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精神小夥」,精氣神是不能少的,不論是飛翔,還是站立,它都霸氣十足。說到牛背鷺,不得不說一下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所謂的共生關係,意思是說;兩種特定的動物只有互相依賴,(有意或無意地)互相保護,共同生存。牛背鷺之所以叫牛背鷺,是因為在農耕時代,人們常常在牛背上看到它。而它與牛則是一種互利互助的共生關係。在牛背鷺與牛這種共生關係中,牛背鷺獲利是各種各樣的食物,而牛免除了很多寄生蟲的幹擾,同時牛背鷺還會為牛預警,這點如果在野外則會表現得非常明顯。
牛背鷺(學名:Bubulcus ibis):黃頭鷺、畜鷺、放牛郎。體較肥胖,喙和頸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頭和頸橙黃色,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髮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前頸飾羽長達胸部,背部飾羽向後長達尾部,尾和其餘體羽白色。冬羽通體全白色,個別頭頂綴有黃色,無髮絲狀飾羽。
是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也捕食蜘蛛、黃鱔、螞蟥和蛙等其他小動物。其與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關係,常跟隨在家畜後捕食被家畜從水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上或竹林上。常成群營群巢,也常與白鷺和夜鷺在一起營巢。每窩產卵4-9枚,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
常成對或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單獨或集成數十隻的大群。休息時喜歡站在樹梢上,頸縮成『S』形,常伴隨牛活動,喜歡站在牛背上或跟隨在耕田的牛後面啄食翻耕出來的昆蟲和牛背上的寄生蟲。性活躍而溫馴,不甚怕人,活動時寂靜無聲。飛行時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像一個喉囊,飛行高度較低,通常成直線飛行。
牛背鷺部分留鳥,部分遷徙。中國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數為留鳥,長江以北多為夏候鳥。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遷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
<END>
投稿郵箱:2090859774@qq.com
諮詢電話:029-3599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