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寫作生涯、20餘本作品、幾千萬字的產出,唐家三少開創了網絡文學作品線上更新模式,並摸索出以作品內容為核心,開展多版權運營的模式,引領了網絡文學行業的變革。回顧自己與書的故事,他認為可以分成聽、讀、寫循環的四個階段。
唐家三少和書的最初相識是源於耳朵裡聽到的內容,但認字後,不滿足於聽書的他開始自己到圖書館、書屋借書。不同於如今各種電子書、聽書軟體,唐家三少和大多數80後一樣,是在紙墨中度過的。「那時候看的書中,小說比較多,武俠、科幻、言情都有。」他回憶道。學生時代的唐家三少,寫完作業後就開始看書,「幾乎借完了書屋裡所有的書」。
家長口中的「閒書」在唐家三少眼中並非毫無用處,他認為,「在正能量前提下,閱讀任何作品對人生都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看小說的過程就是一個在心裡閱讀的過程,鍛鍊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朗讀能力還有詞語理解力。」長時間的閱讀也給他日後從事寫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大學畢業後,不管是在IT公司,還是開餐館、賣汽車裝飾,唐家三少也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連載小說的更新速度愈發趕不上他的閱讀速度,想看卻沒的看的他就開始嘗試自己寫書。於是,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光之子》。
「剛開始寫小說純粹是為了興趣,那時候沒有收入。」唐家三少回憶說,網絡發布小說的即時性強,讀者的反饋也能被及時看到。「繼續加油!」「寫得不錯。」等評論給他帶來很大的鼓舞。當他認為寫作不只是愛好,而可以以之為生時,他決定從事寫作。
從此,他一本接一本寫作,每日更新的他也曾創造了連續86個月不斷更的紀錄。「可能我不是寫的最好的,但是我絕對是最能堅持的。」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每日更新」作品,每天平均更新約8000字。從他開始,網絡文學開啟了「每日連載」的更新模式,上午九點半到中午十二點是雷打不動的寫作時間,下午運動,晚上應酬等,晚上十一點左右準時睡覺。
作為初代的網絡文學作家,唐家三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區別。二者的關係是互補而非對立是他的理解,嚴肅文學的教化作用和網絡文學的精神舒適感都能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影響。
另外,唐家三少也見證了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發展。他認為,網絡文學很可能是帶領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方式。「了解一種文字的美是很難的,但是一個好的故事是世界共通的。」他解釋道。一方面好的故事可以感染人,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可以通過故事走出去。
網絡文學讀者數量龐大,文字易獲取且成本低。他對於我國的網絡文學也很有信心,「我們的網絡文學是做內容,而以內容為核心的多版權運營的影視、遊戲、漫畫等為中國文化不斷進行內容上的積累。」他堅信,通過文字的力量可以提升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各方面的影響力。
如今,39歲的他出書不斷,其中,同名小說《鬥羅大陸》等多部作品還改編成了動漫,搬上了熒幕。但16年的創作過程對他來說也並非一帆風順,瓶頸期也曾出現。「寫的時間長了,就會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唐家三少說。
長期處於寫作輸出期的他又回歸了閱讀習慣,每天早上起床和睡覺前讀一會兒小說是他的常態。「在大量閱讀後,想像力才能豐富,也會有很多靈感的觸動。」對唐家三少而言,每年三百萬字左右的寫作量的同時,他讀書的量甚至比以前還多,「找到好書的幸福感比吃喝還要大很多。」
睡前閱讀的他,近年來也開始嘗試聽書,但他不是為了護眼、打發時間,而是深度「學習」和防止失眠。「現在很多音頻軟體聽書非常方便,但是聽的內容播放速度慢,信息量也無法滿足我的需求。」他解釋道,先看書,困了就打開軟體聽書入眠是他的習慣。他認為,一方面,睡覺時聽書,也能接受知識;另一方面,聽故事時,思想不會被分散,更能助眠。
閱讀始終是唐家三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總結道,「小時候就要建立起閱讀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在思考的時候也就鍛鍊了大腦。」他也希望大家都能多讀書,讀好書。
從聽到讀到寫再到讀和聽,唐家三少始終與書為伴,在故事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中,他繼續與書共行。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