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渝帆與幾位朋友在吉林西部旅行,一路上帶給我們很多驚喜,無論是不遜於內蒙的科爾沁大草原、著名的查幹湖等組成的自然風光,還是以全魚宴、全牛宴、全驢宴組成的饕餮美食都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吉林,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若說有趣,吉林之行不得不提白城市的查幹浩特,在這裡我們不僅受到了極為隆重的蒙式招待,而且還欣賞了原滋原味的草原歌舞,品嘗到了正宗的烤全羊,還發現了幾隻曾經在《山海經》中有過記錄的上古神獸——四角羊。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記錄了許多稀奇怪事,也保存了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其中也記載了燭九陰、九尾狐、應龍、朱厭、饕餮、窮奇、帝江、天狗、猙、蠪侄等許多我們生活中從未出現過的上古異獸。
在《山海經》的異獸錄中,渝帆記得有一種關於土螻的四角羊是這樣記載的:「崑崙之丘,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lóu),是食人。」說的是崑崙山上有一種異獸,外形像羊,不同的是它長有四個角,而且是一種吃人的羊,聽起來挺可怕的,原以它就如同其它的異獸只存在於神話中一樣,土螻是根本不存在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在吉林、內蒙古、黑龍江三省(區)交界的吉林白城查幹浩特旅遊經濟開發區卻發現了與土螻相似度極高的神獸,體形與一般的羊沒什麼區別,頭上與《山海經》中描述的四角也一模一樣,不同的是,這羊並不吃人。
據查幹浩特工作人員介紹,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土螻,四角羊的習性與普通羊並沒有什麼區別,它們也是食草動物,頭上多長或少長犄角,或許是因母羊懷孕的時候吃了不乾淨的食物造成基因變異,也有可能是母羊和公羊是近親關係。出現這種變異的機率達萬分之一,並不常見。
這種四角羊極為罕見,但是在查幹浩特我們卻一下子看到了四隻,或許是為了便於遊客觀賞,工作人員並沒有將這四隻羊與其它的羊群一起放牧,而是在草原上單獨設立了一片區域,供它們在裡面活動,也方便遊客參觀。
渝帆注意到,四隻羊中,有三隻羊的角都是往後面長的,但卻有一隻羊的前兩隻角是往前長的,而且這隻羊性格也不怎麼溫順,不停地動來動去,工作人員說,這隻羊只能遠遠的圍觀,不能近距離地去與它接觸,有較強的攻擊性,如果不將其拴起來,甚至有可能會傷人。
除了那一隻拴著的羊外,其它三隻都很溫順,任憑我們怎麼拍照,它們都很淡定,或遠遠地望著,或自己安靜地啃草,看上去與普通小綿羊沒什麼區別。與山海經中所寫的食人羊也相去甚至遠,不過因為它們的外形,還是為迎來了大量的人氣,只要到了查幹浩特的,沒有不去參觀、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