」觀中的繼續存在屬性。  鑑於隱喻表達可打破學科壁壘,使得以往晦澀的概念變得愈加透明,因此恰當的隱喻表達成了學科建構與發展中可遇不可求的利器。例如,「身體政治」「政府分支」「國家首腦」「國家主體」等隱喻表達廣泛用於描述政治環境和程序,政治學家日益認識到政治分析當中隱喻的價值與潛質。
  • 鏡子裡的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每天都要照鏡子。我不好看,也不好美。只是因為那幾根稀疏的鬍鬚每天都會冒出堅硬的短茬,我不得不對著鏡子一一剃去。再有就是臉上剛剛長出的還不算明顯的黑頭,也是討厭的,需要努力的尋找並儘可能的擠去。
  • 狗狗能不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
    鏡子可以呈現出狗狗的影像,我們在看鏡子的時候,能夠感知自我,知道鏡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一隻成年狗狗的智商相當於6-7的小孩,它們非常聰明,那麼狗狗在看鏡子的時候,知道裡面的影像就是自己嗎?其中一個最有名、也最有爭議的方法之一——鏡子測試,也證實了狗狗並不能認出鏡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魏徵唐太宗非常看重魏徵敢言敢行的特質。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自己也甚至這面鏡子的益處,經常用魏徵的諫言來考證自己身為君主在治理國家時候的得失。唐太宗用魏徵作為自己的鏡子,能夠更清晰地看清自己。所以魏徵去世以後,唐太宗非常的傷心難過。其實,在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面鏡子,只是你願不願意去「照」罷了,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你審視自己、反省自身的鏡子,如果你遇到了鏡子卻不去照一照,那麼鏡子本身再好也沒有任何用處。
  • 如何讓貓認識到自己只是一隻貓?
    如何讓貓認識到自己只是一隻貓?讓貓照鏡子!貓沒有人類那樣的自我認識能力,也沒有人教過它們關於不同物種的一些概念,所以它們的行為大多是遵從於動物天性的。除非有人幹涉教他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否則他們將根據自己的本性來做他們所有的行為。
  • 我們都被鏡子欺騙了,科學家研究表明:鏡子中的你不是真實的
    文/行走天涯我們都被鏡子欺騙了,科學家研究表明:鏡子中的你不是真實的每個人每天都要照鏡子,通過鏡子中的光線反射,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模樣。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依舊不知道自己究竟長著什麼模樣,也不知道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呈現出怎樣的樣子。尤其是當手機的美顏相機功能越來越先進了之後,更多人可能都已經在美顏相機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究竟長什麼模樣。確實也不能怪人類自己,畢竟眼睛長在面部。
  • 動物們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嗎?科學家給獵豹做了一個小實驗
    鏡子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必需品,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就能很明確地認識到鏡子中的那個影像就是我們自己,但是我們身邊的動物們能認識鏡子中的自己嗎?這一天,科學家在亞馬遜的原始森林中放置了一塊大鏡子,很快一隻獵豹走了過來,面對著突如其來的一塊物品,它顯得有些緊張。很快它發現鏡子中有一個移動的生物:「你是哪裡來的?來我地盤做什麼」,獵豹十分生氣地拍打著鏡子中的生物,對於獵豹來說,領地觀念是非常強烈的,那是絕對不允許任何陌生動物來到自己的地盤中的。
  • 當站在鏡子前時,你是否認得真實的自己?
    當你站在鏡子前的時候,看著裡面的自己,你會想什麼呢?鏡子裡的你和現實的你是同步的,你哭他哭,你笑他笑,你有什麼樣的情緒,在鏡子裡都能得到最真實的反饋。因為在社會中,會有眾人對你的社會期待,他們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希望會和你的想法形成對抗,成為你想走的道路上的一片荊棘,攔住你的去路。你只想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有些人總會告訴你要成家立業、要成為好妻子好丈夫;你想買自己特別喜歡但是又很貴的東西,也總是會有些聲音告訴你,花那麼多錢買那個幹什麼,錢要存起來,不要亂花。
  • 鏡子裡:你看到的是自己還是別人的人生?
    晃晃蕩蕩,如同第一次蹣跚學步,我在找尋一些可以讓自己不至於摔倒,但還是挺直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我總是在找,清醒的時候找、醉了的時候也找。每天面對穿衣鏡,早上我看看日益成熟的臉上還有沒有那麼一絲稚嫩,晚上回家看看那張醉得有點虛晃的臉上,還有沒有原來的純真?很多的時候我看不清楚。牆上的鏡子、心的鏡子,如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