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看得我笑著笑著就哭了|百家故事

2021-01-08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既不俯視也不仰視,既不冷漠也不過分熱情。《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書寫者姿態更像是借住在某個大雜院裡的單身青年又或者是胡同口擺攤的大爺,默默觀察著蓑衣胡同13號裡發生的一切。他們的苦樂哀愁似乎和我們毫無關係,卻又真實地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文|李初晴

編輯|糖槭

「當時我就笑瘋了」

2000年,《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劇版(以下簡稱《張大民》)初登螢屏時,僅比影版《沒事偷著樂》晚上映一年,二者都改編自劉恆的原著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按現在的IP改編規律而言,兩部作品時間上連接太過緊密,珠玉在前,難免會讓人做比較,而後者總歸吃虧一些。

劇版開播不久,就有聲音認為,電視劇改成了「又臭又長的裹腳布」,「津味兒貧」變成了「京味兒貧」從而失了原著的精髓,甚至開始「就貧說貧」,將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位「城市流氓無產者」。

20年過去,這種說法已基本偃旗息鼓。作為新千年的開篇之作,其在北京電視臺的收視率一路攀升至70%,幾乎拿完了當年所有能拿的電視劇獎項,同名原著小說由於電視劇的熱播再次賣到脫銷。

當年有記者走訪花市、王府井、西四的幾家新華書店,卻僅在西單圖書大廈找到了幾本被緊急調運來售賣、身披「1999兔年賀歲」宣傳標誌的單行本。由於原著小說僅7萬字,出版商不得不放大字體和行距,才勉強符合發行售賣的需求。

導演沈好放同樣沉迷於原著筆鋒銳利而不失詼諧的對白。1998年,他收到老友的推薦,一口氣在招待所的廁所裡讀完了整篇小說,「當時我就笑瘋了。」更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天下午,北京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的主任再次向他推薦了同本書。一拍即合,沈爽利表示,「這戲我來拍吧。誰來改本?」得到答覆是劉恆親自操刀。只花了不到一天時間,這部戲就被快速敲定下來——這種情況放到今天來似乎不能想像。

儘管如此,在本劇的「靈魂人物」張大民的角色問題上,導演與資方仍產生過較大的分歧。1997年,沈好放與梁冠華剛合作完由老舍小說改編的家庭言情劇《二馬》,兩人對彼此印象都還不錯。開拍前,沈向資方力薦梁擔綱新劇主演,不料卻在半夜兩點,接到資方打來的電話 ——「沈導,換人吧,太胖了。」在導演的堅持下,「只適合演地主」的梁冠華一個月內成功減肥30斤——儘管依舊與馮鞏先行帶來的公眾形象相差甚遠,仍算是坎坷著爭取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熒幕主角。

後來的觀眾感嘆劇中的角色「無論主配演,都像沿著演員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嚴絲合縫」。一級表演藝術家徐秀林飾演操勞一生後患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後被稱作「娶妻當娶李雲芳」的老大媳婦由朱媛媛飾演;話劇經驗豐富的趙倩和鮑大志則分別扮演伶牙利嘴的「北京大妞」大雨和窩囊沒出息的三弟大軍的角色;1998年開拍當時,剛滿18歲「嫩得可以掐出水」的霍思燕則飾演命運悽慘的老四大雪;家中唯一的大學生大國的飾演者王同輝當年也在備考北電的表演系碩士。

回過頭來看,《張大民》的成功幾乎是註定的。劉恆精準老練的平民派語言功底,早年留學東京深受小津安二郎生活敘事影響的沈好放,以及大量採用「人藝班底」的演員陣容——劇中動輒十幾分鐘,大段的長鏡頭段落都對演員的臺詞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共同決定了最終呈現的品質。2020年,沒有人再質疑這部劇的表達水平及其本身的藝術價值,豆瓣討論區湧現出坐等該劇漲到9.0的聲音。

平民式的英雄就此勝利了?被公認的是,此後再難在螢屏上看到如此動人溫情的生活劇了。張大民一家像是剛迎著新千年的鐘聲走近我們,又立馬淹沒進時代的洪流裡日行漸遠了。或許誠如沈好放所言,「張大民是時代的產物,放在今天來個第二季也沒有辦法超越。」

既不俯視也不仰視,既不冷漠也不過分熱情。《張大民》的書寫者姿態更像是借住在某個大雜院裡的單身青年又或者是胡同口擺攤的大爺,默默觀察著蓑衣胡同13號裡發生的一切。他們的苦樂哀愁似乎和我們毫無關係,卻又真實地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回望它,仍能發現其中難能可貴的人性的、愛的光芒。那是關於「貧」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世俗的力量

張大民的「貧」得到過人民群眾的「蓋章」。在b站上重溫該劇,會發現凡是大民說話的片段上,總能飄過一片「他是真貧啊」的彈幕。

第一集結尾,一起長大的李雲芳被甩後鬧到都尋死覓活了,大民非扯到小時候看的《地道戰》,還要抓著人家一塊挖地雷。住房問題反映到廠裡無望,當面揭穿師傅私吞了一居室,豈料對方藉口「我是正科級呀」反駁,他氣急之下又開始「貧」,「唉呀師傅呀,瞧把您給逼的,這麼寒磣的話都說出來了!您再佔著茅坑不拉屎,我就直接把馬桶挪到您椅子下邊!」

張大民屬於典型的貧民加貧嘴,遇上誰都能逗上兩句。可另一方面,這種「貧」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調侃完師傅,他回到家裡蹲在屋簷下繼續惆悵。

大民被困在生活的高牆中無處翻身,只能用安貧樂道,小富即安的思想聊以自慰。這種人物形象在當時引發了文學界和劇作界的爭議。

2000年,文化批評家解璽璋抨擊《張大民》是「對現實的妥協和投機」。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在不幸中尋找幸福。忽略幸福的物質性而把精神絕對化。」對於觀眾津津樂道的「知足常樂」,他反問「正義和人的尊嚴是不是早就被我們拋到爪哇國去了?」

面對上世紀末社會急速世俗化的過程,解璽璋在其間看到的,是1990年代以來整個社會群體精神的「犬儒化」、「平庸化」,以及「市儈主義」和「阿Q主義」在民眾中的流行。但張大民是「阿Q」嗎?今天的觀眾又應該如何看待他?

2019年,劉恆接受採訪,並對此作出回應,「我覺得世俗的力量值得尊重」,「當普通人的能力天然地有限,自我拯救的方法也許就是自己的樂觀主義,它未必不是一種精神財富。」

於張大民而言,「沒事偷著樂」是面對巨大的生活漩渦時最有效的抵抗方式。比「貧」更值得深究的是無力擺脫的「貧困」。

張大民一家幾個都是工人階層出身。大民最開始是暖瓶廠工人,後轉去做噴漆工。妻子李雲芳是毛巾廠工人。二姐大雨是肉聯廠的豬大腸清洗工。平民出身,無所依靠,遇到問題怎麼辦?

張大民曾試圖向社會吶喊,質疑師傅私吞房屋;住的胡同要拆遷了,結果拿到合同才發現,原定補償的三間房變兩間了,大民氣急,一向好脾氣的他,拿著掃帚就要把拆遷公司往外趕。可是,這種掙扎終歸太微弱了。沒轍了,就只能發動他的民間智慧,精打細算著房屋的每方尺寸,恨不得把一套幾平方米的房間各個角落都佔上東西;砍不了樹就圈到房子裡面,一家人圍著棵大樹睡,還藉此靈感給兒子取名「張樹」。

《張大民》之後的十多年裡,愈多的研究者將目光聚焦到作品背後的社會轉型及其對人們精神生活的衝擊上。一個如此老實巴交、憨厚樂觀的好人怎麼淪落到掏光屁兜也不能滿足媳婦想吃一個炸雞腿的心願呢?

如今當我們回顧1990年代後期的中國社會,會發現其中「呈現出了非常複雜的局面」。「原有的經濟體制的價值觀念已經解體,人們普遍地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空前的活躍」、「空前的紊亂」讓整個中國社會「籠罩在一種困惑迷惘中」,「歷史的發展似乎越來越超出了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想像能力。」(張德祥,《90年代的社會轉型與現實主義衍變》,1997)

劇中,李雲芳和張大民接連下崗,拆遷公司修改合同,似乎種種都昭示著老百姓在已經到來的社會變革面前的手足無措。面對這些社會拋出的問題,編劇和導演沒有迴避,也沒有試圖激烈地拉扯,它被含蓄而揶揄地展示給觀眾。

一個矛盾的命題在於——張大民是個好人,丈母娘誇大民「除了胖和掙得少點,就沒別的挑的了」。可這麼一個樂觀向上積極生活的好人為什麼沒有得到他應有的待遇?分不到房子有他,下崗失業有他。送走兒子上學後,張大民百無聊賴地遊走在商場、街道中。想著做水泥搬運工卻因不合格被辭退,推銷暖壺卻到處碰壁。他迫切地想重新支撐起這個家庭,通過勞動獲得認可,卻一次次被社會放逐。

由此,張大民所有的「貧」都顯得真實而鮮活起來。他不再是「為貧而貧」。在痛苦與困頓重重交織的個人生活面前,小人物的求之不得、愛而不能都被這種「樂天知命」層層紓解。「貧嘴」成為了消解生活侷促與不安的手段。

「比如寫下崗工人,卻迴避他們在生活中的困苦和艱辛,只是寫他們如何銳意進取,找到了更好的出路云云,讓人感到似乎下崗對他們大有裨益。那不是現實主義,那是粉飾現實主義。」2000年,劇作家李躍森在《張大民》的讀片隨筆中如是評價。

不言而喻,《張大民》的現實性是通過喜劇的形式外化出來時,更接近大眾藝術,也更具打動人心的深刻力量。

李雲芳和張大民

真實生活運行的邏輯

如果按戲劇程度悉數,《張大民》大概湊足了現實題材劇的狗血戲碼。不孕不育、出軌、白血病、吸毒……單把這些關鍵詞拎出來或許就能把沒看過的觀眾嚇得退避三舍。

但看過的人卻不會說一句不真實。沈好放和劉恆曾公開表示,《張大民》是一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的作品。浪漫主義在於塑造的人物形象帶有誇張成分,尤其在於大民身上那種「不打折扣的樂觀主義」。而該劇的現實主義更為明顯,以老北京胡同生活為藍本書寫平民的生存處境。之所以讓人感到平實而不狗血,在於每一個戲劇性衝突被安放在針腳紮實的生活細節中,儘量讓人物的性格發展遵循真實生活的邏輯,不對每一個角色進行道德判斷。在拍戲過程中,即便是面對出軌的莎莎和古三兒,沈好放也不斷跟演員們強調,「你們演的不是一個壞人。要站在角色位置替他想想,他內心追求善良的願望未必比你們差。」

相比之下,如今的「現實題材劇不現實」卻已經成為反覆被詬病的說法。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當下都市劇中的角色們「窮不下來了」。說著草根奮鬥卻可能住在繁華的市中心,享受豪華的家裝待遇;從普通家庭進入社會打拼的女主角卻能做到每天更換大牌服裝。

近兩年,隨著經典情景劇再次翻紅,考古黨們熱衷在知乎上提問「《家有兒女》裡劉梅一家月收入到底有多少?」

而這一問題,放在《貧嘴張大民》裡似乎很好解答。

為了每個月38塊錢和4塊肥皂的補貼,張大民可以自願轉到汙染嚴重的噴漆車間;給媳婦下奶滋補買的魚被貓叼走了,他就跑到房頂上追著打。

「貧窮得紮實」的身後是深刻的社會現實。1998年,《張大民》開拍時,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25元,月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中國人口綜述數據)。可以想見,在雙雙下崗和養活一家子的現實壓力面前,張大民在金錢狀況上的困窘有多麼真實。

及至2005年(《家有兒女》播出前後),全年數據漲至10493元,基本翻了一翻。再到2019年,較14年前的數據又翻了4倍。但荒誕的是,影視角色裡的消費水平卻似乎早早領先於現實生活裡的普通人,以至於愈發令人難以產生共情。

不僅是製作方感受生活的能力變了,市場口味也在隨時發生調整。

人們更期待看到男女主角在性格和命運上的反轉,往往是將一個人逼到絕境時,幡然醒悟或調轉性情,響亮地扇回生活一個耳光,最後乘勝追擊勢如破竹,贏得愛情和事業的雙重眷顧。

可二十年過去,縱觀當下的劇集市場,我沒有看到一個「張大民」式的人物。他去哪了?我不知道。但很難有一個電視劇讓我看到笑著笑著就哭了。

相關焦點

  • 《我是餘歡水》餘歡水就是一個笑話,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戳心
    《我是餘歡水》餘歡水就是一個笑話,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戳心。在這部劇中餘歡水的遭遇太慘了,前兩集全方位的道出了他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他本人就是一個笑話,大家都嘲笑他、戲弄他、排擠他、看不起他,而他卻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去改變這一切,這樣的餘歡水很慘,也讓人很想笑,但是,餘歡水折射了現實生活中普通的我們,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也戳心了。
  • 小時候,我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卻在一味的沉寂,活在過去的回憶裡。小時候的我,哭著哭著就會笑了,可現在呢?嘗過了現實的變化,閱過了大半生的生活,只懂得了生活的那份艱辛,也總是笑著笑著就流淚了。我們總是渴望自己能夠多麼偉大,卻不知道成功路上的艱辛與荊棘。在這歲月裡,我想了很久很久。在這現實的生活中,我走了很長很長。我真的累了,我想休息了,我想從此就這樣坐著了。頹廢了自己,卻助長了生活,失意了生活,苦了自己。
  • 《喬喬的異想世界》:看這部奧斯卡獲獎片,笑著笑著就哭了
    本文作者:李嘯天能讓人笑著哭的影片,不多。在國內,是《大話西遊》。在各種穿越中,被各種梗撩的哈哈大笑,但隨著劇情的發展,至尊寶與紫霞之間愛而不得的痛憾,讓人慢慢將笑容僵住,再慢慢轉成淚痕,爬上臉頰。笑著,笑著,就哭了。在國外,是《美麗人生》。
  •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笑哭」成為全球最受歡迎表情
    小的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無論多大的我們,生活中總離不開笑與哭。高興的時候就笑,難過的時候就哭。生活大抵如此,沒有純粹的高興,也沒有純粹的難過。高興中難免帶著無奈,難過中總有幾分好笑。
  • 人一生的兩種心情,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小時候的我們總在不經意間哭著哭著就莫名的笑了,長大後的自己卻和童年有著不一樣的狀態,笑著笑著莫名的就哭了。我們都曾安慰過自己,安慰過那來不及的告別,安慰那散去的時光,其實我們都明白,不是你我不在相陪,而是彼此選擇了轉身。慢慢的我們明白了小時候為什麼會哭著哭著笑了起來,而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從陌生到熟悉,是快樂的相遇,相知,從熟悉到陌生,那是我們懂得了得到比失去更痛苦。
  • 真人版「尋夢環遊記」,笑著笑著就哭了
    而且是那種沒什麼笑點,但就是很好笑,還能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家庭喜劇。其故事聚焦在家庭關係,和青少年成長方面,又以音樂和亡靈復活的超現實元素貫穿其中……簡單點說,這是一部真人版的《尋夢環遊記》。在他「復活」之後,有趣的故事正式開始。更有趣的是,只有媽媽能看見Diego,其他人都看不見。這個設置很巧妙,利用錯位製造反差。同時,Diego的亡靈,也在用微妙的方式影響著一家人的生活。他像旁觀者一樣,看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家。姥姥和Pancho看不到他,但是吃晚飯的時候,姥姥發現了冰箱前的那雙鞋子,準備跑過去收起來。
  • 爺爺記不清孫女今天要結婚 兩人對話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爺爺記不清孫女今天要結婚 兩人對話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2020-09-28 09:20:24  來源:@湖北荊州交警
  • 笑著笑著就哭了!打拼5年湊齊首付,老公毛坯房裡演示洗澡逗哭妻子
    在瀋陽一毛坯房內,衛生間的一面間壁牆剛剛砸掉,丈夫付嘉星向妻子演示裝修入住後的安逸生活:坐在沙發上遙控調臺,進入衛生間後漱洗,打開花灑享受洗熱水澡的愜意,他始終面帶笑容,這笑容幸福極了  他們認為,租房住的日子總感覺沒有真正融入瀋陽人的生活當中,只有真正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才更有奔頭。
  • 給爸爸發微信「我懷孕了」,多數爸爸回復3個字,笑著笑著就哭了
    文/好奇的萌娃控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和媽媽的角色都非常重要,媽媽可能是關心孩子生活上分小事,關注孩子的心理等細枝末節的地方,而爸爸更多的是責任,承擔家庭經濟的重擔,作孩子最堅強的後盾。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在生活中相對兒子來說,爸爸更喜歡女兒,尤其是女兒長大後,爸爸每天都嚴防死守,就怕女兒被壞小子拐走,那如果還沒有結婚的女兒,跟爸爸發微信說:「我懷孕了」,爸爸是什麼反應呢?
  • 2017 萬聖節,那些笑著笑著就哭了的紐約客
    而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不止於此。但那些快樂有時並不取決於你過著怎樣的生活,而是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例如一位樂觀的爸爸為殘疾兒子打造了這樣一款Pokemon輪椅,讓他成為了學校裡最被羨慕的小孩子:在美國一家醫院的病房裡,一位病人穿著萬聖節裝扮接受化療。不過如果你看完這些已經有些淚目,那你可能應該關掉這則新聞。
  • 笑著開始,哭著看完的經典電影,你看過幾部?
    我知道有一天,他會在一個萬眾矚目的情況下出現,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色雲彩來娶我,這不是神經病,是理想!有一些電影總會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有一些臺詞總會讓人讀著讀著就扎心了有一些故事總會讓人看著看著就懂了有一段路總是走著走著就遠了
  • 《銀魂》一部能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動漫!
    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小北就很嚮往銀魂裡那種,在日常生活中慵懶隨意,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就會堅守自己的正義。小北沒看銀魂之前一直以為銀魂是一部搞笑番,但是看完才發現這是一部又熱血,又在其中能體會到人生意義的好番!其實小北在看第一集的時候差點被這種無節操的表現手法勸退,之後慢慢的不知道為什麼就喜歡上了這種感覺。
  • 母親節專用表情包來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母親節專用表情包來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人生啊 總有很多裡程碑式的節點 比如畢業之後 更直接融入社會
  • 劉德華58歲生日,萬人齊唱《生日快樂》歌,華仔笑著笑著就哭了
    今年58歲生日,對於劉天王來說是是非常幸福的,生日的前一天,9月26日晚上,正好是劉德華新加坡的演唱會的第一場,此次演唱會的場館是新加坡的室內體育場,是一個可以容納12000人的大型場館,首場演唱會全程座無虛席。
  • 看完《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改編自電影製作人川村元氣的原創小說,故事講述面臨死期的青年,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籤下了一份讓世界上某種事物消失的契約,並由此回顧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又不會顯得單調。影片一開始,主角被查出腦瘤,命不久矣。
  • 螢屏「黑馬」《幸福一家人》投射真實生活看哭觀眾
    代入感強:這是一部「家庭圖鑑」近日,都市情感大戲《幸福一家人》正在熱播。該劇由董潔、翟天臨、李立群、邱澤等出演,可以說它不是什麼大製作,也沒有什麼「流量演員」。但正是這樣一部家庭劇卻讓大批觀眾欲罷不能,「忍不住天天追看房家的故事」。《幸福一家人》的男主人名叫房永福,幾十年來獨自經營一家手工麵坊。
  • 笑著再見 經典電影《美麗人生》發布重映版預告
    它溫暖的片名和感人的故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影片曾榮獲包括坎城評審團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和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在內的70個國際獎項和51次提名。今日(12月30日),影片曝光了「笑著再見」重映版預告。
  • 這段《野狼disco》,我們看著看著笑了,笑著笑著哭了…… | 天使日記
    來源標題: 這段《野狼disco》,我們看著看著笑了,笑著笑著哭了…… | 天使日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有這樣一群和死神賽跑的人,他們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兒女……但在疫情面前,他們是身著白衣戰袍的「天使」。中國之聲《天使日記》第四十八篇,記錄「白衣天使」們的工作日常,捕捉「戰疫」最前線的點滴感動。
  • 有時候看動漫,笑著笑著就哭了
    對於熱門動漫作品的共情效果大家都有目共睹,但飯醬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則是一些比較小眾的作品,也許有一些連名字都不為人所知,在春天到來之際,無論笑或哭,都想給你們一些治癒的力量。故事講述的小女孩桃子在父親去世後,發現父親留下的只有開頭的信,感到孤獨的桃子卻展開了一場奇幻的旅程,進入了一個妖精的世界。走治癒向的故事,畫風很宮崎駿,故事也很宮崎駿,但卻是非常著名的現實題材《人狼》導演衝浦啟之的作品,「憤青」也可以很溫柔。《西葫蘆的生活》如何用歡樂的情緒去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
  • 《喬喬兔》:明明是喜劇,怎麼笑著笑著就哭了?
    一旦當你認真看完這部奇幻的諷刺喜劇,你會突然發現,怎麼笑著笑著就潸然淚下了?一部屬於孩子的戰爭史優秀的戰爭/歷史題材的作品很多,最近的《1917》是直擊戰爭一線從而感受戰爭殘酷;而不走尋常路的作品也很多。昆汀的《無恥混蛋》用大膽喜劇「改寫歷史」,羅伯特·貝尼尼用表面溫柔幽默的喜劇包裹催人淚下的殘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