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
昨日出門的小夥伴們,有沒有一種快被「熱化了」的感覺!這兩天,不僅成都回暖的步子邁得大了點,全國大部地方的氣溫也在一路狂奔,讓人難免感慨:這是要步入夏天了啊!說好的春風和煦呢?
先別急,據氣象部門預計,4月2日至6日,將有兩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影響我國,全國大部氣溫將迎來一次大跳水!隨著冷空氣南下,4月4日午後開始到6日,四川將有一次明顯的降溫、降水、大風天氣過程,盆地日平均氣溫將累計下降6—9℃。
升溫
全國多地氣溫創今年來新高 未來兩天蓉最高氣溫直衝30℃
成都的4月,本應該是享受大好春光的時候,可昨日的天氣,熱得恍如夏季,氣溫加速上升得「忘乎所以」,帶給人足夠的熱感,成都的大小街頭已隨處可見穿短袖的市民了。
昨日成都日最高氣溫達到29℃左右,下午3點,簡陽以29.3℃的氣溫在成都全域內最為耀眼。從四川省氣象臺昨日下午發布的天氣預報來看,未來48小時,成都仍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同時最高氣溫也保持著強勁勢頭,直衝30℃!具體為:3日,晴,16—30℃;4日,多雲,18—29℃。另據中國天氣網發布的全國省會城市的氣象數據顯示,成都這兩日最高氣溫創下了今年以來新高!
3月下旬以來,全國大部分地方一致向暖,河北、陝西、江西等多地,最高溫飈至30℃上下,儼然是一番夏日景象。昨日溫暖繼續升級,多地創今年來氣溫新高。北方省會城市中,石家莊、西安、濟南、鄭州昨日最高氣溫飆至32℃左右。南方地區,江漢、江南及四川盆地、華南等最高氣溫將逼近甚至超過30℃。
降溫
兩股較強冷空氣陸續來襲 清明假期迎降溫降雨天氣
氣溫雖嘚瑟,但夏天遠沒有那麼早來,就連春天,也正處於「變變變」的不穩定狀態。正如氣象專家所說,春天裡每一次「不尋常」的升溫,都預示接下來天氣要發生劇烈變化了。
據氣象部門預計,4月2日至6日,將有兩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影響我國,全國大部氣溫將迎來一次大跳水!目前冷空氣趨於活躍階段,且勢力較強,未來幾天將橫掃我國大部地區,逐漸收復氣溫「失地」。4月1日,先頭部隊第一波冷空氣率先影響新疆北部,隨後將重點席捲北方,受其影響,新疆北部、西北地區、華北、東北、黃淮等地的大部地區先後降溫6—10℃,局地達12℃以上。之後,另一股冷空氣將接踵而至,預計4—6日受冷空氣影響,全國大部地區先後有6—8℃降溫,局地10℃以上。
昨日下午,四川省氣象臺發布的氣象信息快報說,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4月4日午後開始到6日,我省將有一次明顯的降溫、降水、大風天氣過程,盆地日平均氣溫將累計下降6—9℃,冷空氣影響時普遍有3—5級偏北風,山口河谷可達6級或以上。盆地各市陰天有雷雨或陣雨,雷雨時伴有短時陣性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其中盆地西南部、南部有中雨,局地大雨。
聽到降雨又降溫的消息,你是何種感想呢?畢竟快兩個月沒有放大假的我們,終於要迎來清明假期啦!4月5日至7日放假3天,其實心情早就按奈得住躁動起來了。
目前來看,四川地區迎降溫降雨的時間表與清明小長假十分吻合,還真應景了宋代詞人吳文英寫的「聽風聽雨過清明」的句子了,我們將在冷空氣帶來的「大風、降溫、降雨」中度過。對此,四川省氣象臺做出提醒:要防範雷電、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天氣對交通、旅遊出行的不利影響,前往高原或高海拔地區的遊客還需做好防寒防雨準備哦。
省內具體天氣預報
2日晚上:盆地各市多雲間晴;甘孜州南部和涼山州北部多雲間陰,有分散的陣雨(雪);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其餘地方多雲間晴。
3日白天:盆地各市多雲間陰,其中雅安南部、瀘州早晚多雲間陰有陣雨或零星小雨;涼山州北部多雲間陰,有分散的陣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其餘地方多雲間晴。
3日晚上到4日白天:盆地各市多雲轉陰,其中盆周山、樂山南部及雅安、巴中、達州、資陽、內江、自貢、瀘州7市陰天有小雨,瀘州東部局部地方有中到大雨;涼山州北部陰天有小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其餘地方多雲間晴。
4日晚上到5日白天:受高空槽和地面冷空氣影響,我省將有一次明顯的降溫、大風、降水天氣過程,盆地大部地方有雷雨或陣雨,雷雨時伴有短時陣性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其中巴中、資陽、內江、瀘州4市東部、達州、廣安2市南部、樂山北部有大雨,涼山州北部、甘孜州北部和南部陰天有小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其餘地方多雲間晴。
24小時內,盆地最低氣溫 14-18℃ ,最 高 氣 溫29-31℃。
提 醒
四川省氣象臺提醒:要防範雷電、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天氣對交通、旅遊出行的不利影響,前往高原或高海拔地區的遊客還需做好防寒防雨準備哦。
連結>>>
自古清明多變天 民謠諺語各有理
清明清明,古人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便意味著天氣是清新、明媚、和暖的。你可能會反駁:今年清明又有冷空氣、又要下雨,哪裡稱得上明媚和暖了?
其實,這裡的「清明時節」指的並不是4月5日當天,而是清明後到穀雨前這段時間。而且你知道嗎,清明是氣象諺語「產量」最豐富的時節,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清明節的天氣,從古至今都是風雲詭譎、千變萬化的。
比如我國北方一直以來就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說法。也的確,氣象預報也說了,這次的冷空氣可能會給黃河以北地區帶來最後一場雪;類似的形容清明遭遇冷空氣的諺語還有很多:「清明一場霜,麥子一包糠」,「清明怪風,伏裡怪雨」等。
再比如,關於清明到底是晴天好、還是雨天好,各地的諺語也是五花八門——有說「清明宜晴,穀雨宜雨」、「清明日雨百果損」,也有說「不怕清明雨,只怕穀雨風」、「清明無雨旱三月」、「清明前後一場雨,好似秀才中了舉」。很顯然,這些諺語應該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因為進入春季後,各地對於冷暖、晴雨都有不同「需求」,也難怪江浙地區自古就有民謠唱道:「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採桑娘子要畦幹。」至於我們呢,大概只希望天氣永遠跟上周末那樣,「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不過,清明一過,有許多美好的事情在等待大家。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桐」就是桐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風裡,清明時節對應的也是三種花的盛放——「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還有大家喜歡的彩虹,也會越來越常見。古人的氣象觀測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節氣物語中都有專門的描述——春分是「雷乃發聲」,秋分則「雷始收聲」;而彩虹出現的時間跨度比雷聲更大,從清明時節「虹始見」,到小雪「虹藏不見」,足足有大半年。
至於「田鼠化為鴽」,央視氣象主播宋英傑認為:這只是古人的一種「誤讀」,包括驚蟄的「鷹化為鳩」、大暑的「腐草為螢」、寒露的「雀如大水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為蜃」,今天看起來很怪異,天暖了鼠怎麼就變成鳥類了呢;天冷了,鳥怎麼就變成了貝類了呢,「這些,顯然有違科學識見,它所反映的是古人關於萬物運化的浪漫猜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