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幼兒是社會「最柔軟的群體」,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事關市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人的終身發展,事關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如何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如何讓孩子的運動更科學?如何讓孩子的眼睛更明亮?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教委媒體座談會上傳出信息,將從幼兒發展、科學保教、管理變革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以信息化賦能「幼有善育」,呵護幼兒健康成長。據悉,教育部門正在研製《上海市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試行)》,期待社會各界群策群力,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的應用場景,共同實現信息化時代的「幼有善育」。
信息化賦能幼兒發展 實現幼有善育
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在學前教育領域的應用,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幼兒終身幸福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媒體座談會現場,上海市教育部門通過微動畫,對「晨檢」「運動活動」「預防近視」這三類幼兒園所的信息化應用場景作了生動展示,令人感嘆:信息化為「幼有善育」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上海安慶幼兒園智能晨檢呵護幼兒健康(央廣網發 市教委供圖)
使用智能設備更全面地呵護幼兒的身體健康。園所將積極運用智能化設備完成幼兒園每日晨檢、全日健康觀察、體質監測、膳食配餐、衛生消毒、疾病預防控制、近視防控等方面的工作,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掌握幼兒運動、情緒、睡眠等情況,減少幼兒不必要的屏幕暴露時間,培養幼兒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並利用「管理通」「家園通」等應用,拓展幼兒健康電子檔案,開展融合分析,保障幼兒健康成長。在實現更精準有效的家園合作方面,園所通過信息平臺向家長傳遞實時的幼兒教育資訊、科學的育兒理念和優質的親子互動資源,宣傳防病和保健知識,指導防病和保健方法,提高家長參與保教工作的便捷度,實現家園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更有效地尊重和保護幼兒及幼兒家庭的隱私,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
信息化賦能科學保教 推進評價改革
科學保教是學前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藉助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園所和保教人員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幼兒,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提供最適宜的教養支持,為科學保教提供基礎和保障。
教師可以藉助信息技術實現幼兒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教師採用適宜的信息化工具,可實現教育活動全過程、無感式和伴隨性的自動記錄,支持教師更加有效、科學地分析和判斷幼兒的表現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需求,實現多維度、綜合性、過程性的分析與評價,從而診斷和改進保教工作,為幼兒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給予每個孩子科學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可以藉助信息技術平臺豐富數字課程資源:教師可依託市區兩級平臺,創編具有本園課程特色的數位化課程資源,以「共建共享」模式豐富和優化各類課程資源,讓優質的數位化課程資源發揮最大使用效益。園所可以通過線上跨界研討和培訓帶動隊伍成長:園所可依託信息化應用平臺和數位化資源,開展跨園所、跨區域的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支持教師科學設計、實施信息技術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領域的融合教育活動。
信息化賦能管理變革 加快園所效能升級
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要依託規範有效的管理。開展區域和園所的大數據分析,可以迅速準確地發現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提升園所管理的效能。
上海將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系統規劃,提升規範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充分整合上海學前教育信息化「一網一平臺」「三通多應用」等方面探索實踐的成果經驗,實現學前教育系統和應用的統一身份認證,打破信息孤島,打通應用層級,滿足各部門各區域多源數據的轉換對接,並為新技術、新應用、新環境的建設留有發展空間。進一步改進信息採集模式,對幼兒園的管理、保教活動數據和資源進行整合融通,作為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的基礎,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上海已經基本形成了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展望「十四五」,無論是在區域學前教育資源的規劃布局、學前教育質量的監測評價,還是在幼兒園的園所管理、保教實施、衛生保健、家園共育等領域,上海育幼公共服務都亟待更多創新技術的支持。
目前,部分有基礎的託幼園所已逐步開始試點使用信息化技術和平臺改進保教工作,在保障幼兒健康成長、激發教師專業成長、拓展家園合作空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