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在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它被賦予春的使者,在每年見到燕子來臨了,也就意味著真正的春天開始了。
在我們大興安嶺這裡,由於氣溫回暖的晚,每年五月上旬才可以看到南飛的燕子歸來。它們飛翔在村落的四周,每天飛舞著撲捉昆蟲。在天氣逐漸轉暖後,他們會銜著雜草和上春泥,將巢穴建築在我們的房簷下。然後便開始繁衍後代,燕子每次會產下大約五枚卵,這些卵經過孵化變成幼崽,由兩隻大燕子捉蟲撫恤,等到每年的秋季九月份左右又再次飛往南方越冬。
這裡的南方並不是指的我國的南方,而是指異國他鄉。我國的燕子大多數都要遠飛到北回歸線以南的北非地區去過冬,只有海南島南部一些地區有少量越冬的燕子。所以多數燕子越冬,需要奔波的路線長度在幾千公裡,單次的行程可以超過五千公裡,所以非常的辛苦勞累,但為了生存只能每年周而復始,來回奔波著。
經常住在農村的朋友會發現一個現象,燕子在自家房簷下築巢後,第二年還會回來繼續在這個巢穴裡繁衍後代,很多人對此產生了一些疑惑。
對於題主的問題,在農村可以看到很多的燕子,它們第二年是怎麼找到自己家的?回來的還是原來的燕子嗎?燕子之所以能找到回家的路,是因為在它的大腦內有一套複雜的生物指南針,可以根據地球的南北磁場作為指引,準確的掌握方向來確定自己的行程。
另外燕子記憶力非常強大,它可以以地表作為參照物,結合磁場來判斷自己的大概位置。 在每年進入秋季以後,燕子會結成一個大隊伍,由老燕子攜帶小燕子一同飛往越冬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小燕子學習的一個機會,等到第二年再回來的時候,小燕子基本上已經熟悉了路線,即使沒有老燕子,它也可以帶領新的小燕子返回故地。就這樣一一代代周而復始的繁衍,互相傳遞交流的經驗,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固有的一條路線,每年不停的遷徙。
而對於題主的另外一個問題,回來的是不是原來的燕子?
如果是前一年在自己家屋簷下建造了鳥巢,第二年發現有燕子在裡面居住,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是原先的燕子,這個燕子有可能是老燕子也可能是小燕子。但以老燕子佔的比例最大,因為新的燕子會婚飛,和另外的燕子建造自己的家繁衍後代。
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燕子的損耗率也是非常大的,這其中一部分是被天敵吃掉,一部分是因為老病而死,還有一部分在到達目的地後,被當地的人們捕殺。雖然說在我們國家很少有人食用燕子,但是在其他國家,還是有很多人食用燕子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家房簷下建築的燕巢第二年並沒有燕子回來,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的可能是燕子已經不在了。
另外,在燕子的遷徙過程中,有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意外,因此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但這種現象還是少數,只要每年保證跟隨大部隊,那麼它們就可以準確的找到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