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湖南、天津、江西等地相繼發生的獵捕候鳥、毒殺白鸛、槍殺獼猴的惡性事件,引起輿論一片譁然。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保護野生動物成為人們普遍關注、討論的熱點。近日,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主任、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張偉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呼籲,要警惕似是而非的保護理念,提倡科學理性地保護野生動物。
不久前,張偉看見一隻龜被好心人數次放歸大海,它又數次爬回海岸。張偉辨認,這是鱷魚龜,需要淡水生存。
為什麼會出現一些盲目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張偉解釋,在不了解如何科學理性地保護動物的情況下,只憑感覺,做自己認為應該對的事情。善良的願望,不一定收穫好的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因此,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是有界定的。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家喻戶曉。張偉質疑,這句話完全正確嗎?即使國家根據民眾的呼聲,制定法律條文禁止一切野生動物交易,就能杜絕野生動物不被殺害?
張偉說,野生動物作為可再生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多方面功能。如果把所有人工養殖的黑熊,放歸野外,只要市場上還有需要,每年還將有很多黑熊被殺害。「不存在合法市場,必存在黑市交易」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
張偉說,中國的野生動物大多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只有把當地的經濟搞上去,人們生活富裕了,教育普及了,才能使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變成人們的自覺實踐。野生動物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時,會更加受到地方相關部門重視。(胡洋 呂博雄)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