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切爾西的球迷們對歐冠的奇蹟還記憶猶新,亦或是對聯賽的加冕依然歷歷在目,但切爾西的往事似乎早已無人問津,而如今的清晰記憶,也終究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褪色。作為一名切爾西球迷,無疑斯坦福橋將是心中的朝聖之地,坐落於富勒姆大街的球場,百年之間,見證著這支球隊的風風雨雨。那些切爾西的歷史雖不及曼聯,利物浦那般壯闊輝煌,但藍軍球迷理應有著屬於自己的記憶,藍橋往事,不定期更新,回憶切爾西的點點滴滴。
藍橋,藍橋
那就先從斯坦福橋球場說起吧。
斯坦福橋球場早在1877年4月28日就正式向公眾開放了,不過那時候的倫敦人,去斯坦福橋球場是幾乎看不到足球比賽的,因為當時作為一座大型綜合體育場,斯坦福橋最初的用途是倫敦競技俱樂部(London Athletic Club)用來舉辦田徑比賽的。在初期的斯坦福橋,你可以看到賽跑,跨欄甚至撐杆跳高比賽,1989年還舉辦過當時的曲棍球世錦賽,直到後來1905年切爾西俱樂部成立,這裡才成為藍軍的主場。
為啥叫做斯坦福橋呢?當時球場坐落附近,一條小河從球場邊上流過一直匯入泰晤士河,小河經過富勒姆路和國王路時,分別有一座小橋。一座因為是用石頭造的,所以叫「斯坦橋」(Stanbridge),其實也就是「石橋」(Stone Bridge);而另一座則叫做「桑福德橋」(Sanford Bridge),意思就是「沙灘橋」。兩座橋的名字結合,便有了斯丹福橋(Stanford Bridge),到後來再逐漸演化為斯坦福橋(Stamford Bridge)。所以,切爾西球迷心中的朝聖之地,通俗來講,應該叫做石沙橋球場,有沒有覺得很接地氣?
19世紀90年代,作為富二代的米爾斯兄弟,拿著父親留下的巨額遺產,在英倫四處尋找好的投資項目。當他們在蘇格蘭看球時,發現足球這項運動已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覺得在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倫敦投資一座球場,一定是個回報率不錯的好項目。多番考察之後,米爾斯兄弟發現位於西倫敦的斯坦福橋球場地理位置好,地鐵也即將開通,於是決定買下斯坦福橋球場以及其周邊的土地,1904年,米爾斯兄弟正式成為了斯坦福橋的主人。
就如我們現在買房之後開始裝修一樣,米爾斯購入斯坦福橋球場後變開始了擴建改造工作,他們請來了大名鼎鼎的蘇格蘭建築師阿奇巴德·利奇(Archibald Leitch)設計建造,最終改建成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英倫第二大球場,當時的第一大球場為足總杯決賽的舉辦地水晶宮球場。而球場的設計者阿奇巴德·利奇,不僅設計了蘇超兩大豪門凱爾特人和格拉斯哥流浪的球場,同樣是英格蘭各大豪門曼聯,阿森納,利物浦,熱刺等球隊球場的設計者,所以聽明白了嗎?在切爾西俱樂部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豪門級別的斯坦福橋球場。
隨著切爾西的入駐,斯坦福橋的人氣也逐漸攀升,切爾西第一個賽季主場對陣曼聯的比賽,入場觀眾就高達67000人之多。隨後1920年到1922年的連續三屆足總杯決賽,均在斯坦福橋球場舉行。1930年,斯坦福橋的南看臺拔地而起,由於看臺上有一個奇特的頂棚,又被球迷們稱之為舒赫特看臺(the Shed End),大批藍軍死忠長期聚集在此。1935年,一場與阿森納的倫敦德比,創造了82905人的切爾西隊史最高上座紀錄。1939年,北看臺又隨之建成,球場容量大大提升。
二戰期間,斯坦福橋球場幸運地沒有遭到德軍炮火的襲擊,於是戰爭結束之後,一場備受矚目的友誼賽在斯坦福橋舉行,切爾西迎來了第一個外國對手,蘇聯的聯賽冠軍莫斯科迪納摩隊。為了目睹這場比賽,在宣布球場滿員關閉之後,切爾西球迷有的爬上頂棚,有的通過下水道鑽進球場,最終估計有超過10萬人觀看了這場比賽,也創下了斯坦福橋球場歷史上最高的上座紀錄。
到了1964年,球場的西看臺被改建成為坐席,切爾西的國王奧斯古德的雕塑就矗立在西看臺的入口。70年代,又開始了對東看臺進行了改建,分為上中下三層懸掛式結構,在工程學上無疑領先於那個時代。然而跟許多俱樂部一樣,球場的修建給俱樂部帶來了財政壓力,伴隨而來的則是球隊成績的下滑,斯坦福橋的危機來了。
到了80年代初期,商人肯·貝茨成為了切爾西俱樂部的新主人,他用1英鎊象徵性的價格買下了切爾西俱樂部,當然代價是承擔俱樂部60萬英鎊的債務。然而,斯坦福橋球場的所有權仍然掌握在米爾斯家族手中,為了使用斯坦福橋球場,切爾西不得不與米爾斯家族籤訂一份7年的使用斯坦福橋球場的租借合約。然而,到了1983年,為了解決自己的債務危機,大衛·米爾斯將斯坦福橋資產公司的70%股份賣給了一家叫做馬勒資產的房地產公司,這讓貝茨和切爾西俱樂部都無法接受。
成為斯坦福橋球場新主人的馬勒資產,自然希望切爾西儘快離開,以開發這塊寶地。切爾西只能憑藉那份為期7年的租借合約,像「釘子戶」一樣賴在斯坦福橋不走。於是,馬勒資產一紙訴訟將肯·貝茨告上了法庭,切爾西的斯坦福橋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因為從法律上講,肯·貝茨並不佔優勢。幸好靠著肯·貝茨的堅持,將這場官司耗了10年之久,一直打到馬勒資產因為80年代末的經濟危機破產,斯坦福橋土地的所有權幾經周折,被抵押給了蘇格蘭皇家銀行。憑藉多年在金融屆的人脈關係,肯·貝茨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籤下了一份20年的租借合約,並且附上了買斷條款,藍軍終於可以安心在斯坦福橋繼續徵戰了。
並且,為了讓切爾西世世代代永遠地留在斯坦福橋球場,肯·貝茨還組建了一個「切爾西場地所有者」(Chelsea Pitch Owners簡稱CPO)的組織, 這個組織以切爾西的球迷為主體,由肯·貝茨墊付1000萬英鎊從蘇格蘭皇家銀行那裡買斷了斯坦福橋的所有權,而為了籌集那1000萬英鎊隨後CPO以100英鎊每股的價格公開出售,為了守護斯坦福橋球場,切爾西的死忠們紛紛入股,斯坦福橋的所有權從此以後掌握在切爾西球迷手中。CPO則與切爾西俱樂部籤訂了一份長達199年租期的合同,僅僅象徵性的收取一小筆租金,這樣以來,切爾西便可以永遠地留在斯坦福橋了。
由於 「希爾斯堡慘案」發生,根據《泰勒報告》的建議,英足總要求各俱樂部將看臺改建為全座希看臺,斯坦福橋球場自然不能例外。90年代,斯坦福橋球場陸續開始了改建工作,先是北看臺被推倒重建,成為了如今的馬休·哈丁看臺。馬休·哈丁為了支持改建斯坦福橋球場,注資2650萬英鎊成為了切爾西俱樂部的最大股東。然而,1996年在一次觀看切爾西客場比賽後,乘坐直升飛機返回倫敦的馬休·哈丁,不幸遭遇事故,機上5人全部遇難,為了紀念他投資修建的新北看臺,因此被命名為「馬休·哈丁看臺」。與之同時,南邊的舒赫特看臺也推倒重建,1997年,擁有鋼鐵結構頂棚的新舒赫特看臺也建成完工。最後開始改建的是西看臺,由於當地政府不給於建築許可,一直拖到2002賽季開賽前才終於完工。
經過多年的改建,嶄新的斯坦福橋球場,終於和球迷們見面了。然而阿布的入主之後,隨著切爾西不斷斬獲各項賽事冠軍,斯坦福橋球場41631個座位顯然不能滿足人數越來越龐大的藍軍球迷。2015年,阿布計劃耗資5億英鎊用來擴建斯坦福橋球場,經過方方面面努力周旋,切爾西終於在2017年獲得斯坦福橋球場擴建的許可。但由於英國政府對阿布的限制入境,使得阿布對這筆投資十分謹慎,擴建計劃也暫時擱淺。就在2020年3月31日,斯坦福橋球場的擴建許可已正式到期,切爾西官方也表示等經濟條件改善後才會重新考慮擴建。這座小而精緻的斯坦福橋球場,將會繼續伴隨藍軍,開啟一個又一個新的徵程。
下期預告:倫敦FC,哦不對,切爾西FC的初期歲月,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本文首發個人知乎專欄,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