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人日即事》李商隱
由此看出,古代便有剪紙成人形,貼與窗戶的習俗,它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
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這也是現代陶瓷貼花工藝中的前身。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
在單色剪紙中還分有摺疊剪紙、剪影和撕紙。
摺疊剪紙是民間最常見的一種製作表現方法。所謂摺疊剪紙即經過不同方式摺疊剪制而成的剪紙。最早的「對馬」「對猴」等團花就是經摺疊剪出的。剪影是剪紙藝術中的一種古老形式,通過外輪廓表現人物和物象的形狀,所以它最注重外輪廓的美和造型。撕紙是由傳統的民間剪紙變形出的新類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類型的紙,採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
現在剪紙的花樣越來越多,彩色剪紙的形式和技法也在逐漸增多,有點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噴繪、勾繪和彩編等,還有極為複雜的立體剪紙。這些和古代的傳統技藝都有了相當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