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海灣
海灣,也稱波斯灣。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內海之一。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裡,寬180-320公裡,面積約25.9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25米,最深處102米。往東通過荷姆茲海峽與阿曼灣連接,出阿曼灣南口,通過阿拉伯海進入印度洋。
海灣四周,從東向南,圍繞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八個國家,被稱為海灣國家,或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海灣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佔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僅次於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約3.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4%。
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荷姆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荷姆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1981年5月,海灣地區一些國家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其成員國包括阿聯、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委員會的宗旨是實現成員國之間在一切領域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各方面的聯繫、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動六國的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1991年海灣戰爭後,海合會六國大力發展與美國關係。沙特、科威特和巴林允許美國在其境內建立空軍基地;上述3國和卡達允許美部署地面部隊,同意美在海灣地區設立中央戰區指揮部,監視該地區的事態動向。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阿曼還與美國籤訂了長期"聯合防務協定",允許美使用這些軍事基地儲存美國武器裝備。同時海灣國家紛紛購買美國軍火,以加強軍事防務力量。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美長期駐軍海灣,且在阿以和談中偏袒以色列、壓制阿拉伯國家,堅持對伊拉克實施國際制裁,造成伊人道主義災難不斷加劇等,引起阿拉伯國家日益強烈的反美情緒。海灣國家也隨之調整了親美立場,逐漸拉開與美距離。
"9·11"事件後,美國內反沙特情緒上升,指責沙特資助恐怖主義,要求政府重新考慮對沙政策。大批在美留學、經商、工作的沙特人遭到美警察的監視、盤查甚至拘捕,沙資金開始從美抽逃,一些雙邊合作項目被擱置甚至取消。沙特政府對其公民在美遭受歧視極為不滿,要求美重新審議其中東政策,反對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特別是美國在沙特駐軍問題使沙特王室面臨來自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沙美關係面臨挑戰。
伊拉克的石油與油田
隨著美英軍隊對伊拉克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伊南部靠近海灣的油田已基本處於美英軍隊的控制之下。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伊原有73個油田,約2000口油井。海灣戰爭後,伊石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只有24個油田維持開採。伊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海灣戰爭前,伊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海灣戰爭後,由於大部分開採設施和油庫被毀,伊石油日產量降至30萬桶。2000年,平均日產原油增加到280萬桶。伊北部的基爾庫克、南部的魯邁拉和祖拜爾是三個最大的油田,其產量佔伊石油總產量的90%。伊北部油田位於扎格羅斯山脈的山前地帶,是個老油區,由基爾庫克、巴伊哈桑、艾因扎萊、納夫特哈奈、堅布爾等油田組成,2001年原油日產量約100萬桶。基爾庫克油田石油儲量十分豐富,已探明儲量達100億桶,是伊主要的石油產地。
伊南部油田位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三角洲地帶,是個新油區,主要有魯邁拉、北魯邁拉、祖拜爾、布祖甘、馬季農、西古爾納等油田。魯邁拉油田是伊最大的油田之一,已探明原油儲量為110億桶。
美、伊的八十年恩怨
對過去80年美國同伊拉克關係的回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美伊關係的演化折射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風雲變幻,也預示著我們這個世界未來幾十年的秩序和格局走向。
早期盟友關係
美國同伊拉克之間的實質性關係比英、法晚。1921年,經受了奧斯曼帝國400年統治的伊拉克在英國的安排下獲得獨立,此時的美國被英國和法國排除在中東事務之外。原因很簡單:美國國會否決了包括瓜分原奧斯曼領地在內的《凡爾賽和約》草案,從而放棄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中東地區的機會。
此後,美國一直試圖在中東地區樹立"支持民族自決","反對殖民主義"的形象,得到了眾多阿拉伯人的好感。伊拉克費薩爾王室和歷屆伊拉克政府領導人都希望美國在中東事務中發揮一些作用,以便削弱或擺脫英國人的控制。1941年4月,德國曾在伊拉克策劃了一場親納粹政變,正是美國使館掩護了伊拉克王室,使之成功逃往國外,避免了納粹分子的追殺。
1954年,美國同國王費薩爾二世籤訂了軍事援助協定,伊拉克成了美國在中東建立的親西方的軍事聯盟的中堅力量。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終於贏得了東山再起的伊拉克王室的信任,賽義德首相親赴華盛頓,表達了伊拉克政府希望同美國建立密切關係的願望。戰後,美國加緊了向伊拉克的滲透,並在1954年同伊拉克籤訂了軍事援助協定,為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軍事顧問,當英國勢力在中東徹底衰退後,伊拉克成了美國在中東建立的親西方的軍事聯盟《巴格達條約組織》的中堅力量,國王費薩爾二世也成了在中東地區抵抗蘇聯勢力擴張和抗衡納賽爾影響的旗幟性人物。
卡塞姆的軍事政變
無奈好景不長,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銳步兵旅旅長卡塞姆將軍效法俄國十月革命,趁奉命調防約旦之機,發動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一個旅的士兵攻入王宮,將年僅23歲的費薩爾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員斬殺殆盡,同西方合作了20多年的老首相賽義德也在逃跑途中被"人民"擒獲,當場處決,"赤身裸體被拖在街上示眾"。卡塞姆政權迅即得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埃及等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權的承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布局在一夜之間被卡塞姆的革命所摧毀,美國和伊拉克從此結下難解之仇。
卡塞姆的外交並不是絕對地"一邊倒",他同時還向西方發出了友好表示,並採取了保護在伊拉克的西方公民人身安全和經濟利益的一些措施。正是由於這一點,卡塞姆剛上臺便遭到了主張"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非議。一年之後的1959年,卡塞姆便遭到暗殺,但倖免於難。而執行這次暗殺的,正是日後在中東地區"叱吒風雲"二十多年,目前成為世界焦點的薩達姆·海珊。當年,這位復興黨骨幹分子才22歲。
高舉反美、反以大旗的薩達姆
卡塞姆革命之後的伊拉克陷入了10年混亂,政變與反政變層出不窮,各派勢力儘管你死我活地爭鬥,但反美的旗幟卻個個高舉。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伊拉克斷絕了同美國的外交關係。
1968年7月17日凌晨3時,薩達姆和復興黨的另一個強權人物納伊夫率領政變軍隊突襲總統府,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兩周後,薩達姆獨自發動了另一場政變,親自持槍將已經當上了總理的納伊夫逼往國外。此後的薩達姆耐心"輔佐"了老總統哈桑·貝克爾11年之久,正是在這11年間,世界處於冷戰棋局中,聰明的薩達姆一方面遠離了美國,一方面也沒有投入蘇聯的懷抱,使伊拉克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在阿拉伯世界樹立了"大英雄"形象。國民總產值增長了至少5倍。
薩達姆實際控制的伊拉克表現出了強烈的反美反以立場。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向以色列發動全面反攻,並非"前線國家"的伊拉克竟然派出2萬精兵和擁有300輛坦克的主力裝甲師,協同敘利亞軍隊向戈蘭高地發起勇猛衝擊,並向埃及前線派去了73架戰機,參加對西奈半島以軍防線的攻擊。儘管伊拉克裝甲師被以軍擊潰,戈蘭高地留下了80輛伊拉克坦克殘骸,但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形象已經完全確立。
與此同時,薩達姆力主收回了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全部股份,美國石油公司受到的損失最大。隨著1973年戰爭的收尾,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工業國有化進程,美伊關係只剩下了數額不大的雙邊貿易。
70年代末期,雙邊關係有所緩和,美國公司開始在伊拉克承建一些基礎建設項目,例如改造港口、鋪設石油管道等。到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時,美國已成了伊拉克第三大貿易夥伴,對伊拉克出口額已超過了4億美元。顯而易見,在冷戰棋局中,為了避免蘇聯陣營的壯大,美國不可能完全拋棄伊拉克。
兩伊戰爭改善美伊關係
兩伊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領土問題。歷史上,由於中東歷經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伊朗與伊拉克在帝國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兩國邊界長期無法說清。1847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克為奧斯曼帝國統轄的省)同伊朗籤訂了《埃爾祖姆條約》。條約規定,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匯流而成的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奧斯曼帝國。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伊兩國於l913年和19l4年先後籤署了《君士坦丁堡邊界議定書》和《劃界委員會會談紀要》,將阿拉伯河東岸霍拉姆沙赫爾港的停泊權讓給伊朗,同時規定阿拉伯河除霍拉姆沙赫爾港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外,其餘地段仍以河流東岸靠近伊朗一側淺水線為界,河道主權歸奧斯曼帝國。伊朗對這種劃分方法深為不滿,在伊拉克l921年獨立後,伊朗多次要求重新劃定阿拉伯河的邊界。1937年,伊朗與伊拉克又籤訂另一邊界條約,規定除伊朗阿巴丹港附近一段和霍拉姆沙赫爾港附近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外,其餘均以伊朗一側淺水線為界,伊朗對界河的其它部分只有使用權,航行時應向伊拉克交稅。
20世紀60年代,伊朗在美國援助和石油美元的支持下不斷崛起,再次提出重新劃定兩伊邊界。l969年4月,伊朗政府宣布廢除l937年的條約,伊拉克反對,並主張由國際法庭仲裁,雙方爭執不斷。1975年3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阿爾及爾舉行首腦會議期間,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在兩伊之間進行調停,促成伊朗國王巴列維和時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的薩達姆·海珊舉行會談,並籤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規定兩國根據《君士坦丁堡議定書》和《劃界委員會的會談紀要》最終劃定兩國陸地邊界,並以主航道中心線來劃定兩國在阿拉伯河的邊界,原來為伊拉克一國擁有的這段阿拉伯河的主權變為兩國共享。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不僅美國對伊朗宗教革命感到惱火,伊朗的所有周邊國家都感到了威脅,因為霍梅尼公開喊出了"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口號,並且定下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的理論。霍梅尼將伊朗同全世界對立起來。公開號召佔伊拉克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政權,引起伊拉克和其它海灣國家的恐慌。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不僅越來越深刻地改變了伊朗的一切,而且伊朗革命後政局持續動蕩,嚴重地削弱了伊朗的軍事,軍事實力大幅度下降,而伊拉克此時卻發展迅速,成為中東第二大產油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認為,這是打敗伊朗、確立自己在海灣地區強國地位,廢除伊拉克在1975年被迫同伊朗籤訂的《阿爾及爾條約》,收回400平方公裡"被佔領土"和兩國的界河--阿拉伯河的航道主權良機。於是要求修改《阿爾及爾協議》為名,試圖徹底打跨伊朗。
1980年9月l7日,薩達姆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次日,伊拉克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要求進入阿拉伯河的一切船隻必須掛伊拉克國旗。9月22日上午,伊朗軍隊向掛伊拉克國旗的兩艘日本船、一艘希臘船開火。薩達姆乘此良機,發動了對伊朗的全面進攻,薩達姆下令對伊朗軍事目標進行"威懾性打擊",大批伊拉克飛機對包括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空軍基地在內的l0個機場和空軍基地進行轟炸。下午,伊朗出動陸海空軍進行反擊。
1980年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出動10萬大軍分三路閃電般攻入伊朗。伊朗倉促應戰、被動防禦,兩伊戰爭正式爆發。幾個月內,伊拉克佔領伊朗約兩萬平方公裡土地,部分地方深入90公裡。大敵當前激起伊朗人的愛國情緒,伊朗人暫時拋開內部紛爭,從l981年10月到1982年4月,先後發動了阿巴丹戰役、布斯坦戰役、胡齊斯坦戰役和聖城戰役,收復了大部分失地,迫使伊拉克單方面宣布停火。
l982年7月,伊朗開始越境追擊,佔領了伊拉克的一些領土。伊拉克在美國及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支持下築起了多層防禦陣地,以其擁有的空軍和裝備優勢逐漸頂住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薩達姆心裡明白美國需要他
對於伊拉克同伊朗的戰爭之初,美國是笑在心裡,也憂在心裡。笑的是終於有一個打手為美國出氣了,憂的是一旦伊朗解體,蘇聯勢必乘虛而入。此時的美國最願意看到伊朗和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兩敗俱傷,同時癱瘓。因此,美國宣布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
美國怎麼也沒想到,兩伊戰爭很快進入膠著狀態,戰爭竟打了8年。薩達姆的軍隊遇到了伊朗士兵的拼死抵抗和異常兇猛的反攻,即便是綿延數公裡的地雷陣,也擋不住從學校直接走上戰場的成千上萬的少年敢死隊員的進攻,這些無所畏懼的少年腰間別著打開天堂大門的塑料鑰匙,歡快地在地雷陣中從容赴死,伊拉克軍隊不得不節節敗退。當時的裡根總統坐不住了,美國決不允許伊拉克這個直接同伊斯蘭激進勢力對抗的堡壘被攻破。美國不再顧忌伊朗的反應,開始暗中扶助伊拉克,默許所有國家向伊拉克提供武器,並順應海灣國家的要求,支持建立海灣國家合作防禦體系,以便同伊朗長期抗衡。
1981年4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德雷珀應邀訪問了巴格達,啟動了恢復外交關係的進程。1983年12月,現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作為總統的特使前往巴格達,與薩達姆進行了長時間秘密談判,表示美國希望立即恢復與伊拉克的外交關係。據拉姆斯菲爾德的伊拉克之行不到一個月,美國和伊拉克便在1984年1月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為了合法地向伊拉克提供各類援助,裡根政府不顧國會的反對,將伊拉克從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刪除。對於薩達姆開始用化學武器對付伊朗敢死隊一事,美國則同大多數國家一樣,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只有一些民間組織在媒體上大喊大叫。在美國的幫助下,在阿拉伯國家數百億美元的資助下,薩達姆似乎有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與伊朗相持。
此後,美、伊關係得到了畸形發展。美國不僅同伊拉克分享範圍廣泛的情報,還通過第三國向伊拉克提供用於大量殺傷人員的集束炸彈。據新近傳出的消息說,裡根政府和老布希政府都曾授權向伊拉克出售大量軍民兩用裝備,甚至向伊拉克提供了獲取生化物武器的便利,其中包括有毒的化學物質和致命的病毒樣本。正是在美國和幾乎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幫助下,伊朗的霍梅尼終於打不下去了,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火。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7日伊朗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一年前通過的兩伊停火決議。1988年7月l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兩伊最終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火。
l987年,由於兩伊頻繁襲擊對方的石油設施和油輪時。伊朗為了遏制海灣國家支持伊拉克,對前往科威特和沙特裝油的各國油輪實施襲擊。應科威特的要求,美國艦隊從l987年7月22日開始以"護航"為由,進駐波斯灣,隨後又成立了"中東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加強所駐海灣美軍各部之間的協調。從此標誌著美國軍事力量正式進入海灣地區。
在8年的兩伊戰爭中,兩國死傷人數達100多萬。據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達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至少推遲20至30年,卻使美國軍艦名正言順地進駐了海灣。
薩達姆成為美國頭號敵人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不僅身負巨額債務,而且面臨繁重而艱難的戰後重建問題,亟待恢復其在戰爭中被破壞的石油工業。然而,伊拉克雖為海灣強國,但它在波斯灣的海岸線卻不到60公裡,基本上是一個內陸國家,其對外經濟聯繫主要通過阿拉伯河出海。兩伊戰爭中,由於伊朗的封鎖,伊拉克賴以生存的海上石油出口幾乎被封死。伊拉克不得不花費巨資擴建陸地輸油管道,經過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從地中海和紅海出口石油。兩伊戰爭後,兩伊在阿拉伯河主權問題上的爭端尚未最後解決,而阿拉伯河河道在戰爭中被沉船阻塞,短期內難以恢復通航。兩伊戰爭的教訓使伊拉克意識到,需要與科威特重新劃分邊界,以尋找新的出海口。
科威特歷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871年成為奧斯曼帝國巴斯拉省下屬的一個縣,1899年被英國侵佔,其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奧斯曼帝國衰退後,伊拉克於1932年獨立,參照l913年英奧雙邊協議與科威特劃分了邊界。l961年6月l9日,科威特宣布獨立。但伊拉克一直強調科威特是"伊拉克整體的一部分",遭到科威特反對。l963年伊拉克爆發革命,上臺的復興黨政府承認科威特獨立,兩國籤署了伊科邊界協議,但科伊之間仍有l60公裡長的邊界尚未劃定。
兩伊戰爭結束後,為掌握波斯灣出海口的主動權,改善自己在海灣地區不利的地理條件,伊拉克在與科威特的邊界談判中,要求科威特割讓位於海灣北端科威特海岸的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伊拉克對科威特的邊界和領土要求與石油資源有關。科威特得天獨厚,地下有三個特大型含油構造,並一直延伸到周圍鄰國,形成盆狀。科威特處於盆底,周圍石油皆向盆底湧流,使科威特油田多年儲量不減。伊拉克部分油田則位於盆壁。伊拉克遂指責科威特在伊拉克邊境採油影響自己,並要求賠償24億美元的損失費,同時還提出要科威特讓出在兩國邊境地帶同魯邁拉油田相連接的一個油田。伊拉克還指責科威特不遵守歐佩克的採油限額,造成世界油價下跌,使伊拉克蒙受近140億美元的損失。此外,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曾欠科威特120億美元債務,伊拉克聲稱其與伊朗的戰爭是為了"保衛阿拉伯世界",科威特應一筆勾銷這筆債務。伊拉克的這些要求均遭到科威特的拒絕。
1990年6月,伊拉克副總理哈馬迪出訪海灣諸國,要求將石油生產提高到極限,但一無所獲,他與科威特領導人的會晤更是不歡而散。7月10日和11日,伊拉克、沙特、阿聯、科威特和卡達的石油部長在吉達就石油配額分配達成協議,但科威特石油大臣拉希德次日卻宣布,科威特將在3個月後不再遵守承諾。薩達姆大為惱火,於7月16日召集親信制訂了一項入侵科威特的計劃,並於25日會見美國駐巴格達大使格拉斯皮,試探美國的反應。格拉斯皮表示,美國將不幹涉阿拉伯國家的內部衝突。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的鋼鐵洪流湧入了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極大地震驚了華盛頓,時任總統的老布希,覺得這是被伊拉克出賣了,美國同伊拉克的關係徹底轉變。決心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在一連串譴責、要求、封鎖、制裁的決議如同廢紙一樣被薩達姆棄置不顧之後,聯合國安理會於1990年11月29日通過了著名的第678號決議。根據這項決議,伊拉克必須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則安理會將授權國際部隊"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維護和執行安理會決議,恢復海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薩達姆沒有服從安理會的最後通牒。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對伊空襲,薩達姆非但沒有屈服,反而在遭到空襲後的第二天便開始向以色列發動飛彈襲擊,試圖引起以色列反擊,從而將戰爭性質轉變為穆斯林同猶太人和基督徒的戰爭,徹底瓦解多國部隊。以色列沒有反擊,多國部隊也沒有瓦解。2月24日,多國部隊開始了為期38天的猛烈轟炸後。美國、英國、法國和8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的11國聯合地面部隊向科威特發起了勢不可擋的全面進攻。僅僅一天,8萬伊拉克官兵就放下了武器。兩天後,科威特獲得解放,驕橫不可一世的薩達姆宣布"科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美國聯軍部隊只花了4天的時間就輕而易舉地打敗了伊拉克軍隊。
由於沒想到如此的順利,打敗了伊軍後,美軍決定放棄一直打到巴格達。此時的美國完全有能力率領多國部隊拿下巴格達,推翻薩達姆政權。但阿拉伯國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老布希政府也認為一個被打服了的、軟弱的、但卻能控制國內局面的伊拉克更利於海灣地區的穩定,這一部分是由於考慮到盟軍的因素,主要是美國不想深陷伊拉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美國害怕在阿拉伯世界很不得人心。
實際上,在海灣戰爭中,許多的伊拉克人起來反對薩達姆,如伊北部的庫德人和南部的什葉派穆斯林,他們都希望得到美國的幫助。但是美國對"倒薩"顯然缺乏興趣,聲稱這是伊拉克的內政,美國不會幹涉。正因為如此,美國沒有接應伊拉克南部什葉派穆斯林和北部庫德人的反叛,"保存"了薩達姆,所以儘管美國及其盟國在海灣戰爭上取得了巨大勝利,最後他們仍然決定讓薩達姆繼續坐在臺上,薩達姆政權得以留存。最終,伊拉克反對派被薩達姆殘酷地鎮壓下去。聯合盟友雖輕易打敗伊拉克,卻拒絕幫助反對派推翻薩達姆。據報導:當時的美國方面主要是害怕伊拉克會分裂成各個人種和宗教的勢力,這會給伊朗提供了新的機會。"在那時侯,美國更為仇視的還是伊朗,而不是伊拉克。因此,老布希政府極力擁護聯合國的第687號決議案,派遣武器核查小組進駐巴格達,白宮也撤回在伊拉克的美軍部隊。就是這樣,在海灣戰爭結束後,薩達姆依然穩坐檯上,而美國對伊拉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主要依靠聯合國檢查小組牽制伊拉克。於是,美伊之間這種不正常的關係繼續發展。
柯林頓曾希望與伊拉克改善關係
海灣戰爭結束後,聯合國武器調查員立刻重返巴格達。令他們吃驚不已的是,伊拉克核武研究計劃比美國特工所掌握的情報要走得更遠。前聯合國高級武器調查員大衛·凱表示,伊拉克的科學家當時只需要12個月的時間就能製造出原子彈。他估計,薩達姆為核武器研究項目已經投入了1億美元,並且動用了2萬名科研人員,花費了超過10年的時間。
1993年,白宮的主人是比爾·柯林頓,柯林頓政府不但沒有將推翻薩達姆作為優先考慮的政策,甚至想和薩達姆改善關係。早在1992年競選總統期間,柯林頓就曾經說過,他相信"迴光返照",如果薩達姆改變他的政策,美國會考慮與伊拉克改善關係。但1993年美國中情局發現薩達姆與一起暗殺老布希的陰謀有關,這一事件令美國人對薩達姆的希望徹底幻滅了。為了報復這起暗殺陰謀,柯林頓下令美軍向伊拉克投擲了一枚巡航飛彈。柯林頓政府隨後出臺了"遏制政策",美英戰機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禁飛區巡邏,牽制伊拉克空軍。聯合國武器調查員則牽制著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的反對派得到了美英的資助,開始反抗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反對派其時,但柯林頓政府不願意將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任務交給美軍,而伊拉克反對派不成氣候,薩達姆政權最後成功地鎮壓了叛亂。
1996年,美國再向伊拉克發射了另一枚巡航飛彈,此後,美國的牽制政策開始行不通了,1998年11月,他們離開了伊拉克.1998年12月,美國對伊拉克制定了新的政策--改變巴格達政權。柯林頓說:"結束威脅的最好辦法就是出現一個新的伊拉克政府。"美國將從金錢上資助伊拉克反對派,推翻薩達姆政權。但新的法案並不切實際。
對美大玩貓鼠遊戲
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的長達12年了經濟制裁,以及美、英在伊拉克北部(庫德地區)和南部(什葉派地區)禁飛區的設立。禁飛區是美英法三國策劃的,並通報了聯合國,但法國人完成了建立禁飛區的使命後馬上藉故撤出了這一行動,歸根結底是不願意同美國保持一致。
策略之一邊緣抗爭戰略:美國是伊拉克的首要對手,一直主張維持對伊制裁,從而逼薩達姆就範,發展到組織、資助伊反對派推翻伊現政權。對此,伊當局主要採取"邊緣抗爭"戰略,能進則進,不到最後時刻絕不妥協,儘可能使格局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令美國始終感到手中握著一隻"刺蝟"。1992年7月的"農業部大樓事件",1993年7月的"飛彈基地安裝攝像機事件",1994年10月的伊共和國衛隊陳兵科威特邊境,1996年9月的佔領庫德斯坦愛國聯盟的埃爾比勒市事件,1997年底的聯合國核查危機,2000年8月的伊科石油開採糾紛,都是伊拉克的"邊緣抗爭"戰略的典型事例。
90年代,美英在伊設立"禁飛區",晝夜派遣戰機巡邏,揚言把進入其中的伊飛機擊落。伊拉克一直不敢派出飛機闖入禁區。但是,2000年11月5日,伊拉克再次採用"邊緣抗爭"戰略,成功地闖入了"禁飛區",並宣布恢復國內航線。這一方面是因為俄、法和阿拉伯國家認為,聯合國有關"航空禁運"的決議只是禁止對伊的軍事飛行和商業飛行,而不包括執行人道主義使命的飛行。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反對制裁和禁飛的呼聲日漸高漲,一架架民航客機陸續飛抵巴格達,對伊拉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伊拉克正是抓住了聯合國禁令中的"漏洞",派出兩架民航客機首次飛越"禁飛區",前往南部的巴斯拉和北部的摩蘇爾,在這兩座城市作短暫停留後滿載乘客返回巴格達。挑戰"禁飛區"成功是伊拉克反抗美國遏制的一大勝利,也是伊拉克恢復與阿拉伯和其他友好國家國際航線的起點。
策略之二利誘感化竭力分化反伊聯盟: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國、俄羅斯和中東國家來說,對伊制裁也使它們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已經產生"制裁厭煩症"。例如,法國因法伊經貿關係中斷,導致了國內20多萬人失業。土耳其也自稱對伊制裁給土造成了高達800至1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了爭取這些在海灣戰爭前與伊保持經濟關係的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借其力量向美國施壓,伊拉克對它們主要採取了以石油經濟利益為誘餌的"利誘"策略。
1995年初,俄羅斯、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的大公司或企業家代表團已陸續飛抵巴格達,同伊籤訂了解除制裁後的重建工程合同及石油開發工程合同。俄羅斯在薩達姆國際機場於2000年8月17日對外開放後的一個月(9月17日),率先派出一架客機,運載11名石油部高級官員飛抵巴格達,與伊討論今後合作開採石油等事項,以搶佔解禁後的伊拉克石油市場。法國也與俄一起先後組織多架飛機,為伊運送大量人道主義物資,與伊探討未來的雙邊合作途徑。約旦飛機更是無視聯合國對伊的"航空禁運",於2000年11月30日深夜完成了對伊商業飛行。
長期制裁使伊拉克人民飽受了種種煎熬。但是,薩達姆及其政權卻將制裁作為實行其政治控制、永久執政、博得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同情的工具,通過大力宣揚其國內日益加劇的人道主義危機,來感化、分化美國的反伊聯盟。自1992年以來,薩達姆政權曾多次公布其國內危機的報告及數字,並主動邀請和鼓勵外國記者、援助人員來訪。伊拉克的"人道主義牌"果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世界輿論普遍認為,制裁無損薩達姆政權的穩定,只是降災於無辜平民。國際人道主義力量不斷呼籲聯合國取消或放鬆制裁,考慮伊拉克人民的生存問題。人道主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於1996年底化作了"石油換食品"框架協議,在2000年8月17日薩達姆國際機場重新開放後又化作了來自20多國的近60架滿載人道主義物資的飛機,劃破了禁運的天空。
策略之三爭取支持高舉泛阿拉伯大旗:為打破外交孤立,伊拉克對中東國家始終高舉著泛阿拉伯和泛伊斯蘭主義的大旗,通過改善與阿拉伯國家與穆斯林兄弟的外交關係和經貿關係,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業,來贏得這些兄弟國家的同情和支持,使之與美國在制裁問題上拉開距離。
早在1995年,薩達姆就致信海灣合作委員會首腦會議,呼籲實現和解。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某些國家態度開始發生變化。卡達向伊拉克出口了2000噸食糖,並公開呼籲阿拉伯國家與伊拉克改善關係。卡達和阿曼還在伊拉克設立常駐大使並正式接待伊拉克高級部長。1997年以來,卡達、阿聯和巴林先後派出特使去巴格達與伊拉克領導人會談。到2000年7月,海灣國家中的卡達、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4國已同伊拉克恢復了外交關係。
伊拉克與其他鄰國的關係也正在"穩步改善"。2000年11月2日,約旦首相拉吉卜正式訪伊,成為海灣戰爭後訪伊的第一位阿拉伯政府首腦。2000年8月,敘利亞正式同伊恢復摩蘇爾至阿勒頗的鐵路運營;同年11月中旬,中斷18年之久的敘利亞石油運輸管道重新疏通;11月25日,伊拉克副總理塔立格·阿齊茲前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訪問,成為伊遭受國際制裁以來第一位乘飛機出國訪問的高級官員。埃及方面,於11月7日正式恢復了與伊拉克中斷近10年的外交關係,重建使館。土耳其於2000年早些時候乾脆同伊達成了"走私"石油的秘密協議,決定在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框架外從伊增加進口3萬桶原油,使總量達到10萬桶。
當然,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副總統易卜拉欣於2000年10月21日在海灣戰爭後首次赴開羅出席有關巴勒斯坦緊張局勢的阿拉伯國家緊急首腦會議,為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覓得了良機。
策略之四打出王牌充分利用石油武器:石油既是伊拉克分化美反伊聯盟的誘餌,也是它與美抗衡的武器。自1996年12月聯合國對伊實行"石油換食品"計劃以來,伊拉克被許可通過出口一定數量的石油,進口必需的食品和藥品等物資,至今已出口原油21.74億桶,價值379億美元。但伊拉克不甘心在石油出口的價格和收入、進口物品的合同上受制於人。
伊拉克看出了利用歐佩克國際組織來從事反美鬥爭的巨大潛力。因此,在前一段時期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求歐佩克增加石油產量來降低油價的情況下,伊拉克與美國"唱反調",反對歐佩克增加石油產量,譴責沙特為了私利而屈服西方的壓力。在歐佩克迎來"40歲生日"之際,伊拉克又拿石油問題大做文章,既"敲打敲打"科威特,也以此來繼續進行反美鬥爭。這一舉動迫使歐佩克輪值主席國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不得不頂住美國的強大壓力,毅然出訪巴格達,與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舉行會談,成為10年來第一個訪問巴格達的外國國家元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巨大反響。
隨著國際社會要求解除對伊制裁的呼聲空前高漲,伊拉克決定自2000年11月15日起將出口石油的單價上漲1.5歐元(約合1.32美元),且這部分收入不歸聯合國控制,由伊方自由支配,遭到了聯合國的拒絕。雙方經過多次協商仍未能消除分歧,伊方終於在12月1日使出了"殺手鐧",宣布中止出口石油,以此使世界石油價格進一步上漲,給西方國家造成更大的經濟壓力,迫使美國解除制裁。
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儘管伊拉克近來接連不斷地計劃的執行等問題上存在著較大分歧,尤其是美英兩國更不願看到其遏制政策遭到失敗,海灣國家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依然心存餘悸,擔心其安全受到伊拉克的軍事威脅,所以,伊拉克要想真正徹底擺脫制裁,重返國際社會,還有一段崎嶇漫長的路要走。
戰爭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這些在聯合國框架內採取的措施始終未能動搖薩達姆的統治,為了積聚推翻薩達姆統治的力量,美國中央情報局自1992年起便開始資助由100來個伊拉克反薩達姆團體組織起來的"伊拉克國民大會",協助其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基地,試圖發動起義,最終奪取政權。
但薩達姆的密探早已滲透到陰謀集團之中,成功地平息了1995年"女婿幫"的反叛,處決了40餘名"家族叛徒"之後的薩達姆於1996年8月及時出兵,不僅踏平了反對派巢穴,而且剷除了中央情報局在伊拉克北部的據點,在這前後發生的其他多起兵變也被偵破,數百名伊拉克軍官被處決。同期,以色列策劃的旨在刺殺薩達姆的特種作戰計劃也因演習時發生的意外事故而被迫放棄。處心積慮試圖顛覆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反對勢力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終於發現,在薩達姆的嚴密控制下,政變成功的希望幾乎為零。
1998年底,聯合國核查小組同伊拉克政府的衝突終於變得不可調和,伊拉克拒不合作的理由始終是"核查小組裡美國人太多,美國間諜太多"。12月16日,聯合國特委會被迫下令核查人員撤離伊拉克。次日起,美英空軍接連4天對伊拉克實施了名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轟炸。轟炸結束之後,薩達姆發表告人民書,宣稱"新一輪侵略再次以失敗告終",並決定拒絕聯合國核查人員返回伊拉克,核查工作從此中斷了將近4年。
在這4年裡,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打消推翻薩達姆的念頭,無論是民主黨的柯林頓還是共和黨的布希。2001年2月喬治·布希宣誓就任美國總統,薩達姆掌權的時間卻比美國4任總統加起來還要長。在貓捉老鼠的遊戲中成了大贏家了。但"蓋達組織"製造的"9·11"事件卻改變了一切,有傳聞說,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9·11"恐怖襲擊後幾小時,就決定軍事打擊伊拉克。布希政府當時已將軍事打擊伊拉克作為"最重要的議程"。目前我們看到的不僅不是"9·11"事件的直接後果和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延續,而是被反恐戰爭貽誤了的推翻薩達姆之戰。美國的決心已定,令人眼花繚亂的大國外交已經走到盡頭,美國對伊拉克的佔領和改造將是不可避免的。美國的目標將會始終對準海灣石油供應的穩定和伊拉克民主政權的建立與延續。當然,美國最希望看到的是未來的伊拉克能夠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榜樣,並引導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走上同一條道路。
海灣戰爭後對伊拉克的影響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翌年1月17日,美國出兵科威特,歷時42天的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投入兵力達70多萬人,先後出動10萬餘架次飛機,對伊拉克境內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空襲。這次戰爭給伊拉克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
據估計,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約達2000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8.5萬至10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基本上被摧毀。
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4000美元。而1991年,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並強制性要求伊拉克銷毀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聯合國的制裁長已達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
十幾年的經濟制裁與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英持續不斷的轟炸,使伊拉克經濟回升無望,人民生活陷入貧困。雖然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理會通過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但由於美英阻撓,該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從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據伊官方公布的數字,自海灣戰爭結束至今,伊已有173.2萬人因缺醫少藥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另外,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據伊拉克方面報導,海灣戰爭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10年後,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10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