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工作中的得與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021-01-10 旭述旭說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奧斯卡·懷特曾在監獄服刑期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悲傷的地方,才是聖地。相信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早晚都會了解到這一點,還未了解到這一點之前,可以說那是他還不了解人生。」

《睡著成功》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的牧師馬非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切災禍中,一定匿藏著幸運的胚芽。」人坐在幸福的椅墊上,人在舒服中很快會睡著;而在做苦力時才會領悟人生。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突破眼前的困難,眼前的風景豁然開朗。

1932年,美國一位年輕人失業了,同一年裡,他決心想做個政治家。他競選州議員,但是失敗了。他開了一家商店,但商店也倒閉了,同時第二次的競選也失敗了。兩年後他又競選,可是他又失敗了。5年後他參加美國國會議員選舉,仍然失敗。1846年,他最終當上了國會議員,但在連任的選舉中失敗了。在巨大的打擊面前,他沒有倒下。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失敗;1858年,再一次競選參議員,仍然失敗。

他嘗試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1860年,他終於成功,當選了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美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

如果人的一生總是一帆風順,他絕對不會有成就;如果遇到失敗就倒下,當然也不會有所成就,只有把得失看得非常正常的人,坦然面對得失,他才能做到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躺倒。

人生得與失的事情太多,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失去的多,得到的也多,不應當過於計較得與失。當然,得是希望的滿足,快樂而幸福,失則是損失的痛苦,悲傷和不幸,但是,得到與失去是工作中的孿生姐妹,永遠不會分離。有時失去並不意味著痛苦或者預示著一定會不幸和痛苦。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崗位經常會變動,職務會有升遷和變動,收入有升有降,在一個崗位或者一個職務上幹一輩子的人極少。每一次的變動都會給自己帶來變化。職務升了,自然高興,但職務降了,或者從重要部門調到邊緣部門,我勸你也要一樣看得開,不要因想不開而鬱悶。其實,說起來,人生就是這樣,不是想到就是失去。得到與失去,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對得與失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順其自然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以一顆平和的心態面對世間的萬種痛苦和不平時,你就會發現:大千世界,得與失是形影相隨的。那暫時的悲傷與辛酸,原來再平凡不過了。

黃昏的太陽是如此輝煌,然而,時間長了,它就是黯淡下來,接下來就是黑暗的夜晚;蜜是那麼的甘甜,可吃多了味道卻甜膩不堪;當你成為激情四射的青年時,卻永遠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你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學會在社會夾縫中生存時,卻失去了寶貴的直率與銳氣;盼望享受大都市的生活,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閒適;你得到了金錢,但失去了很多能自己民支配的時間;你剛擁抱了痛徹肌膚的教訓,假如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重新拼一把。

人生有無數次的誕生與死亡,有時你失去了一些,但死神與你擦肩而過。我聽一位國企工會主席講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天晚上,當時部隊正在大禮堂看電影,戰士們天熱口渴,每連出一個人主動去抬水。還沒有回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襲來,他倖存了下來,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失去了一場電影,然而卻無意中保住了一條性命。

著名媒體大王凱西在其自傳《凱西來了》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段親身經歷。

在一次董事會上,她精心準備了一個報告,從內容到發揮,她都覺得很不錯。可沒想到,會後,她卻被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通,說她的報告語言太誇張,語氣太過火。凱西一聽很生氣,心想:為了這個報告,自己沒少下工夫,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怎麼在他的眼裡就那麼多問題呢?

但等領導走後,她問自己,是不是還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領導的話是不是對?「她是出於真心為我好,才給我指出錯誤,況且他的經驗比我多,我應該聽他的話。」

的確,講話作報告都要分不同的場合、分不同的對象,話應該說到什麼份上,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都是要把握分寸。畢竟是在重要場合,面對是的重大問題。如何表態,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的。董事會是決策公司大事的地方,討論問題以慷慨激昂的口氣發言,像做報告似的當然很不適合。明白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會議上,凱西就改變了討論發言的口氣,聽起來讓人感到舒服多了,而且說服力也強了很多,更容易讓人接受。

凱西受到了批評,雖然暫失「失」掉了一份自信,然而,她因此明白了一個道理,從這點說,她不是「失」,而是「得」,從教訓中總結經驗,她自己的工作能力相應得到了提高。

其實,在職場中,個人的得失並不那麼重要,有得必有失,相反,有失也必有得,當你獲得一些東西的同時,你也失去了一些東西,這是人生的全部,不斷得到與不斷失去,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一生。用不著過分地悲與喜。以自己一顆平常心坦然對待一切得與失吧。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面對得與失,保持一顆平常心比黃金都珍貴!

相關焦點

  • 坦然面對得與失,才是人生大智慧
    人活著,要以好的心態面對得與失。大千世界,得與失就像各置於天枰兩端託盤中的物品,如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會下墜。 得失相依,逢多必少,這就是生活的原本。 有人說: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擁抱了晨鐘,就不可能拒絕暮鼓。
  • 所謂成熟:不怨不艾、不燥不怒、不喜不悲
    生活中,我們總會用成熟和幼稚去評判一個人。說某個人成熟,無非是他性格老成、做事靠譜、喜怒不形於色,擁有很好的控制情緒和駕馭人情世故的能力。那麼,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小瀋陽有個經典的搞笑臺詞:「畢竟,我也是有身份證的人啦。」有身份證,就證明你是成年人了,法律上稱作「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 願此生,你我能夠坦然面對得失,淡然面對苦樂,從容笑看花開
    願此生,你我能夠坦然面對得失,淡然面對苦樂,從容笑看花開人生路上,相信你會漸漸明白,生活究竟如何過,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是苦是甜,是歡樂是無奈,全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生命的長度,不過一分一秒的累加,盡歡盡興地享受當下的時刻,才不辜負這大好年華。生活,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愛;不必太富,只要過得幸福;不必太強,只要活的有尊嚴。如此,事便美,心便安。
  • 水皮:「談股論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作為投資者必須給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方針政策高度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一般都有政治局會議討論主要的議題。現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明年的工作基調是「穩中求進」。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跟過去的「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表述不一樣。這一次是主動語態,而且是比較積極主動進取的一種精神。第二點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過去我們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生活有苦有累,卻依然要快樂面對!
    但是,我們依然要學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樂趣,大家都能嘻嘻哈哈沒心沒肺,活得很自在。至於生活的苦累,大家便只能愁眉苦臉無精打採,宛如一隻戰敗的公雞。其實,無論驚喜還是勞累,都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無論如何也要面對。喜與樂,傷與悲,學會用一顆坦然的心去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憂過去,不慮未來。生活中的苦累,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
  • 感悟人生的心靈雞湯經典語錄,願你坦然面對人生的得失悲喜
    喜則盡力控制自己,不因喜悅而張揚自己,狂妄不己;悲則竭力克服自己,不因悲痛而喪失自己,痛苦不己。人生的種種,無論得失悲喜,坦然面對,得到,不去否認,失掉,不去迴避,冷靜處理。2.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遇事退一步,為人讓一步;心氣別太高,火氣別太盛,人外有人,處處皆有暗峭。智者:多看多聽,箴言。愚人:居多自以為是。誰都不是聖人,盡情舒展才華,勤能補拙,笑看繁華起落,開心快樂就好!
  • 老顧道金:做黃金投資勝不驕——敗不餒——平常心是根本
    你做的再好,也不一定人人都喜歡你,你做的再多,不一定人人都說好,畢竟別人在乎結果,從不去看你艱辛過程。一樣嘴,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想法。大家好我是老顧;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1、勝不驕,敗不餒,平常心是根本:真正的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勝利和失敗總是同時存在,相伴而生。
  • 佛說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句句真金,不看你就虧大了!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2. 不要過分在乎身邊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這世上,總會有人讓你悲傷、嫉妒、咬牙切齒。
  • 一杯清淨茶,敬一顆平常心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一句話便概括除了茶道的精神,肯定了茶道可以陶冶情操,培養簡譜高尚品質的作用。茶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國粹,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而茶道是對經歷過歷史洗禮後茶文化的總結,被茶人概括為和、敬、清、寂四點。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 坦然面對得失「得不喜,失不憂」做到這點,人生不悔
    我們需要懷著「得不是喜,失不去憂」的情懷去看待事物,要想想生命的可貴,奮鬥的過程,不去計較得失的煩惱。有人去用加減法看待事物,十歲時失去了童年,但是卻迎來的青春,二十歲時失去了青春,但是迎來了理智,三十歲時迎來了成熟,生命就是在得失中成長起來的,你失去了某樣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新的東西,有可能只是你尚未發現,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得必有失,這就是生活,如果你只得到,不失去,那得到的東西越多,壓力越大,煩惱越多。
  • 你學或者不學,我就在講臺,不悲不喜;你聽或者不聽,我仍在講解
    你學,或者不學,我就在講臺,不悲不喜;你聽,或者不聽,我仍在講解,音量不高不低;作業,你做或者不做,我仍在批改,不緊不慢;你,心中沒有了師長,我,手中沒有了教鞭,和諧相處,彼此相安……對於學生而言,你學或者不學
  • 凡事看開,人生才坦然
    芸芸眾生,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庭院深深,藏著暗生的情愫,藏著世俗的悲與喜。你從80樓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從2樓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有一個人去找智者,吐槽道:「為什麼我總覺得做什麼事都不開心呢?
  • 同事去領導面前告狀,以動制靜或坦然面對,都不是最佳的做法
    職場中每天都會有故事發生,所以我們每天都要以平淡之心,面對每一件不平淡的事情。但是就算在佛系的職場人,看到有人跑到領導面前去給自己「打小報告」去了,我想他的內心一定不會那麼平淡的。告狀這種事情,雖然說在職場中並不是那麼容易碰到,但是也不是不會發生,如果我們碰到有同事去領導那裡給自己「打小報告」,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是坦然面對還是以動制靜?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 為什麼親人逝去的時候很多人不悲不哭,這是什麼心理
    我們為親憂思,為愛狂熱,為事而怒,為情而悲。高興時會微笑,傷心時會落淚,痛苦時會揪心,憂傷時會沉默。各樣的情緒與心理變化,會有不同的外在表現!當面臨親人離世的時候,很多人會以悲愴之泣淚表達自己對至親者遠離的不舍與痛心。也有人會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淡定與冷靜,不悲不泣。令人心生疑竇,難不成其與死者不夠親近,或是其本就是「無情」之人?
  • 好尷尬,初中女生用化肥袋子裝行李,網友:不,這更顯她的自信
    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艱難困苦,都向孩子進行過濾、屏蔽,為孩子刻意營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這或許很難奢望他們知父母恩?蜜裡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一個家庭,如果家長不能坦然面對生活真實情景,那孩子又如何能自信地面對生活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如果你都不讓孩子真實接觸到真實的物,談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 生活經典語錄:換個角度看問題,很多事都可以坦然面對
    碰到不順心的事,換個角度看問題,很多事情都能坦然面對。事實上,生活中本來就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讓我們傷心。時刻拋棄消極情緒,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壞事就會變成好事。與其為生活煩惱,不如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在面對別人的指責時,冷靜理智地面對,切勿衝動行事,做一些過激的事,否則事情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通常情況下,接受並容忍對方的指責是明智的選擇。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也是不斷挑戰自我的動力。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輕視它,並以一種微弱的微笑對自己說:只要我們對自己,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所有的痛苦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