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是人類最親近的動物朋友,每位寵物主都希望愛犬儘可能地多陪伴我們幾年。可是,它們的壽命就那麼短暫,即使再不舍,也總是要面對它們慢慢老去的那一天。不知作為寵物主的你是否也會在撫摸自己愛犬的同時,下意識地想知道它現在到底有多「老」了?
以往人們為了更直觀地了解「狗究竟有多老了」?普遍採用的是把狗狗的年齡與人類的年齡進行類比:狗每活一年相當於人的七年。
例如,一隻健康的狗通常能活10~15年,而一般情況下10歲大的狗已經步入老年期,對應著人類的70歲。
雖然這種方式,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狗有多老」,但慢慢人們發現它給出的答案並不嚴謹,對於寵物醫生來說尤其如此。一隻20歲的狗很罕見嗎?當然不是,只能說比較少見,那按「一比七」的計算方法,它們的年齡就應該對應著人類的140歲!但全世界如此長壽的人似乎屈指可數。
而且,大多數犬種在6到12個月之間就達到了性成熟,按照「一比七」的計算方法,這個範圍的上限卻對應著人類的7歲,這並不準確對吧?
更複雜的是,狗的壽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品種。統計數據顯示,體型較小的狗往往壽命長得多,這表明它們比體型較大的狗衰老得慢。
以上所有這些質疑,都直指一個問題:我們在用什麼定義狗和人類的「對比年齡」?「一比七」明顯就是在按從出生到現在的時間長度定義,也就是按時間順序定義。
然而,它們並非人類,所以應該還有其他的方式定義這個「對比年齡」。例如,「生理年齡」就是一個更加主觀的定義,它依賴於對生理指標的評估。
還有一些更客觀的老化生物標記,比如基因表達水平(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基因產生蛋白質的速率不同)或免疫細胞的數量。生物年齡增長的速度取決於遺傳因素、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
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都在吃垃圾食品、抽菸和酗酒,那麼你的生理年齡很可能會超過你的實際年齡。但如果你是一個懂得養生的人,那你可能已經50歲了,但卻擁有著30歲的身體。
為此生物學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涉及到跨物種比較動物的年齡時,生物學上對年齡的定義,要比按時間順序的定義嚴謹得多。
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種似乎更加合理的衡量生物年齡的方法——「表觀遺傳時鐘」。
這項研究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所有動物的衰老過程都會在基因中留下「證據」,衡量生物的年齡可以對其「表觀遺傳時鐘」進行觀察並得出「準確」數據——即在所有哺乳動物體內隨時間積累的DNA被「腐蝕」的嚴重程度。
這項研究指出,隨著時間流逝所有動物的基因都會被「甲基化」(DNA的某些片段會與一種由一個碳原子與三個氫原子組成的化學基團相結合,就像被鐵被氧化),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生物年齡的指示器。
在研究人員對狗的DNA「表觀遺傳變化」中發現:狗的壽命是一個先急後緩的曲線。一隻狗狗從出生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一年時間,在此期間「壽命基因」甲基化的速度最快,約為整體水平的31%(假如人類的標準年齡為100歲)。也就是說只有一周歲狗狗實際上已經相當於人類的近31歲。
不過當這種老化程度達到巔峰之後便會慢慢趨向緩和,狗的年齡以一歲為基準每翻一倍則相當於人類的11年。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套用這個公式來計算:
狗與人類的「對比年齡」=31+ X×11。
X=一歲後的年齡翻倍數:即1-2、2-4、4-8、8-16。8歲就是翻了3倍。
也就是說兩周歲的狗狗已經42歲了,而8歲的狗狗則已經64歲。
如果這項研究在狗狗方面被證實準確,那它在生物學上的價值暫且不提,單說它對廣大寵物主就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當愛犬不再喜歡追著球奔跑時,寵物主會知道4歲的愛犬,其實已經53歲了,它已經「老了」……但這似乎並不能被大多數人認可吧,剛4歲怎麼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