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斯克維爾患有心臟病,經常處在焦慮、恐懼的心理狀態之中。他的侄兒想奪取他的財產,就利用他的恐懼心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放出一條抹有發光塗料、在黑夜裡嘴眼好像在冒火的獵犬來追逐他。
在著名的英國偵探小說作家柯南道爾所著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有一篇名為《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是講述大偵探家福爾摩斯如何偵破百萬富翁巴斯克維爾猝死的案件的。故事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
巴斯克維爾患有心臟病,經常處在焦慮、恐懼的心理狀態之中。他的侄兒想奪取他的財產,就利用他的恐懼心理,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放出一條抹有發光塗料、在黑夜裡嘴眼好像在冒火的獵犬來追逐他。巴斯克維爾見到這條鬼怪似的獵犬,果然上當,在極度恐懼中猝死。柯南道爾的這篇小說發表之後,「巴斯克維爾效應」便特指由於極端的心理恐懼致心臟病發作死亡的現象,是一種悲劇性的心理效應。
巴斯克維爾效應的確存在
最近,美國專家對心臟病患者死亡的一項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巴斯克維爾效應」。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專家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調查了1973年1月至1998年12月間死亡的209908名華裔和日裔美國人,以及47328762名美國人的死亡證書,用計算機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了他們的死亡日期。結果發現,華裔和日裔美國人在每月4日,慢性心臟病患者的死亡人數超過其他日子的13%,而在加利福尼亞高達27%。美國人沒有發生在每月4日的心臟病性死亡高峰。此項調查同時證實,每月4日的心臟病性死亡高峰似乎確實不是由於病人飲食的改變、飲酒、運動或藥物治療所引起。專家認為,對這種現象的惟一解釋是,由於華裔和日裔美國人忌諱數字「4」不吉利而產生心理恐懼,從而導致死亡率升高。
國人忌諱「4」 不少國人忌諱「4」,因為「4」與「死」發音相近,就把「4」視為不吉利的厄運數字。日本、朝鮮、韓國也是如此。在這些國家的某些地方,住房門牌沒有4號,旅館沒有4層樓,影視劇院裡沒有4排,幾乎什麼都不想用「4」。在有些特別忌諱「4」字的家庭裡,不論所生的第4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也被認為不吉利,孩子常常會受到虐待。
商界崇尚「8」 許多國人崇尚「8」,因為「8」與「發」讀音相近。在商界中,尤其是在使用廣州方言的珠江三角洲一帶,「8」特別受到崇尚。「8」和與其相關聯的一些數字組合,通過諧音的意念聯繫,就會像魔方那樣起到奇異的變化,構造出一個個「發財」的虛幻圖像。比如,「18」意謂「要發(財)」;「158」意謂「要我發(財)」;「168」意謂「一路發(財)」;等等。商家為了迎合顧客崇「8」心理,商品標價往往都是帶「8」的,「要發不離8」,這究竟是顧客「發」還是商家「發」呢?
西方人怕「13」 西方許多國家忌諱「13」,「13」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特別是當13日與星期五同為一天時更不吉利。西方人為何忌諱「13日和星期五同一天」呢?據《聖經》記載,耶穌及其12個門徒共13人,在被處死前舉行「最後的晚餐」,那天恰巧是星期五,於是「13日和星期五同一天」就成為人們最忌諱的日子。比如,1985年9月13日和12月13日,這兩天恰逢星期五,據報導,一些患「13日恐懼症」的人,藉口有病全天不起床,害怕發生不吉利的事情。
巴斯克維爾效應 迷信心理作怪
不論是國人崇「8」忌諱「4」,還是西方人忌諱「13」,均是迷信心理在作怪。阿拉伯數字0、1、2、3……9,僅僅是用於位值記數,沒有其他任何社會寓意。把阿拉伯數字與吉兇福禍聯想在一起,只是一種民俗的心理形態,具有迷信色彩。「4」與「死」只是發音相近,而無必然聯繫,絕非逢「4」就會死人。何況,在音樂簡譜中,「4」的發音還是「發」呢!國人大可不必「談4色變」,尤其是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病人,不要由此而產生恐懼死亡的心理壓力,自己嚇自己。越是恐懼死亡,越會加重病情促發死亡。經常處在緊張、恐懼的心理狀態下,情緒低落,吃不好,睡不著,就會促使內分泌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降低。極端的心理恐懼,還會引起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增多,全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甚至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特別是在原有心臟病時,會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壞死、心室纖顫,導致猝死。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增強人體的主動性免疫力。樂觀是治病的一帖良藥,要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心理,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安心養病,注重保健,就會促使病情好轉,促進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