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覺得「多運動對身體好」、「生命在於運動」......
尤其是那些健身房裡的擼鐵俠、經常早上長跑的朋友,我們覺得這些愛好「運動」的人,身體素質一定非常不錯。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今年的病毒蔓延的時候,美職籃(NBA)、歐洲五大聯賽等數十名世界體壇職業運動員紛紛感染新冠肺炎。
比如NBA最佳防守隊員戈貝爾,他就覺得自己身體強壯,對病毒無所畏懼。為了表示自己不害怕病毒,在一次採訪結束後,他故意摸了好幾次話筒。
結果不幸的是,他成了NBA聯盟第一個感染新冠病毒的運動員。而此後,感染的範圍也不斷擴大,至少十數名球員「中招」!
他們如此強壯的身體,為何會輕易感染病毒呢?
還有前不久,某公司一位員工猝死在健身房衝上熱搜,許多人開始質疑:運動,真的百益而無一害嗎?
運動的真相到底如何,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運動的二三事吧!
一、運動到底有沒有好處?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說過:「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
由劍橋大學團隊領銜開展的研究,2020年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內容也證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390萬人通過充分地身體活動,避免了過早死亡。
尤其是現代,我們的身體越來越「虛」,適當地做一些運動,能夠帶來許多好處。
例如心情不好,去爬個山,跑個步,室外走走,就會感覺神清氣爽,心情也沒那麼壓抑了。
這是因為人在運動後能使血流暢通,精神放鬆,不再專注於自身的不良感覺。
運動還能改善睡眠。這是運動對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為恢復正常的睡眠建立良好循環過程。
運動的好處那麼多,那為什麼還要說經常運動的人身體不一定好呢?
二、經常運動的人反而更「脆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些經常運動的人,特別容易受傷。
比如國際著名的籃球運動員杜蘭特,他在一場重要比賽中,沒有和別人有任何接觸、對抗的情況下,突然倒在地上,檢查後直接宣布賽季報銷。
對於運動員來說,導致他們如此「脆弱」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經常處於超強極限的運動狀態之下。
在訓練或比賽中,球員們經常會將身體逼到極限。這是一種壓迫免疫系統的行為,會導致運動性免疫功能低下,也就是人為的「免疫抑制」。
因此運動員對於病毒、競技風險的抵抗,相比普通人來說,有時候更加「脆弱」。
不僅運動員會有這樣的問題,經常高強度運動的普通人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次高強度運動後,短時間內人體免疫功能會以極快的速度降低,通常於3-72小時內恢復。
免疫力降低的這段時期稱為「免疫開窗期」,人類的身體非常容易受到病原體感染。很多人運動之後更容易生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若鍛鍊者長期在開窗期進行下一次運動,還會導致免疫力的損傷積累,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目前大部分研究證明,強度較大的運動都會短暫損害免疫細胞,增加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例如馬拉松運動後,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會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以下這些不合理的運動方式,也是造成身體「脆弱」的原因。
1、運動時間過長
一次訓練超過60分鐘,會導致身體裡的糖原儲備不夠,能量供給不足。這樣不單是糖原供給會出現問題,身體還會缺水。
身體的脫水程度越高,生理負擔也會越大。
比如在運動出汗導致體液減少達到體重2%的時候,身體的力量和耐力就會減弱;達到4%以上,將可能出現肌肉痙攣、熱疾病,中暑或者死亡等嚴重情況。
2、運動環境不利
一些極限環境下的運動,也會導致身體受損。
例如夏天在炎熱或者不透氣的房間裡運動,因為體溫過高、身體缺水、缺氧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人們身體的電解質平衡紊亂,血內激素出現各種應激變化,肌肉更容易疲勞,也更容易抽筋。
三、如何科學的運動?
看了以上內容,大家應該已經明白,運動的確對身體有益,但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卻很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勞損。
那麼如何科學的運動呢?運動時又有哪些注意的地方呢?
接下來乾貨滿滿,大家拿好本本,筆記可以記起來了。
1、選擇正確的運動項目
運動分為很多種類,不同的年齡段,適合的運動也不一樣。
在童年時期,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建立健康的骨骼並促進心理狀態發展。
這個階段,家長應引導孩子嘗試各種運動並發展技能,例如比較基礎的遊泳、打球、踢球等運動。
青少年階段,人的身體正處於10-20多歲的絕對身體高峰,同時也是我們認知世界、建立良好三觀的開始。
這個時期可以嘗試多參與一些團隊合作性的運動,比如籃球、足球、棒球、冰球等。一方面提高身體素質,一方面可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
青年時期,許多人的職業和家庭生活佔比逐漸增多,此時人體的技能也從巔峰開始線性下滑。此時保持心血管健康和減緩正常體質下降很重要。
如果你從事久坐的工作,請確保周期性的活動,以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職業病。如果是壓力大的工作,可以嘗試刺激性間歇訓練,比如衝刺跑和騎自行車。中年大多數人在40多歲時就開始增加體重,阻力運動是優化卡路裡燃燒以抵消脂肪積累,並逆轉每十年肌肉質量損失3%至8%的最佳方法。比如伏地挺身、啞鈴、臥推、舉重等運動。
50歲及以後的年齡,人類的身體素質開始斷崖式下滑,各種疾病也開始顯現,多運動有助於防止身體虛弱和免疫力下降。
比如廣場舞、太極拳、勻速走等,都可以起到調節身體,保持身體活力作用。
2、養成良好的運動的習慣
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能更加有效的進行鍛鍊,也能降低自己受傷的概率。
比如運動前一定要熱身。因為運動前人體肌肉比較鬆弛,韌帶較為僵硬,中樞神經協調性偏低,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都處於「低潮期」。
所以一定要通過熱身預先給身體各器官一個過渡。否則突如其來的運動會使人體機能一時無法適應而受傷。
一些基礎的熱身動作
運動還要有「節奏感」。很多人都是工作日不練周末猛練,想用兩天的時間,做一周的運動量。
可這樣的方式不僅不利於運動效果,反而後果比不運動還要嚴重,最科學的運動方式是每周鍛鍊 3-5 次。
大家一定要記得運動講究「鬆弛有度」。運動之後必須保證充分的休息,並且補充營養物質,讓身體有「放鬆」的時間。
3、運動後的注意事項
在運動之後,人的精神可能處於亢奮狀態,但身體卻已經有了損耗。下面這些事情,一定多加注意:
1:不宜立即休息
劇烈運動時人的心跳加快,肌肉、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同時肌肉有節律性地收縮會擠壓小靜脈,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臟。 此時如立即停下來休息,肌肉的節律性收縮也會停止,原先流進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過肌肉收縮流回心臟,造成血壓降低,出現腦部暫時性缺血,引發心慌氣短、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狀。
2:不宜馬上洗浴
劇烈運動後人體為保持體溫的恆定,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汗孔開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熱,此時如洗浴冷水浴會因突然刺激血管立即收縮,血液循環阻力加大,心肺負擔加大,同時機體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 而如洗熱水澡則會繼續增加皮膚內的血液流量,血液過多地流進肌肉和皮膚中,導致心臟和大腦供血不足,輕者頭昏眼花,重者虛脫休克,還容易誘發其他慢性疾病。
3:不宜暴飲
劇烈運動後口渴時暴飲開水或其他飲料,會加重胃腸負擔,使胃液受到稀釋,既降低胃液的殺菌作用,又妨礙對食物的消化。 所以運動後不可過量、過快飲水,更不可喝冷飲。否則會影響體溫的散發,引起感冒、腹痛或其他疾病。
4:不宜吸菸
很多男生喜歡在運動後或短暫休息的時候吸菸,這樣的做法百害而無一利。 這是因為此時人體新陳代謝加快,煙霧大量進入體內,體內各器官處於高水平工作狀態,更易受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質的侵害。
看完這些大家應該都已經明白,運動本身是一件好事,可如果不良的運動習慣和不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的內容太複雜,小編再教大家一個方法,那就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