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佔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處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矽谷的大街小巷已經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 X 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如果你自己就是乖小孩,學習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重要的,去找回自己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