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因為這部劇的劇情十分接地氣,讓很多人都不自覺得有了代入。
就在前兩天更新的劇情中,童謠飾演的顧佳是一個孩子媽媽,有一天,她出門應酬回來,保姆告訴她,自己的兒子去參加其他小朋友的生日會了。等她趕到小朋友家的時候,卻發現別的小朋友都在愉快地玩耍,而自己的兒子卻因為自己與一位媽媽的過節,被對方關在了臥室裡。
看著自己家孩子哭得滿臉都是眼淚,那個心疼勁兒就別說了。誰知道,小朋友的媽媽竟然還說自己家孩子亂闖,將責任都推到了兒子身上。
顧佳安撫了下兒子的情緒,之後讓孩子在門口等自己。結果,她將欺負自己孩子的媽媽推進了臥室,在裡面發生了一場「爭鬥」。當然,最終以顧家的勝利宣告結束。
網友們看到這樣一幕,都大呼過癮,紛紛表示,「這才是我心目中媽媽的樣子」。
同樣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特別能理解顧佳在看到自家孩子受欺負那一刻的憤怒,也覺得這樣為孩子出一口氣,真的是很爽。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是真的妥當,或者說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來分析分析了。
切莫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將矛盾升級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個想法往往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解決,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衡量什麼是對錯。
劇中的小朋友媽媽因為與顧佳出現了一些矛盾,所以就把氣撒在孩子的身上,這的確是不對的。不過,很多時候,有些不對的事情就是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逃不掉。而顧佳也用自己的方式去與對方反抗,看似出了一口氣,大家也看個過癮。但是,這樣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事兒嗎?
孩子會不會在未來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也會採用和媽媽同樣的方式去處理呢?這一次是顧佳贏了,就能保證孩子下一次也一定會贏嗎?又或者說,當衝突不斷升級的時候,誰會成為贏家呢?也許都是輸家。
就在前不久,話題#男子殺死9歲男生被判死刑#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孩子間的小摩擦讓兩個家庭從此不再完整,引發了網友們的無限唏噓。事情的起因並不複雜,就是上小學的女兒與同班級的一個男生在課堂上發生一些小摩擦。事後,男孩也沒有在班級公開道歉。
女孩兒的爸爸就咽不下這口氣,產生了報復的想法。於是,他攜刀進入校園,在教室裡殺死了那個年僅9歲的男孩兒。後來,經法院判決,女孩兒爸爸被判處死刑。
爸爸愛女的心情同樣可以理解,但是,一時的衝動卻讓女兒永遠了沒有了爸爸。類似這樣的事情,近幾年時有發生。面對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父母過度參與,最終讓慘劇發生在了兩個家庭中。
顧佳也是一樣,她的做法其實更多地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卻忘記了遇到矛盾,我們應該為孩子做的是告訴孩子如何處理才是對的。
危機也是轉機:衝突是孩子學習的一個好機會
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遇到衝突,無論這種衝突是發生在與成年人之間,還是發生在與同齡人之間。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衝突有可能讓會讓孩子的身體或是心理受傷,但是,處理好了,這也會是一個機會,讓孩子知道遇到衝突如何去處理,如何去解決,這樣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就會有獨立處理問題的難度。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班杜拉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觀察學習實驗。
他選取了66名四歲兒童作為被試,讓所人都一起觀看成年男子對一個玩具娃娃做出的攻擊性行為,但是,這些被試被分成三組,每組觀看電影中的攻擊行為的不同對待結果。
第一組是獎賞組。在這一組中,有攻擊行為的成年人得到了其他人的獎勵。比如誇獎他是一個很強壯的人。
第二組是懲罰組。在這一組中,有攻擊行為的成年人得到了懲罰。另一個成年人對他說:「住手!我以後再看到你這樣欺負弱者就給你一巴掌!「
而在控制組,不會有任何的獎賞或是懲罰。
之後,班杜拉讓這些兒童進入到遊戲室,裡面放著一個同樣的娃娃,結果發現,獎勵組的孩子會比懲罰組的兒童出現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類似這樣的現象,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發現,父母愛說髒話,孩子也很有禮貌;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很難做到溫柔。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情緒很激動的時候對孩子也大吼大叫,不過說的內容卻是:「你就不能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嗎?」
說出來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兒,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因為父母給孩子樹立了榜樣,用行為在告訴孩子,你要怎麼做。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衝突會不會成為一件壞事,就看父母要如何處理了。
那麼,面對衝突,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做呢?
父母的處理方式和態度很重要,但是父母究竟要怎麼做呢?這是很多父母最關注的問題。
顧佳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比如說發現兒子嚎啕大哭,不是一上來就追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又或者當著孩子面就去與別人衝突,而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哪怕是聽到孩子說「我以後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她也一直在安撫孩子,而沒有馬上就去教育孩子。
在面對孩子衝突的時候,父母要注意這三點。
首先,一開始,孩子對錯不重要,父母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父母總是喜歡站在對錯的角度對孩子進行評價,對錯固然重要,但是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告訴孩子對錯,而是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用對錯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但是,當孩子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他是聽不進去這些正確的道理的,孩子只會覺得父母是在埋怨自己,從而將對對方的怒氣轉移到父母身上,進一步破壞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不是講道理,而是先幫助孩子緩解情緒。給孩子機會讓孩子發洩,先將委屈的情緒釋放出來。此時也不用擔心孩子說的一些話語會變成事實,人在氣頭上難免會這樣的,等到孩子情緒平靜下來,然後再做接下來的事情。
其次,聽孩子說發生了什麼,不要只相信自己看見的部分。
都說「眼見為實」,實際上,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尤其是當父母接到老師的電話,說自己家孩子和別人打起來了,父母難免都會依據孩子平時的表現,對孩子有一個預先的設定。
但是,平時調皮的孩子一定就會欺負人嗎?平時老實巴交的孩子就一定是被欺負的嗎?這些都不一定,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父母去評價孩子的行為,而是應該等孩子自己開口說。
前段時間,朋友家孩子因為一個玩具和別人家孩子打起來了,姥姥馬上就給我朋友打電話,讓她趕緊回來處理。結果,我朋友一看到孩子就破頭蓋臉地說了孩子一通。因為孩子平時就愛搗蛋,所以她覺得一定自己家孩子先動的手。
結果,她剛說完孩子,姥姥就說,「這次還真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自己家的玩具,其他人要搶,他不想給,才發生衝突的。」
結果,孩子卻聽到了媽媽的訓斥。因為這件事情孩子好幾天都不愛和媽媽說話。朋友也十分後悔,當時要是先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就不會這樣了。
別因為孩子與其他人之間的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才會知道到底是「誰對誰錯」。
最後,如果是自己家孩子錯了,父母也要注重引導而不是批評。
如果有人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你,你會很有什麼感覺?難堪?羞恥?如果你會有這種感覺,那麼當父母當著其他人的面批評孩子,孩子也會有一樣的感覺。
不過,這其中不同的在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遠遠低於成年人的,孩子也沒有能力來消化掉這些負面情緒,所以,父母如果處理不得當,很有可能給孩子帶來除了衝突之外的二次傷害。
因此,父母在了解了發生了什麼之後,不要急著批評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旁邊,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一下,問一下孩子是不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你覺得你的做法對嗎?有沒有什麼問題」
如果孩子意識到了,再繼續問孩子「你也覺得自己剛才做的不對,是不是可以給他道個歉呢?」
如果孩子不是很原因,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共情。「如果別人這麼對你,你是不是也會很生氣呢?」「如果別人像你剛才一樣那麼對你,媽媽是會很難過的,我覺得你受到了傷害。」
之後,父母可以表達一下,「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媽媽可以陪著你一起去」「你不是一個人,爸爸媽媽會陪著你支持你的」。從而給孩子勇氣,讓孩子可以勇敢面對。
在這裡,我還要提醒一下各位父母,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是問題,孩子是孩子」。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行為也許是有問題的,但是不能因為一次的行為,就去否定孩子這個人。
「你怎麼這麼差勁,就不能消停一會兒?」「你要是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每當父母這麼說,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做的錯了,而是覺得自己錯了。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自我懷疑,給自己貼上「差」的標籤,很可能未來再也撕不掉了。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