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耳機,如果你是一個發燒友,那麼音質應該是你最重視的;如果你單次使用耳機的時間較長,續航和佩戴舒適度就成了關鍵;如果出差較多,又不想被外部環境影響的話,耳機的降噪功能就是你要考慮的。不同的人,對於耳機必然會有需求的差異,今天就來聊一聊這款小米最近推出的小米降噪項圈藍牙耳機,他到底適合什麼人群呢?
說到降噪,這個功能被越來越多的用戶重視,就以目前體驗最好的AirPods為例,用過的人都知道,在地鐵上聽音樂,它的體驗確實有點感人,一點降噪都沒有。對於一些上班族而言,下班回家途中,享受一下純淨的音樂,消除一天的疲憊,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式,耳機的降噪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再來看看市場,目前具有降噪功能的藍牙耳機比較多,價格跨度也較大,對於很多人而言,基本都會有一個普遍的購買想法,便宜的怕效果不好,太貴的又不太願意承受,這款小米降噪項圈藍牙耳機定價不足500元,正好符合大多數人對一款降噪耳機的心理定價,那究竟體驗如何呢?
外觀上,這款耳機採用了掛頸設計,掛頸部分有一定的彎曲角度,符合人體的自然形態,材質選用了比較親膚的軟膠材質,像在夏天佩戴時,舒適度還是不錯的。掛頸部分尾端為控制單元,表面採用了金屬亮面工藝,左邊包含了開關/暫停、音量控制以及Type-c充電口;右邊為降噪控制按鍵。佩戴時,操作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按鍵的鍵程也比較適中。
這款耳機採用了斜入耳式設計,耳柄部分進行了磨砂處理,外殼採用了電鍍剛性處理,入手比較細膩。耳機提供了額外3對矽膠耳套,實際體驗中,佩戴的舒適度和穩定性都還不錯,我在跑步時,還沒有遇到掉落的情況。另外,兩隻耳機外側有磁吸附,取下耳機時,兩隻耳機能夠自動吸附,避免了亂晃的情況。
要說這款耳機最具實力的地方,那應該就是它的這個降噪功能了,官方名稱為Hybird混合數字主動降噪技術,能夠對周圍環境噪音實現有效的隔絕,通過按鍵控制,還可以實現降噪功能的開關/降噪強度的切換。它提供了兩個降噪模式,兩者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強降噪下,會明顯感覺耳內的壓力感增大了,弱降噪模式則要小很多,佩戴舒適度更好。另外,這款耳機的還有一個比較貼心的純降噪模式,即不用連接手機,就能夠開啟降噪功能,坐飛機的時候很適合。
實際體驗上來看,以我平常的比較頻繁使用的三個場景為例,首先是在辦公室,很多時間碼字,真的不太喜歡被打擾,辦公室裡面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像空調聲、腳步聲、打字的鍵盤聲,一般的話,我都會用這個純降噪模式,可以有效隔絕幹擾的噪聲,這個模式下,一般的環境噪音隔絕還是很不錯的,人聲的隔絕如果很近的話,還是會有一定的聲音,不過,這也比較符合我們的使用需求,完全隔離人聲的話,別人和你說話,你沒反應,還是有點尬尷的。另外需要說一點就是,純降噪模式下,會感覺到一絲底噪的聲音,就是類似於輕微沙沙的聲音,這個其實在很多降噪耳機上都有,如果是在播放音樂的情況下,就不會感覺到了。
另外一個使用場景就是在地鐵通勤,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地鐵的聲音實在是太吵了,真的需要降噪耳機,才能享受到聽歌的樂趣。地鐵上,我一般都選擇強降噪模式,效果上來看,像地鐵的聲音,風聲等,都能夠有效的隔絕,在人聲的隔絕上,還是不如對環境音的隔絕效果,像站點語音播報等,依然能夠聽到。
另外一個就是有時候在家加班的時候,相對而言噪音並不是那麼的大,不太需要很強的隔絕效果,周圍環境中只有像空調聲,窗外偶爾的汽車鳴笛聲等,開啟弱降噪模式,只有音樂聲,基本上就是一個獨立純淨的音樂空間。另外,這款耳機真的幾乎感覺不到聽診器效應,對於一款入耳式的耳機而言,確實很不錯。
音質方面,先來看看它的配置,小米降噪項圈藍牙耳機採用了13.6mm大動圈+動鐵聲學架構,支持Sony LDAC高清音質,藍牙採用了5.0技術。就體驗上來講,它沒有那種很震撼的音質效果,但這絕不等同於它的音質差,事實上,它做到了這個價位段該有的良好音質表現,對於不是發燒友的普通用戶而言,滿足日常的聽歌使用需求還是綽綽有餘的。
以最近抖音大火的《芒種》為例,這款耳機對於歌曲裡的傳統樂器的解析還是比較到位的,歌手聲音的演繹上,特別是各個轉音上的處理,平滑細膩,沒有生硬感,三頻的表現也比較均衡,比較適合聽流行類的曲目。
另外,在續航上,這款耳機官方給出的續航時間為20小時,實際體驗跟官方數據比較吻合,而且,其充電類型也採用了Type-c接口,這一點還是比較不錯的。
總體來看,小米降噪項圈藍牙耳機是一款定位很清晰的藍牙耳機,降噪是其主打的一個特色功能,在該價位段下,能夠做到如此好的降噪效果,確實讓其他的降噪耳機有點不好受,對於日常通勤使用特別適合。另外,加上同級別中不錯的音質表現、良好的佩戴舒適度和續航表現,是一款值得入手的降噪藍牙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