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繆子文化 荊博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7年08月0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距九寨溝縣39公裡、距松潘縣66公裡、距舟曲縣83公裡、距文縣85公裡、距若爾蓋縣90公裡,距隴南市105公裡,距成都市285公裡。
據網友稱,成都,西安,甘肅隴南、蘭州、天水、平涼多地有震感。截至8月9日8時10分,死亡人數增至12人(新增3人身份暫不明確),受傷175人(重傷28人)
下面是截至9日0點35分,九寨溝地震及餘震情況一覽表:
地震中心參考位置: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
先說震情,雖然就目前的速報數據來看,此次九寨溝地震震級達到7級,且震源非常淺,據最新測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9度左右。再看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今年6級以上的地震也就這麼多,還都發生在典型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地震帶上,唯獨九寨溝地震,在裡面顯得是有點不合群。後面又定位了一下震中,發現震中所在位置在群山峻岭之間,這樣大概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山體會受地震構造運動的影響,有比較嚴重地質災害;二是震中的位置應該人口稀少,對人民生活影響相對少些,造成實際破壞也會相對小一些。
筆者剛好有同學有地質勘查工作的工區剛好在震中附近,打電話不通,雖然後來手機可以上網了,但無法通話,人員目前安好。後來看到一個視頻,據說是九寨溝的一家酒店的照片:
(動圖)地震時,大廳裡的吊頂晃動
首先要說明的是,地震預報要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這就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記住是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預報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其次,地震預報按時間尺度可劃分為四種: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
長期預報: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對未來1~2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測做不到!
臨震預測做不到!
臨震預測做不到!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當然,在極其特殊條件下,比如大型火山噴發而引起的地震,是有一定機率預報成功的,但這是有一個你可以準確預報大型火山噴發的準確時間點,所以我們可以說臨震預測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完全做不到,未來大概也不會達到,畢竟影響地震發生的因素很多,發生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也非常巨大,對於臨震預報需要考慮因素更多,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考慮完全的。
當然,我們未來並不會只能面臨被動挨打的局面,當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達到一定條件後,我們可以採取震中預測(地震發生時),或者叫震中預警機制,畢竟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只有10公裡左右,相較於30萬公裡的通訊傳播速度,相差巨大,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距震中位置最近地區檢測到地震發生,還是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通知其他周邊震感強烈的地區,要知道震感到達的十幾秒到幾分鐘的時間足以挽救許多生命。
提到震中預報,地震大國日本的先進經驗可資借鑑。眾所周知,日本人多地狹地震多發,整個日本列島均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之上。日本各地每年的有感地震至少有三次,可以說與地震災害的共存以及戰鬥乃是島國人民的日常。
目前,日本以手機通訊與電視廣播網絡為基幹,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震中預警體系。某地發生地震後,該系統會立即向震中附近區縣的民眾推送緊急警報。該警報系統的默認設置是即便手機處於靜音模式也會發出悽厲的報警音,同時會有地震震中,以及當地預測地震烈度的信息推送。如果是當時正在收看電視節目,會立即有醒目的滾動字幕出現在屏幕正中,告知地震發生的位置,預測烈度,以及避難建議等等。因此,我們在觀看一些日本的動漫以及影視番組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地震情報。
日本地震震後現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筆者在日本大阪的朋友曾經經歷過一次這樣的警報。事發時,這位朋友正好在一個報告會的現場,突然間與會百餘人的手機同時響起警報,獲知了鳥取縣發生地震,震波即將抵達大阪的情報。於是大家靜靜的坐在座位上等待地震波的經過,大概十秒後,縱波橫波先後抵達,一陣搖晃後,地震停止。會議議程再次恢復正常。
這樣的震中警報,雖然無法挽留震中地區民眾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卻可以讓震中附近區域的民眾提前做好應急防範,特別是同時推送的海嘯預警更是可能挽救眾多的生命。
但是,在我國目前實施這樣的預警還不現實。畢竟我國地震發生頻率遠遠低於日本,大規模建設這樣的信息化預警網絡費效比太低。
目前看來這只是一個比較好的設想。一方面,就是研製該類設備雖然原理簡單,但涉及大量高尖端的製造技術和工業水準,通信工程等方面技術;另一方面,只有建造的設備能夠構成一定網度和密度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同時對系統的容錯率、工作人員以及普羅大眾的防災水平都需要長期和大量的投入,而我國目前的地震影響範圍和深度對其需求不急切,所以這依然是個美麗的設想。
當然,說了這些,不出意外的話,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會把鍋甩給地震局。。。但寶寶表示:
首先你要知道地震局究竟是做什麼的,它的主要工作是:
通俗的講,它的主要職能不是預報地震,而是防震和減災,即監測地震並把發生過的地震統計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三要素的規律,知識點,有木有)並提出預防和減少損失的對策。
與預測相比,它們更關注的是,你居住的建築是不是能扛住當地可能發生地震時產生的影響,更關注的是,一旦發生地震災害,有沒有一套完整的預案能夠使人民的損失降到最低。
既然談到地震局的工作,就不得不說一下,地震局工作的基礎理論之一就是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這個可能有點比較難以理解,那麼,地震分布圖可以說是它的簡化版本說法了。
和一些媒體上報導的和保險公司宣傳的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不同,我們更重視那條位於中部縱貫南北的地震帶,並以此為理論分析根基。
它北起賀蘭山與六盤山,向南橫穿秦嶺,經龍門山到川西及滇東。綿延2000餘公裡,這條地震帶集中了若干7級以上的大地震。此帶以東為東部地震區,以西為西部地震區。
那麼重點來了,你看到的地震分布圖,是先有地震後有圖,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圖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未來的某個時間段,該地區會不會發生地震,會發生幾級地震,對不起,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過去這裡情況,藉此我們得到的是該地區的危險程度,我們根據這個危險程度建立該地區對於防震水平的指導意見。這不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這張圖就是對過去規律的總結,對未來有借鑑性和指導性,而沒有決定性。
最後說一下本次地震的一些詳細情況,這裡提到的主要數據全部引用中國地震局成果,解釋給大家聽:
本次地震定義為斷層構造地震,而且震源較淺,應該不是板塊運動的直接結果,應該是長期的淺層巖層的應力積累,一次性釋放的結果,至於應力的來源還需要更多研究。
從區域構造圖來看,該地區斷裂發育(很多的意思),從衛圖可以知道,該區域的高差較大,並處於雨季,並發的地質災害會較多,是對災後搶救有很大困難。通過對餘震的精確定位,成線性分布,最後定義為走滑斷層(可以理解為地層發生了水平錯斷)造成的構造地震,爭議不大。
這裡感謝中國地震局爭分奪秒給出的相關資料,向奮鬥在一線的地質工作者致敬,向奮鬥在搶險救災第一線全體人員致敬。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