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村四子」一起長大
善良溫暖的大興村居民
完美的馬田與「大力嬌」
黃覺扮演老狗的「老漢兒」
個性十足的劉聞欽
《風犬少年的天空》在B站上線之前,裡則林是憑《像狗一樣奔跑》《A仔故事》《鬥士》等文學作品為人所知,並在韓寒出品的文藝APP「ONE·一個」上發表過不少熱文的文藝作者。文筆細膩走心又時而夾帶上爆笑橋段的他,是不少青春文學讀者眼中的金句製造機。
今年9月,由彭昱暢、張婧儀、梁靖康等人主演的16集青春劇《風犬少年的天空》(以下簡稱《風犬》)上線後,他成為一名新人編劇。首部戲就合作「20年後重歸青春劇領域」的導演張一白,不少人眼中,裡則林著實有些幸運。然而,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幸運背後是不為人知的努力。近日,羊城晚報記者通過電話獨家專訪了《風犬》原著作者和編劇裡則林,聽他聊聊創作故事和自己的成長經歷。
幸運加持?「結局修改到殺青前」
「文學創作,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的事情,不需向任何人做交代。但是編劇在創作之前,要面臨所謂的『審核』——團隊首先要看大綱和梗概,這些是我不擅長的。」從作者轉向編劇,裡則林表示最艱難莫過於「在大綱和梗概上卡了殼」。
萬事開頭難,裡則林乾脆直接動筆:「2018年春節假期,我直接寫了3集劇本。大家看過就知道我想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也明白了《風犬》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拋開大綱和梗概,無論是寫故事、寫散文、寫小說,還是寫劇本……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障礙。」
拍攝中,裡則林在劇組裡見證了彭昱暢、周依然、張宥浩、郭丞飾演的「大興村四子」與馬田(梁靖康飾)、李安然(張婧儀飾)戲裡戲外的互動以及即興發揮,他稱讚:「演員們都很厲害,他們會自我發揮一些劇本上沒有的內容,因為大家會真的玩到一起,就像他們真的是在大興村一起長大的。」
劇組「一家人」的氛圍讓裡則林印象深刻:「整個劇組很快樂,演員們平常就叫導演『老漢兒』,重慶話的意思就是『爸爸』。大家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感覺就像一家人,女演員也沒得到啥優待,張婧儀、周依然全被當成哥們兒一樣來相處。」
開篇不易,收尾也難。裡則林透露「結局改了很多稿」。「馬上要殺青了,導演對結局還是不滿意,然後我們就一直在改」,裡則林承認那段時間壓力巨大:「道具組的老師天天追問,『結局怎麼樣了?我們要準備道具了』。很多導演在這種情況下,估計就湊合著拍了,但張一白導演厲害的地方就是他依然淡定,始終敢於推翻,在那種時間點上,他還是相信你會寫出更好的結局。」
冷血編劇?「我的追求是真善美」
作為《風犬》的男主角,彭昱暢飾演的老狗,不僅「家貧學習差」,而且「其貌不揚」,面對心儀對象李安然,毫無勇敢追愛的覺悟,反而是個「月老型備胎」。裡則林認為,這正是屬於少年的愛戀:「少年面對愛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比較羞澀的。」
他承認,老狗這樣的角色在青春劇中大概率是配角,各方面都完美的馬田、個性十足的「壞男孩」劉聞欽更有主角相,「但恰恰是老狗這樣的人,更能詮釋普通人的青春。作為芸芸眾生裡的一員,他沒有什麼特別厲害或吸引人的地方。他依靠著一份真摯和善良,來面對他所有的困難,追求他的愛,幫助他的朋友……我覺得這才是普通人。」
劇中,受困於原生家庭,錯失了籃球升學夢,被迫早早踏入社會的劉聞欽,向富家女李安然提出「海裡的蝦與河裡的蝦能不能生活在一起」的疑問,又感嘆「你的起點,就是我奮鬥的終點」……讓人憋一把眼淚的同時,也引得觀眾在彈幕裡齊刷「扎心了」「劉聞欽實慘」。
裡則林表示,自己寫得這麼狠、這麼虐,恰恰是出於對劉聞欽的巨大同情:「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是幸運的,而有些人的運氣總是特別差。我希望這些『不幸運』的人能夠被看到。我沒有能力去幫助他們,但我希望通過作品把這類人展示出來,希望他們看到後能得到些許心理上的安慰。」
新近上線的劇情中,老狗的父親猝然離世,老狗被迫「一夜長大」,情節虐人,網友齊刷刷地發「給編劇寄刀片」的彈幕。如此安排,裡則林有自己的思量:「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我們都選擇避而不談,但死亡教育是年輕人應該要接觸的。了解了死亡才能真正領悟生活。」
儘管劇中的角色時常遭到「現實的毒打」,裡則林透露《風犬》的結尾依舊溫暖又燃情:「一幫少年人被生活、被命運逼到了角落,且看他們如何奮起,如何不放棄……我覺得大家看完後會獲得勇氣。畢竟,我的創作初衷就是追求『真善美』,這三個字被用濫了,講出來也顯得很傻很天真,又做作。但,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
三十而立?「其實我還沒有長大」
從輾轉四處長大、和父母聚少離多的叛逆少年,到發奮讀書立志寫作,再到如今的新晉編劇,有網友評價「裡則林之所以能夠寫出《風犬》這樣的故事,是因為他到現在為止還是個少年」。對於這樣的解讀,裡則林有共鳴:「我確實是一個沒有完全長大的人……我似乎能掌握成年人世界的法則,但有很多時候又會憑著自己內心的喜歡恣意行事。」
1990年出生的他在《風犬》上線的這一年,剛好邁進了30歲的「而立之年」。相比較年齡,裡則林認為升格當爸給自己的改變更多:「我27歲那年有了小孩,擁有了『父親』這個身份,現在兒子三歲了……如果不是有了他,我想我是寫不出《風犬》劇本的。」
裡則林總結:「《風犬》越到後面,有越多深刻、溫情的東西,包括濃烈的愛。這是因為小孩的出生打開了我內心的閥門,才讓我發現,原來我心裡有這樣的一個部分。」
與此同時,為人父的責任感也更多地鑽到了裡則林心裡:「我原來是很貪玩的人,也不會很刻意努力去工作或者搞創作,對什麼事情都抱持比較隨意的態度。做爸爸以後,我多了一份責任感,我覺得我要給兒子樹立一個好的父親形象——我希望他覺得我是認真純粹的和乾淨不油膩的。」
採訪到最後,羊城晚報記者提了一個問題:「為何『小可愛』這樣的暱稱,會出現在一個已經為人父,且思想不乏深刻的男作者的詞條裡?」
這個語氣始終平和的年輕父親終於激動了起來:「這個我真的很尷尬了!請一定幫我澄清下,我不是『小可愛』!」
他的抗拒同樣源自一個父親的憂心:「我剛出書的時候寫的東西比較搞笑和溫暖,大家就會說『小可愛』。如今,我三十歲了,打開詞條我真的會覺得很尷尬。你想,再過10年、20年,我兒子跟同學說,我老爸叫裡則林,網上一搜,蹦出來『小可愛』……我擔心他如何面對同學的反應。」記者 艾修煜
[責任編輯: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