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現
題記:更多的人可以為歸屬感而撲湯蹈火。一一約瑟夫·利希滕貝格(Joseph Lichtenberg, 1925- )當代著名自體心理學家。
01
男孩被帶進諮詢室,戴著口罩,低著頭,盯著腳尖,聽任父母說自己種種不良行為,即不爭辯也不抗議。只是偶爾用眼睛的餘光,打探一下旁邊的心理諮詢師。
我說:讓你的父母迴避一下,我們單獨交流,可以嗎?
男孩點頭。
男孩很坦誠地承認自己抽菸,逃課,頂撞老師,上網,去酒吧,迪廳。
他喜歡跟朋友們一塊兒抽菸,喝酒,上網。通宵達旦地玩兒,上課當然提不起精神。
他抽菸是想提振精神。不抽菸他就會不停的打哈欠,感到睏乏,昏昏欲睡,無法專心聽課。
他也不想落下很多學習。所以總是匆匆忙忙寥寥草草的完成作業。然後擠出時間出去玩兒。
父母看到的是,他不遵守校紀,不安心學習。學校老師看到的是抽菸,逃課等不良行為。
在學校,老師批評他,回到家裡,家長生氣的時候就揍他。
直到有一次,男孩挨打時開始還手,他的父親才發現,棍棒教育不起作用了。於是帶他看心理諮詢師。
我知道,只是從行為的層面改變孩子,只能遭到他更大的抗拒。而心理諮詢,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02
男孩說,並不總是通宵達旦地玩遊戲喝酒。通常後半夜就從網吧或酒吧離開。有時去朋友家睡在沙發上。有時就幾個人在大街蹓躂。
我插話說:這情境讓我內心覺得好孤單好可憐。
男孩的目光凝望了我一陣,然後說:儘管這樣,我還是覺得比呆在家裡強。跟朋友一塊是自在的,自由的。在家裡只有各種不舒服。
為什麼在家裡會感覺不舒服呢?
男孩說,他從幼兒園就開始在寄宿學校生活,久之,家裡反而變成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他說抽菸也是在寄宿學校裡被迫學會的。因為沒有人玩兒,只有抽菸才會有幾個朋友。直到現在跟他一塊兒上網,喝酒的朋友,仍然是寄宿學校的那幾個人。
聽講述,我仿佛看到處於社會邊緣的幾個孩子。父母,很少管他們。於是他們就這樣聚到了一塊兒。
男孩說,只有跟幾個朋友在一塊打遊戲,喝酒,他才會感覺到快樂。每當他感到煩躁的時候,唯一能夠找到的安慰自己的方法,就是玩遊戲。
於是我理解:他有不舒服的感覺時,他就通過打遊戲來,讓自己感覺好些。而沉溺於遊戲,卻造成他學習精力不濟。
同樣跟朋友們一塊玩兒,喝酒,也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輕鬆自在一些。
也就是說,玩遊戲跟朋友一塊玩兒,是他處理情緒的方式,但卻由此造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03
諮詢反饋後,男孩父母很爽快地給孩子買了電腦。讓他在家裡打遊戲。父親甚至陪同男孩,請他的幾個朋友一塊吃飯。
父母願意為孩子做出一些改變,真是難能可貴。
這樣子,果然收到了一些效果。男孩更願意跟父母溝通了,也願意做一些家務活。如果外出,答應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家。
但是不久,男孩又開始去網吧,並徹夜不歸。
通過諮詢,才發現男孩沉溺網吧,有更深層的心理原因。
男孩說,做家務活只是想賺到零花錢。這樣就可以去買煙,可以親朋友吃飯。而不必一直讓朋友花錢。跟父母主動溝通,也是為了更好的要到零花錢。
去網吧玩兒,答應父母十二點之前回家。但是遊戲結束之後,A朋友要他再陪一會兒。他覺得不能得罪人家。因為A朋友給他錢買煙,請他吃飯。之後,B朋友也要他再陪一會兒。如果陪A了不賠B,那就會得罪B。而他們是男孩,一直以來的好朋友。
就這樣玩到了凌晨兩三點,錯過了回家的時間。跟著A去他家睡沙發,一覺醒來,就到了第二天中午。
為什麼不能拒絕呢?我問男孩。
男孩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沒想過拒絕。他們提出要求的時候,我覺得需要犧牲自己,成全他們。
男孩的話,讓我想到了友誼和歸屬感。友誼和歸屬感,就像巨大的黑洞,男孩總是不自覺地被吸引,被吞噬。
聯想到男孩從小被送到寄宿學校,跟父母並沒有產生情感連接。如今出現了一些不良行為,父母用棍棒加指責的方式,引起的是男孩厭惡與憤怒的體驗,更是在情感上把他推向千裡之外。
跟朋友在一塊,在某種程度上為男孩提供了情感的協調與舒適感。他不會被朋友所指責,更多的是被朋友所接納,一塊玩遊戲。而不是在父母面前感受到的厭惡,憤怒。
大部分人包括男孩,都是依靠自己的感受作出選擇的。所以歸屬感,會讓他感覺舒適,對他來講,重要性就不難理解了。相比之下,遵守校紀,好好學習,只給他帶來約束和厭惡感,對於他來講,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那麼,面對老師的批評,他不能接受到來自老師的好意,更多感受到的是老師對他的限制。他當然有本能的頂撞了。
04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不同的成長環境,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影響。
如果看不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教育批評,甚至棍棒,表面上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只能加劇孩子內心的對抗,厭惡,煩躁,讓孩子變得更加不舒服。
心理學上改變孩子的方法,是透過他的表面行為看到內在心理需求。然後找到恰當的滿足心理需求的方式,而矯正那些不良的行為。
看到男孩需要歸屬感和友誼。這就需要父母成為男孩依戀和歸屬的對象。跟孩子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在互動中跟孩子情感協調,建立舒適感。這樣孩子會更願意跟父母待在一塊兒,獲得安全。而不是總想要逃離家庭去跟朋友一塊玩。這需要耐心和時間。
因為,從心理學上講,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沒辦法開一定劑量的心理營養品,在短期內,使其得到補充和滿足。
但是,父母和社會眼光,若只緊緊盯著孩子的行為本身,認為讓孩子回到學校,遵守紀律,好好學習,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那麼,家長就會認為,心理諮詢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05
家長和心理諮詢師,必須合作,才能有效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家長是願意做出改變的。這是極其寶貴的資源。但,目前狀況看,孩子跟家長溝通十分困難,很容易產生對立,對抗,敵視的情緒,這是不利於問題解決的。
心理諮詢的作用,就是去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了解孩子跟父母互動當中呈現的問題。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期待。
心理諮詢師跟父母溝通,共同找到適合孩子接受的方式,讓孩子找到歸屬感。比如父母,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結。讓孩子從父母這裡體驗到更多的被接納,被呵護,被關愛的感覺,從而找到依戀和歸屬感。
作為家長必須要考量心理諮詢經濟上的成本。同時也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功夫才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