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2分鐘。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總會碰到一個成語用以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那就是「黃鐘大呂」。
比如叔巖常說「歌唱好的,要有黃鐘大呂之音,程長庚所唱,都是黃鐘大呂,歌唱要分十二律,六律六呂」
那麼黃鐘大呂究竟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呢?「黃鐘大呂」其實是兩個詞,為律呂的第一律和第一呂。
律呂並不是樂器,而是調音用的,遠古時候藉此物的聲音來判定節氣農時。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是空的,裡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六律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 所以音樂裡有黃鐘、大呂之說。
《國語 周語》中將十二律呂名稱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音律在風水應用當中也是很重要的,不過由於音律有點難懂,所以學的人更少。風水用得最多的就是律呂闔闢之法,用的就是律呂隔八相生,逢三損益的原理,再結合律呂卦氣用以動作。
古時候音律在《易經》應用當中是很普遍的,在上面這個圖案中,按照十二地支的順序,一個月一個月的過去,最後是亥月,在農曆上是十月,坤卦,是純陰的卦象。
《易經》的六十四卦熟記以後用處會很多,假使有一天,鑽進八卦之中,會非常快樂,裡面的天地很大,永遠玩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