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魚廣泛分布在我國江西、浙江、安徽、福建以及臺灣省等地,是我們父輩還年輕時,經常見到的一種魚。那時候原生魚到處可見,他們抓到光唇魚會直接放生,因為口感一般,遠沒有沙塘鱧跟泥鰍好吃。
但現在野生光唇魚比較少見了,有時候要專門探訪人煙稀少的地方才能見到。
賦予光唇魚名字的人,可能是對它的嘴記憶深刻。它的吻皮只到上唇基部,好像被人小心翼翼剪掉一塊似的,光唇就是這麼來的。
但在早些時候,我一直以為光唇魚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它有會發光的嘴唇。所以在一些沒有月亮的晚上,城市的燈光閃閃爍爍地照亮夜行的路,而我總是想像著,遠離城市的郊外小河裡,光唇魚的嘴巴在黑暗中發出一層乳白的光暈,螢火蟲似的閃閃爍爍,給周圍沉靜的環境染上一絲夢幻色彩。
我真正見過光唇魚,知道它的嘴不能發光後,就對它不再抱有奇怪的幻想,轉而更注重幼體光唇的觀賞性。它們在成體之前,保留著奇特的外觀,一條條橫帶連城黑色環狀,箍在淺色的身體上,顯得格外醒目。這樣的魚放在水族箱裡會有不錯的觀賞性。
幼年期的光唇魚只有幾釐米長,可以跟大部分魚類混養。而且只要燈光跟造景到位,它能讓魚缸的觀賞性提升一個檔次。我們可以把小光唇跟鰟鮍、小䰾、白雲金絲或者寬鰭鱲混養,缸越大,魚的狀態越好。
在成長過程中,光唇魚身上黑色的橫帶慢慢變短,不再連接成環,屬於鯉科的種種特質也慢慢凸顯。成體光唇魚長到十幾釐米會變得特別喜歡找事,不但吃水草,還喜歡咬魚,即使體型稍大的魚類也逃不過被它咬的噩運。
能打過它的中小型原生魚,大概只有月鱧、國鬥、馬口這類兇名在外的了。但考慮到養光唇魚不適合養水草,同時又跟某些魚不能和平相處,很多魚友因此止步。
由於野外環境遠沒有以前純淨,魚的生活空間遭到擠壓,光唇魚也慢慢成了少見的原生魚類。現在水產市場裡的光唇魚基本是養殖品種,觀賞魚市場也少有野生的。
有些魚友/釣友為了見到這些藏在山水深處的原生魚,不惜去原始環境更濃的地方尋找它們的蹤跡。雖然總能碰到城市中難見的品種,但原則不太建議野釣或捕撈。
看夠了裸缸的樣子,我去年冬天中了原生缸的毒,一直希望能有一口自己的原生缸。在怪石嶙峋,草木三兩成景的水裡,能有幾條跳脫靈動,精靈一樣詭譎俏皮的小魚也是蠻幸福的。
文章由意牌旗下【意寵】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