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國慶長假,如果還不知道「小月月」,那麼你也許就有點「落伍」了。她是最新的網絡紅人,是一個矮、胖、醜的女孩,裝扮蹩腳,喜怒無常,出言無忌,且自我裸露、隨地大便、一哭二鬧三上吊……在朋友 「蓉榮」的描寫下,她以在上海遊玩時乖張到瘋狂的行為,一炮而紅。三天點擊700萬,5天點擊1200萬,還出現了專門的貼吧、漫畫集和所謂「拜月神教」。
深究「小月月」的故事,邏輯完全突破常理,無論筆法、用詞還是恰到好處的懸疑,都體現出這是一項深謀遠慮的策劃。但悲哀的是,儘管這個「小月月」矯揉造作得令人生疑,但在網友邊看邊罵、邊罵邊盼的過程之中,她還是勢如破竹地「紅」了。不得不說,她背後的推手,是如此準確地把握了網絡時代大眾的文化需求。
事實上,「小月月」打動千萬人心的手段並不神秘,也不新鮮,無非就是「極品」二字。「極品」這個詞,原來指頂好的物品。在網絡上,則專門用來形容那些令人無法忍受、處處被嘲笑和貶低的人物。「小月月」不是網絡上第一個「極品」,回想這些年在網絡上走紅的各路神仙,從「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再到「鳳姐」……專和傳統價值觀擰著來,到了「小月月」,這位用「口水」、「內衣」、「糞便」等「關鍵詞」串連並塑造出來的人物,雖堪稱前無來者,但一步步,無不踏在前輩的「光榮足跡」之上。
如果賦予網絡一點歷史感,「小月月」這樣「至今無敵最極品」的出現,幾乎是一種宿命,拿吃火鍋來比喻,好比清湯、微辣再到中辣,「重辣」只是遲早的問題。塑造「小月月」的,是那個精於算計的幕後推手,更是千萬網民聚沙成塔的惡趣味。
很難想像,現實中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圍觀並嘲笑一個肥胖的女性(即使她的行為多麼匪夷所思),但在網絡上,「小月月」滿足了網友人性深處任意貶低他人的欲望。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精力,成就網站的點擊率,帶來廣告收益……自然有人製造或扮演「小月月」這樣的消費品。
這樣一種交易,是產品的製造者還是消費者更缺乏良知?悲哀之處也許就在於,這是一場無意識的共謀。多少年,人類在自我的世界裡建造起道德的城堡,桎梏人性之惡,張揚人性之美。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看到了本能的邊界無時無刻不在擴大,道德在虛擬世界中節節敗退,正如法國思想家保爾·利科所預料的,「責任延伸到我們的能力在空間與時間,在生命的深處所能及的遠處。」
有人把網際網路文化歸類為「亞文化」,那是一種無所歸屬的文化,一種偶然、轉換和稍縱即逝的文化現象,對傳統的踐踏和反叛。在網際網路這個虛擬的空間中,當我們赤裸裸地、毫無顧忌地展現人性之惡、挑戰道德底線的時候,那個真實的世界,果真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嗎?
從芙蓉姐姐到鳳姐,用了幾年,從鳳姐到「小月月」,不過數月。誰將是下一個「極品」?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小月月」如何「前無古人」,終究不會「後無來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