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應悅)海洋生物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挑戰。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科學報告》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環境學研究稱,歐洲最大的沿海海豚種群之一——寬吻海豚體內存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汞含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此次發現的混合汙染物包括汞以及多種持久性環境汙染物(多氯聯苯、二噁英等)。這些汙染物主要聚積在野生海豚的鯨脂和皮膚中。英吉利海峽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寬吻海豚棲息地之一,這些有害物質很可能隨著母體遺傳到下一代。
就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杜震宇。杜震宇表示,海豚作為大型海洋生物,位於食物鏈頂端,體內聚集了所捕食生物攜帶的汙染物,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地的汙染狀況。
3月2日,義大利卡拉布裡亞,海洋風暴將海中的小型塑料垃圾掀到了海灘上。圖/視覺中國
汙染物可能造成海洋生物性別轉換
Q1:海豚體內的汙染物含量為什麼被視為判斷環境汙染的標準?
杜震宇:不僅是海豚,大型海洋生物都是環境科學家特別關注的環境汙染受害對象,例如鯨、鯊魚、旗魚、海豹、北極熊等。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話在水生態環境的考察中也適用。如果某水域存在汙染情況,這些汙染物會沿著食物鏈,從食物鏈底端的一些微小生物逐級傳遞到中型和大型動物體內。
由於相當一部分汙染物在動物體內很難降解,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作為高級捕食者,體內會聚積所捕食動物的汙染物,這被稱為汙染物的食物鏈生物富集效應。隨著營養級不斷提高,有害汙染物在動物體內的濃集程度也越高,最高營養級的大型肉食動物最易受害。所以科學家常通過監測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動物,來了解當地的汙染狀況。
此外,這類大型動物本身在水生態系統中就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旦其群體受到整體性的健康和生存威脅,將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都造成極大的破壞。
Q2:汙染物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什麼影響?
杜震宇:此次檢測出的混合汙染物含有二噁英、多氯聯苯和汞這幾種成分,都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能在全世界進行長距離遷移並長期存在於環境中。而且,海豚等哺乳動物還極有可能通過乳汁將這些汙染物傳遞給下一代。
二噁英是目前人類已知的毒性最強的汙染物之一,其降解時間最長可達千年以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二噁英會影響細胞信號通路,進而影響動物正常的代謝過程和內分泌過程。
具體來說,二噁英、多氯聯苯等有機汙染物會導致生物性激素分泌異常。比如雄性動物體內的雌激素,正常情況下是受到抑制的,但二噁英等環境汙染物會導致雄性動物體內雌激素的異常升高,出現精巢退化、精子數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卵巢發育現象,也就是導致一些水生生物的性別轉換。此外,在人類中,二噁英等環境汙染物還可能導致侏儒症、不孕不育、以及癌症等諸多健康風險。
而這次研究發現的另一汙染物汞,對於神經系統的毒性已被廣泛報導。汞暴露會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讓細胞喪失原有的細胞功能,從而損害腦和神經等多個組織器官的發育和正常功能。
Q3:這些汙染物是如何產生的?
杜震宇:這幾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與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因為大部分金屬能和汞形成特性不一的合金,因此各類汞合金已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中。事實上,在我們身邊汞也很常見,體溫計、老式日光燈和紅藥水中,都有汞(水銀)的存在。
多氯聯苯往往是絕緣油、熱載體和潤滑油等的成分之一,還可作為許多種工業產品,如各種樹脂、橡膠、結合劑、塗料、複寫紙、陶釉等的添加劑。二噁英則廣泛存在在塑料、電子垃圾等生活用品中。
食用海洋生物可避開肝臟等器官
Q4:此次檢測到汙染程度達到歷史最高值,是否證明汙染仍在持續加劇?
杜震宇:從全世界情況看,人類對海洋生態所造成的汙染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也要明確的是,海洋大型哺乳動物的壽命比較長,像寬吻海豚的壽命一般可達60年,而年齡較大的海豚體內堆積的汙染物自然會多一些,這是因為長期接觸汙染物產生的。
此次的報導尚未具體提到研究所採用的樣本海豚處於哪一年齡段中,很難證明此刻當地的汙染狀況是否有所加劇。
Q5:海洋生物體內檢測出汙染物,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杜震宇:可以說,當前絕大部分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但是,就像人身上都會有細菌,但有細菌並不意味一定會生病。食用海產品也是如此。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絕大部分海洋生物體內的環境汙染物一般聚積在肝臟等內臟中,如果要食用它們,建議避開這些內臟器官,以攝入肌肉部分(魚肉)為主,以便有效減少汙染物攝入。
此外,不食用海豚、鯊魚、鯨、金槍魚等大型食物鏈頂級動物也應該成為一種民眾的基本常識。這些動物體內的汙染物不僅積累量高,體內分布也較為廣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認定為「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食物」。
8月20日,美國紐約,纏滿塑料的座頭鯨裝置矗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外,以此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環境。圖/視覺中國
中國近海也存在不同程度汙染
Q6:中國是否也面臨著海洋汙染問題?
杜震宇:目前,全世界各工業國近海都遭受到環境汙染的威脅。我國多個環境調查研究也表明我國近海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汙染,尤其是一些發達地區的出海口,汙染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但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就食用角度來說,中國海域內生產的魚、蝦、蟹、貝等海產品,只要合理食用肌肉部分,少吃內臟等汙染物容易富集的部位,並注意合理的攝入量,以目前中國人群的水產品攝入量而言,仍是安全的。
Q7:如何緩解和治理海洋汙染?
杜震宇:這是一個持續性問題。除了政府繼續堅持嚴格的水域環保減排標準之外,普通民眾也應建立起保護淡水和海洋環境生態的意識。
事實上,當前推廣的垃圾分類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民眾能將在日常生活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的廢品垃圾進行合理分類,由相關部門進行統一處理回收,就是我們實實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
新京報記者 應悅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