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3月,潯陽獄的大門打開了,一個披頭散髮、形容枯萎、戴著枷帶的死囚,步履蹣跚地走進了這座名不見經傳的監獄,這個再也沒有謫仙風範的死囚,竟然是當世名流李白!詩仙李太白,將在這個風靡一時、名聲大振的監獄裡,絕望地等待著秋後的日子。
這時,盛唐詩壇雙璧之士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叛亂,被唐肅宗李亨以「附逆」之罪,昔日好友高適曾親口宣旨,傳旨天下,乃有死之賊。李白,從國民偶像的詩仙,到避如瘟疫的盜賊,遭遇唐代的「社會性死亡」,這難道不比後來被學姐們輕視的學弟們遭遇的更殘酷、更無助嗎?
某詩人(詩聖杜甫)自稱是太白第一追星粉,他自稱是太白第一個追星的人,他用「全世界都要殺了」來形容偶像的死亡。這位豪放不羈的盛唐詩人李白,雖常愛搞點言行藝術,但也曾是唐玄宗的詩人偶像,究竟是如何落到這種境地的呢?
#01:
漁陽之歌鼓動地來,亂世皇室內亂
唐天寶十一年(755年)冬,在「燕山雪花盛開」的冬天,李白曾身著「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的壯志,在安祿山的巢穴——範陽盤桓三年,見安祿山橫行,招兵買馬,造反之心昭然若揭!預知亂世將至,李白開始夜以繼日地憂心忡忡,但是沒有官職的他,根本不能向玄宗示警,只能用《北風行》等詩來警醒世人,當然,盛世中的君臣,決不會相信玄宗的妖言所惑!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兩大盜賊,率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的十五萬虎狼之兵,以殺奸相楊國忠為名,在範陽正式叛變,沉浸於盛世美夢的大唐帝國,轟然倒下!
安祿山兵鋒所向,直指大唐之心——長安,洛陽。
12月12日,神都洛陽淪陷。
六月初九,天寶十五載,潼關失守,守將哥舒翰降敵。
6月13日,唐玄宗攜楊氏兄弟,太子等親信,倉皇逃出長安。
6月14日,陳玄禮在馬嵬坡起事,斬殺楊國忠,斬殺楊貴妃,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
7月12日,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
7月15日,玄宗納言,以房謀略,《命三王制》,令太子李亨、永王李璘、盛王李琦擁兵勤王。
八月份,唐肅宗李亨派使者去告發唐玄宗,玄宗派韋見素、崔渙、房綰攜國寶玉策輔佐新君,與二皇並立。
此時此刻,大唐如一場默劇,無聲地演繹著亂世的來臨,杜甫則沉痛地嘆息著「國破山河在,城破春草深」,道出了太平盛世突然陷入戰火的狼狽。亂世還在,但擺在唐玄宗、唐肅宗面前的首要問題,不是安史之亂,而是爭奪皇權的戰爭!
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幼年喪父,由肅宗李亨一手扶大,情誼深厚。唐玄宗頒布《命三王制》時,眾位皇子中沒有一個出蜀,只有三十四歲的永王李璘閃亮登場。唐玄宗昭命李璘,領兵出鎮江陵,招募數萬大軍,在鄱陽湖訓練水軍,實質上已經背叛了肅宗。每個人都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時甚至要對自己的頭腦負責,可惜李璘、李白不明白這一點。
#二:
詩仙本色:官迷?反賊?大老爺
自以為是的永王李璘,從蜀中起程到江陵,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嶺南、江西等四個城鎮,誰讓他的父親是皇帝,哥哥也是皇帝呢!身為唐太宗的直系後裔,永王李璘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權欲,欲奪金陵,佔領江淮這塊膏腴之地。從古到今,造反要成功,必須有才幹,永王李璘看了看自己手下的臭魚爛蝦,決定招賢納士,一定是大才大才。遺憾的是,他不懂名士未必都是有用的人才。
安史之亂爆發後,天下風雲變幻,英雄人物無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已攜家遷居江西廬山,廬山風景雖好,卻讓渴望建功立業的李白夜以繼日地苦讀,自以為這隻鯤鵬,終得攀登九萬裡。
此時此刻,求才如渴的李璘,派出謀士三上廬山,請李白出山,這一段簡直是劉皇叔請諸葛亮出山的翻版。讀書的人都喜歡三顧茅廬這份面子,最好的面子李白豈能例外。李白欣喜若狂,但因要進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他卻以含蓄著稱。當然李白是不會承認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官迷,這是對「詩仙」形象的一種破壞!李白寫詩說:「我不是主動到永王李子處做官,而是受制於水賊。果不其然,浪漫詩人的嘴,絕對是赤裸裸的鬼魂!
受永王李璘禮遇的李白,表示非常受用,因此李白常常自詡為相謝安,開始迫不及待地開始顯露自己的才幹,史書記載李白向永王李璘獻過一次計。李白的計策很獨特,他寫了一首名為「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的長詩,主要表達三個意思:一、永王李璘是個威武雄壯的好皇子,大家要和我一起來頌歌讚美他;二、可以從江陵順江而下,攻佔金陵,建都金陵,自立南朝;三、效法唐太宗,率水軍從安祿山、史思明等地,攻佔了範陽老巢。這組長詩寫好後,李白覺得很棒,仿佛看見了青蓮居士的建功立業,留名於青史。
果不其然,浪漫主義詩人的頭腦,非常幼稚令人恐怖。唐玄宗親自率軍進攻大唐的賦稅重鎮,這難道不是造反造唐玄宗、唐肅宗嗎?而靠著臨時招募的水軍,真的可以擊敗安祿山的虎狼之師嗎?可是天真無邪的永王李璘滿意地笑了,覺得李白真是個天才,出了個好主意!到德元年(公元757年)十一月,李璘從江陵起兵,欲攻金陵,一時朝野震動。從前的好兄弟唐肅宗也是怒氣衝衝,我好不容易造了老子的反,從太子到皇帝自立為帝,多麼不容易啊,你這個我養大的小崽子,居然要搶老子的錢袋,這就是造我的反啊!唐肅宗心有餘悸,立即下令永王李璘「歸覲於蜀」,並讓大臣李希言通知他立即回成都,乖乖陪太上皇唐玄宗混吃等死。遺憾永王李璘自恃雄心壯志,竟下令將季廣琛將軍攻佔廣陵(揚州),自己則統兵攻佔當塗。閒坐成都看戲的唐玄宗也被蒙圈了,朕沒讓永王替朕造反啊?惹火的李隆基,立即下令將永王李安廢為庶人,並發瘋言子李亨,這小子的黑鍋朕不背!
心懷殺機的唐肅宗下旨,讓高適率領大軍去討伐永王李璘,立即終止了這場政變。高適,大詩人,微笑著,最後輪到我出櫃了。只用了一支香燭,高適就寫出告示,宣布李安為皇子,不願平定安史之亂,卻親率大軍進攻朝廷重地金陵,令親者痛心,仇者快,光天化日!撰文一出,永王李璘麾下將士無不厭戰,大將季廣琛率先向高適投降,隨後將士紛紛奔光,永王真成了無兵無將的光杆司令。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永王李璘在大庾嶺被害,其子及各謀士皆遭誅殺。
那李白到底是怎麼了?這場長達三個月的叛變,是怎麼回事?現有史書上說,他寫過一首詩,獻給了神,卻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現存的學者們經過考證後,認為李白沒有隨他去攻擊官軍,也沒有隨隨便便去逃跑,李璘獨自一人逃走,不久在彭澤被捕,隨後投入潯陽監獄。
#第三:
正義在行動:「救詩仙」計劃
永王李安被殺後,如何將死了的李璘和活著的李白定罪,這是唐肅宗極為頭痛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因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由成都回到長安,居興慶宮,後被禁閉於甘露殿,論史書粉飾,唐肅宗殺弟囚父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掩蓋皇族爭權奪利的歷史真相,唐肅宗一方面含糊處理了這次內亂,對李璘定了「不宣之罪」;另一方面判決李璘「附逆」,發誓借玄宗老臣李白的人頭,殺雞儆猴,打擊唐玄宗及其老臣。
皇太后想殺李白,新貴高適想殺李白,滿朝士大夫都想殺李白。唐代李白遭遇了「社會性死亡」!
可是天下的明白人都明白,這位好酒、好詩、好遊歷的詩人,是一位一心一意建功立業的狂士,一位皇家爭鬥的蟻蟻,一位掩蓋肅宗殺弟犯父的汙名的替罪羊!
杜甫說得對,「天下皆欲殺之」,說殺了許多人,以鞏固李白的榮華富貴;說「吾意獨憐之」,錯了,除了杜甫,還有三位名人可以救李白:崔渙、宋若思、郭子儀。
唐代中的宰相崔渙是玄宗身邊的老臣,曾被玄宗派往肅宗身邊,與李白同屬一個陣營。宋若思的父親宋之悌與李白私交甚深,他本人也十分欽佩李白的才能。軍機大臣、元帥郭子儀,是李白的摯友,因犯有死罪,被李白所救。三皇五帝,素來知李白為人父,知報國之心,聯合援救,竭盡全力,竭盡全力,耗時半年,才將李白的死罪改判為長流夜郎。
宋若思則把他從尋陽監獄釋放出來,留在軍中當參謀。宋若思還和崔渙一起上表,開脫李白的罪責,並薦舉李白為官。但是這件事遭到了李輔國一黨的強烈反對,李白被改判為流放夜郎,再次進入潯陽獄,不久又被判處流放之刑。
#04:
弱者的悲歌,今人的苦楚
李白兩次進入潯陽獄,靜候死亡,最後在有識之士的幫助下,將「附逆」改為放逐夜郎,並在放逐途中遭遇天下大赦。但是李白被赦免流放,從賊「附逆」的罪狀也沒有洗清!
據說李白好白衣,自比高潔的品行好,但是再白的衣裳,也掩蓋不了叛逆的汙名!詩仙李太白一生的清白毀於一旦,為世人所棄,無助而去當塗縣,投靠他的兄長李當陽。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十一月,獨孤皇后李白在當塗去世,時年62歲,葬於龍山東麓,死前仍有「附逆」之罪。
魯迅《華蓋集》中有一句話,道盡了所謂「社會性死亡」的真諦:勇者怒,抽劍為強;怯者怒,抽劍為弱。
千百年前,李白,遭遇唐代社會性消亡,勇者崔渙、宋若思、郭子儀等人奮起反抗唐肅宗,但李白仍因「附逆」而死。
千百年後的普通人,面對當今的社會性死亡,通常都是被自詡為弱者的人所傷害,弱者抽刀相向,弱者怯懦而明哲保身,無疑是這個社會病態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