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報導了這樣的一則新聞,說是有大量似狗非狗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上海松江的一個小區內,甚至有夜晚出來散步的居民可能驚擾了它們而被攻擊。因為現在處於疫情期間,大家對於野生動物的恐懼仍然沒有消散,而小區裡的這些野生動物也讓這些居民徒增不少擔心。
後來經過人們的仔細辨認,發現了這種像狗非狗的生物原來被是貉(hé),或者稱之為狸貓。
為什麼會在一個小區內出現如此大量的貉呢?
原來是這個小區的某些居民可能比較有「同情心」,總會買下大量的貓糧放在小區內供野貓食用,卻不料吸引了如此大量的野生貉來定居,並且在這個六月成功產下了更多的小貉。
大量的貉在搶奪居民的給的貓糧,在暗處仍能看見不少發光的眼睛
而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和有心人的投喂,讓這些原本害羞的貉變得跟北美泛濫成災的浣熊一樣,不再怕人甚至會攻擊人。
貉是一種古老的犬科動物,長得像矮矮胖胖的狐狸,四肢短小而身體渾圓,帶有標誌性的大圓尾巴。貉是食域非常廣泛的雜食動物,它們的食譜包括:節肢動物(各類蟲子)、軟體動物(比如鼻涕蟲)、齧齒動物(比如老鼠)、兩棲動物(比如青蛙)、爬行動物(比如小蜥蜴)、鳥類(包括鳥蛋)、魚類、腐肉、水果蔬菜、漿果、堅果、穀物。
廣泛的食譜也讓它跟浣熊一樣,會來到村莊或者才是城市尋找食物,不過貉比較膽小,不像浣熊那樣偷搶翻樣樣精通,貉平時也就翻翻垃圾桶。
說起貉,許多地方的小夥伴估計對它的印象也只有一個成語「一丘之貉」,不過說到貉的另一個名字狸,相信就會有很多人想起常常被日本人被製作成動畫形象的它。
可愛的貉
日本傳說中經常出現的化狸的原型便是精通變換之術的貉,就像中國的狐狸精一樣都會使用各種易容偽裝來欺騙別人,只需要在頭上頂上一片綠葉便可變身,不過化狸不像狐狸精那樣用法術害人,而是喜歡用法術來戲耍人類。
《海賊王》中吃下幻獸系化狸果實的帕咚,也是用葉子作為載體施展能力
古代中國稱貉為狸貓,而中國現代的狸貓指的是豹貓,在日本狸貓這個詞依然代指貉。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小小的疑惑,這個貉怎麼長得這麼像在美國泛濫成災的浣熊?
其實貉和浣熊只是單純長得像,習性也差不多,但親緣關係並不是很相近。
浣熊是北美的一種常見物種,常常會去人類聚居地偷東西、翻垃圾來吃,不過它們就算是吃垃圾,也要把這些東西放到水裡去洗一洗,顯得非常愛乾淨的樣子,這也是它名字中浣字的來源。
浣:指洗東西,比如浣溪沙,浣紗等等。
可愛的毛茸茸浣熊
貉 (貉) 在日本
浣熊和貉長得這麼像,那臉盲患者們怎麼區分它們呢?
第一點:分辨尾巴,貉的尾巴花色不多,沒有環節花紋,而浣熊的尾巴環節十分明顯。
第二點:分辯顏色,貉的皮毛大多為黃褐色,而浣熊的皮毛大多為白灰色。
第三點:分辨爪子,貉的爪子像狗一樣,而浣熊的爪子像人的手一樣可以五指分離,能夠方便地抓取東西。
浣熊的爪子
貉的小短手
上海的這一個小區之所以有那麼多貉來光顧,主要原因還是被人們投餵流浪貓的貓糧給吸引過來的,論戰鬥力,貉這種算是兇狠的野生動物自然不會輸給那些流浪貓,而且有小區居民反應這些貉有時候會偷跑進家中找吃的,並且跟自己的貓狗鬥智鬥勇。
貉
由於小貉們剛出生就得到了人類的餵養,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怕人,甚至會出現被人類惹毛然後攻擊人類的情況,而野生的貉常常帶有各種病毒和細菌,包括致命的狂犬病甚至有可能出現類似非典的冠狀病毒,所以我們遇見它們還是敬而遠之好點,建議順其自然,不打擾、不餵食,若影響正常生活,可尋求林業部門和民警的幫助,讓它們離開人類聚集地回歸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