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個寒潮預警持續生效中!1月7日,哈爾濱、長春、瀋陽、呼和浩特、太原、北京、天津、石家莊、西安、蘭州、銀川、西寧、濟南、鄭州、南京等15城最低氣溫將創入冬後新低。
這一波「霸王級」寒潮,讓大家體驗了一次久違的超冷體驗!現在的我們見到的「取暖神器」樣式多種多樣,空調、電暖氣、地暖、暖寶寶......這些在城市生活的人們也是常見的,而在鄉村生活的人們,他們用什麼來取暖?今天帶著大家來看一看。
燒火、添柴,有一種待客禮儀叫上炕!
俗語說「老婆孩子熱炕頭,便是人間幸福事」。外面天寒地凍,屋裡火炕燒得暖暖的,瞬間感覺寒意消散。
說起來火炕可能很多人還是很陌生,火炕與灶臺相連,中間僅隔著一面牆,在灶臺燒火做飯,煙火從炕洞子通過,炕就熱了。一年四季,熱火不斷,勞作一天的家人們,只要一躺上炕,疲憊就沒了。
北方農村獨特的氣候造就了北方獨特的取暖方式。絕大部分的農村家裡都會在蓋房子的時候盤一口超級大的火炕,冬天到來的時候,火炕就發揮了其取暖的作用。灶臺生火,火苗躥著火炕的風洞跑向煙囪,火炕就被慢慢加熱。
火炕不僅給整個屋裡帶來了溫暖,還是一個休息娛樂場所。兩至三五個人在上面打牌、喝茶、聊天是不錯的選擇,很多學生還會在上面讀書寫字。
天冷了,在農村,還有一種待客禮儀叫上炕!在招待親戚客人吃飯的時候,在炕上安上炕桌,將飯菜擺放地炕桌上供客人用餐,「上炕」也就成了每家待客最熱情的禮儀了。
煤球爐,是電暖器的前身沒錯了!
想必在不少人童年印象裡入冬之後,一定還記得家家戶戶買煤球的情景,一到冬天各家各戶就開始成百上千地買了蜂窩煤囤起來,除了用於做飯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暖!
平時的時候在爐子上,燒個熱水,還能在邊上烤幾個饅頭地瓜花生,熟了以後拿著熱乎乎的,先暖了手再吃!萬一爐子不小心火滅了,就拿一個新煤球去和鄰居換一個燒著的,用鐵簸箕再把燒著的拿回來。如果想讓屋裡更暖和點,通常就是讓煙筒長一些,在煙筒上還搭上襪子,一會就烘乾了,每年從九月到十一月都是預備「冬儲煤」的高峰期。
要說這生爐取暖也充滿了樂趣。先把點著的廢紙引燃劈叉,再引著最下面的碳。噼裡啪啦火升起來了,外面的煙囪也冒煙了。而且每天晚上封火的時候不能馬虎,乏煤要扔出去,新煤也得錯開眼兒。火蓋和大圈兒,二圈兒都得蓋嚴實了,關上爐門。
傳承千年的「湯婆子」,從手裡暖到心裡
湯婆子,又名「湯捂子」,用銅或錫製成的扁形瓶。湯婆子是我們自古以來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和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
20世紀60年代之後塑料製品普及,遂有塑料暖水袋等,取代湯婆子。21世紀初,懷舊風氣興起,傳統式樣的湯婆子成為工藝品而受到歡迎,有的地方將湯婆子作為新娘嫁妝和新房陳列品。
湯婆子的材質一般以黃銅居多,還有紫銅的、搪瓷的、不鏽鋼的等等,形狀以扁圓為主,口小肚大,肩部有一把手,便於拎提,另外還有一種長冬瓜型的。它的工作原理和熱水袋相似,通過倒入熱水,達到保溫和持續散熱的效果來給人取暖。一枚小小的「湯婆子」溫暖了無數人的漫漫寒夜。雖然如今的湯婆子被熱水袋、暖手寶取代,但是湯婆子也成了不少人心裡溫暖的回憶。
窗戶蒙上塑料布
蒙上塑料布,寒風再也吹不進來,家裡就像是扣了大棚一樣暖和,為了防止窗戶漏風,都會糊上雙層的塑料布,塑料布和窗戶之間要留出縫隙,既保暖又透光。
看似簡單的塑料,竟能將嚴寒阻擋在外,現在在農村還有不少人家用塑料布蒙住了窗戶用來擋風取暖。
火籠,鄉村版「暖寶寶」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冬天一到就有很多的保暖產品,比如「小太陽」,烤腳器,暖手寶等等,很多人應該都見過暖手寶,插上電給熱水袋充上就能夠加熱,然後就能夠放在暖布袋中,能夠保溫很長的時間,冬天有了暖手寶就不怕冷了!而農村的暖手寶就是一個小籃子,裡面裝著炭火,可以提著走,非常的方便也是可以保溫很久的,這就是火籠。
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中,人們會用火籠來烤乾衣服,即能烘乾又能殺菌,是家庭主婦的好幫手。火籠使用率非常高,再加上每個火籠表面都是油光發亮,放在加上還能當裝飾品。火籠主要是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兩廣、四川等地在冬天的一種取暖工具。
看完以上幾種取暖方式,你是不是也想去試試這幾種「取暖神器」?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取暖方式越來越多,空調、電暖氣、電熱毯在農村也開始流行起來,很多電器設備也開始一樣樣的走近千家萬戶,讓農民生活更加便利,大家也不在為冬天如果取暖而發愁。
以上幾種取暖方式看似簡單,卻也是很多人的回憶,你都嘗試過嗎?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趙曼 綜合整理於中國天氣網、光明網、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