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奧斯卡·懷特曾在監獄服刑期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悲傷的地方,才是聖地。相信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早晚都會了解到這一點,還未了解到這一點之前,可以說那是他還不了解人生。」
《睡著成功》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的牧師馬非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切災禍中,一定匿藏著幸運的胚芽。」人坐在幸福的椅墊上,人在舒服中很快會睡著;而在做苦力時才會領悟人生。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突破眼前的困難,眼前的風景豁然開朗。
1932年,美國一位年輕人失業了,同一年裡,他決心想做個政治家。他競選州議員,但是失敗了。他開了一家商店,但商店也倒閉了,同時第二次的競選也失敗了。兩年後他又競選,可是他又失敗了。5年後他參加美國國會議員選舉,仍然失敗。1846年,他最終當上了國會議員,但在連任的選舉中失敗了。在巨大的打擊面前,他沒有倒下。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失敗;1858年,再一次競選參議員,仍然失敗。
他嘗試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1860年,他終於成功,當選了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美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
如果人的一生總是一帆風順,他絕對不會有成就;如果遇到失敗就倒下,當然也不會有所成就,只有把得失看得非常正常的人,坦然面對得失,他才能做到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躺倒。
人生得與失的事情太多,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失去的多,得到的也多,不應當過於計較得與失。當然,得是希望的滿足,快樂而幸福,失則是損失的痛苦,悲傷和不幸,但是,得到與失去是工作中的孿生姐妹,永遠不會分離。有時失去並不意味著痛苦或者預示著一定會不幸和痛苦。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崗位經常會變動,職務會有升遷和變動,收入有升有降,在一個崗位或者一個職務上幹一輩子的人極少。每一次的變動都會給自己帶來變化。職務升了,自然高興,但職務降了,或者從重要部門調到邊緣部門,我勸你也要一樣看得開,不要因想不開而鬱悶。其實,說起來,人生就是這樣,不是想到就是失去。得到與失去,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對得與失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順其自然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以一顆平和的心態面對世間的萬種痛苦和不平時,你就會發現:大千世界,得與失是形影相隨的。那暫時的悲傷與辛酸,原來再平凡不過了。
黃昏的太陽是如此輝煌,然而,時間長了,它就是黯淡下來,接下來就是黑暗的夜晚;蜜是那麼的甘甜,可吃多了味道卻甜膩不堪;當你成為激情四射的青年時,卻永遠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你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學會在社會夾縫中生存時,卻失去了寶貴的直率與銳氣;盼望享受大都市的生活,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閒適;你得到了金錢,但失去了很多能自己民支配的時間;你剛擁抱了痛徹肌膚的教訓,假如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重新拼一把。
人生有無數次的誕生與死亡,有時你失去了一些,但死神與你擦肩而過。我聽一位國企工會主席講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天晚上,當時部隊正在大禮堂看電影,戰士們天熱口渴,每連出一個人主動去抬水。還沒有回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襲來,他倖存了下來,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失去了一場電影,然而卻無意中保住了一條性命。
著名媒體大王凱西在其自傳《凱西來了》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段親身經歷。
在一次董事會上,她精心準備了一個報告,從內容到發揮,她都覺得很不錯。可沒想到,會後,她卻被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通,說她的報告語言太誇張,語氣太過火。凱西一聽很生氣,心想:為了這個報告,自己沒少下工夫,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怎麼在他的眼裡就那麼多問題呢?
但等領導走後,她問自己,是不是還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領導的話是不是對?「她是出於真心為我好,才給我指出錯誤,況且他的經驗比我多,我應該聽他的話。」
的確,講話作報告都要分不同的場合、分不同的對象,話應該說到什麼份上,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都是要把握分寸。畢竟是在重要場合,面對是的重大問題。如何表態,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的。董事會是決策公司大事的地方,討論問題以慷慨激昂的口氣發言,像做報告似的當然很不適合。明白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會議上,凱西就改變了討論發言的口氣,聽起來讓人感到舒服多了,而且說服力也強了很多,更容易讓人接受。
凱西受到了批評,雖然暫失「失」掉了一份自信,然而,她因此明白了一個道理,從這點說,她不是「失」,而是「得」,從教訓中總結經驗,她自己的工作能力相應得到了提高。
其實,在職場中,個人的得失並不那麼重要,有得必有失,相反,有失也必有得,當你獲得一些東西的同時,你也失去了一些東西,這是人生的全部,不斷得到與不斷失去,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一生。用不著過分地悲與喜。以自己一顆平常心坦然對待一切得與失吧。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面對得與失,保持一顆平常心比黃金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