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凱克:從動物的視角理解病毒與防疫

2021-01-07 澎湃新聞

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有關新冠病毒的知識也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科學界積極探索,陰謀論甚囂塵上,政客們引為口實。對於自然科學研究者們而言,儘管病毒的具體演化過程尚無定論,但是新冠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已成為基本共識,目前被認為可能是中間宿主的動物包括蝙蝠與穿山甲。人畜共患病這一概念因而被推到臺前,引發追問:動物是危險的病毒庫嗎?我們何以防範病毒難以預測的跨物種躍遷?我們應如何思考和調試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現有的結構和體制對人畜共患病大流行所做出的不同應對?面對這樣的全球危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競爭和團結?

法國哲學史學家、人類學家弗雷德裡克·凱克(Frédéric Keck)的新書《病毒博物館:中國觀鳥者和生命邊界上的健康哨兵》(Avian Reservoirs: Virus Hunters and Birdwatchers in Chinese Sentinel Posts)關注的正是相關問題。此書聚焦於SARS疫情之後,東亞地區針對跨物種傳染病所做的防範研究。Keck觀察並追訪了微生物學家、獸醫和鳥類學家們的工作,從中總結出不同的防疫策略。他尤其討論了專家們如何轉換視角,從鳥類甚至病毒的眼光來解讀世界、幫助防疫。

《病毒博物館:中國觀鳥者和生命邊界上的健康哨兵》的中文版即將由華東師大出版社薄荷叢書系列推出,書封由出版社提供

澎湃新聞近日專訪凱克,結合當下疫情及其新書內容進行對話。

凱克首先介紹了其新書中理解傳染病應對的核心概念。他將防疫策略區分為三類:遏制(prevention)、預防(precaution)、準備(preparedness)。他強調「準備」策略最為適合應對跨物種傳染病,而「哨崗」則是理解「準備」的一個切入點。其中,「哨崗」既可能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也可能是人畜關係實踐上的,亦可從生物化學過程理解。在回答不同國家在面對大流行病時的不同策略這個問題時,凱克提出可以從畜牧邏輯——犧牲部分、保存整體——這一源自歐洲傳統的概念來進行解讀。他進一步談到各地區不同的社會歷史如何影響人們想像災難和應對疫情,並呼籲應反思這些世界想像從而更好地「準備」。隨後,凱克強調人畜關係在近年的劇烈變化是導致新冠疫情發生的核心原因:野生動物減少及家畜增多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使得病毒跨物種傳播機會增多。我們應當調整我們與動物的關係——將其簡單視為工業商品已被證實造就災難——我們可以從動物的眼光學習理解病毒,我們也可以將動物視為防疫哨兵與人類共同「準備」。最後,凱克談及他關於模擬技術與疫情應對的看法,並分享了自己對疫情的個人感受及未來研究展望。

法國哲學史學家、人類學家弗雷德裡克·凱克弗雷德裡克·凱克(Frédéric Keck)

應對傳染病:從遏制、預防到準備

澎湃新聞:您的新書的法語版標題是《瘟疫的哨崗》,能否解釋一下什麼是「哨崗」?以及您怎麼看待在這次全球大流行病中亞洲那些「哨崗」的作用?

凱克:

「哨崗」這個概念,我是2003年非典之後在香港病毒學家的一篇文章裡首次讀到的。這篇文章把香港描述為防禦動物源性傳染病的「哨崗」,說香港得益於其醫學傳統,可以在華南地區出現動物傳給人類的病菌時拉響警報,尤其針對禽流感病毒,當然還有冠狀病毒。之後,我發現香港養雞場故意不給某些雞注射疫苗。一旦病毒侵入雞場,這些雞就會病死,這有助於拉響警報、禽場撲殺。這些雞中文裡被稱作「哨兵雞」。動物「應徵入伍」,參與到防疫戰中,這個做法讓我思考良多。哨崗還有第三層意思是指在生物體內部,讓免疫細胞捕捉到病毒的信息,以避免病毒引發免疫系統過激反應,而是在體內溫和複製。因此,哨崗的涵義有政治、實踐(ethnographique)、生物等不同層面。

很多醫學史學者指出,亞洲的哨崗是殖民醫療的歷史遺留。亞洲地區被武裝起來,目的是當亞洲爆發瘟疫時,歐洲可以有所準備。我感興趣的是這段殖民歷史如何在當代被亞洲社會,尤其是被中國所吸收利用,以至於如今全副武裝的中國大陸周邊地區可以被用來確保全球衛生的有效治理。

澎湃新聞:您所說的亞洲哨崗就是指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臺灣地區、武漢……

凱克:

還要加上韓國。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韓國成功地從無到有地發明了一套檢測技術,而這正是因為他們在上一次公共衛生危機(中東呼吸症),甚至是新冠疫情初期犯下了諸多錯誤。如今韓國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被認為是及時監測到疫情的範本。

澎湃新聞 : 您在此前的文章中說武漢是哨崗之一,但是在這次流行病之初,首先對新冠病毒基因成功測序的是北京和廣州的實驗室。這樣一來,您如何解釋武漢扮演的角色呢?因為即便沒有武漢,我們也能研究這個疾病。

凱克

:的確。但2018年的蝙蝠病毒是在武漢被分離出來的。事實上武漢承擔的是一個日常的、持續的監測工作。哨崗的作用並不僅僅是生產某一個信息,而是持之以恆地生產信息。

澎湃新聞:我們現在來談談您新書裡的一些概念。您提到「遏制」(prevention)和「準備」(preparedness),而在這兩者之間,是「預防」(precaution)。能否詳細談談這三個概念?

凱克:

「遏制」措施是根據社會受災風險的不同,對某個領土上流行病傳播風險作出估算。這是歐洲兩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做的,尤其面對霍亂、結核病、天花等傳染病時。這是福利政府的起源,政府根據統計數據,通過全民社會保障措施(la sécurité sociale)來分攤風險。「遏制」的有效性一直持續到天花被剷除。1972年天花疫苗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標誌著遏制措施的成功,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遏制」措施的終結,因為天花不具備動物傳人的特點,它是唯一一種我們可以連根拔除的人類疾病。

這之後,針對流行病的「準備」措施就成為了更加適合應對動物傳人的疾病的手段。「準備」要求及時監測可能在世界上任何角落出現的可能引發大流行病的潛在病毒,並控制其傳播。準備工作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所以不再是由國家來組織,而是通過世衛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

至於「預防」,它是一個介乎兩者之間的手段。70年代時,歐洲意識到「遏制」行不通了,但是「準備」還沒能全面鋪開,因此就構建出「預防」這一原則,即將風險預估調到最大,以正當化國家的全面介入,尤其是大規模撲殺疑似感染的動物,比如狂牛症中的牛群和禽流感中的雞群。

澎湃新聞:所以「預防」是「遏制」和「準備」之間的一個中間步驟,歷史上也是如此?

凱克:

是的。因為在歐洲,我們從19世紀中葉的「遏制」過渡到20世紀70年代的「預防」,「準備」這一手段直到2005年才進入歐洲視野,可是並沒真正被整合。我的假設是,由於中國從沒像歐洲這樣深入運用過「遏制」和「預防」,反而很快就適應了「準備」的工作。中國2003年非典危機之後就開始了「準備」。

澎湃新聞: 這是世衛組織的功勞嗎?您之前說「準備」工作是由世衛組織來操作的……

凱克:

我的美國同事指出,「準備」事實上源於美國50年代的反核武器襲擊的民防技術,然後在90年代通過美國國家疾控中心(CDC)運用到了公共衛生領域。「準備」正是非典爆發前通過疾控中心進入中國的。非典前中國已經有了疾控中心,非典後,中國意識到應該對世衛組織施加更大的影響,因此在2006年為陳馮富珍的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推波助瀾。「準備」就是這樣從美國傳入中國,跳過了「遏制」和「預防」這兩個與歐洲相關的歷史階段。

防疫:畜牧術與狩獵術

澎湃新聞:現在我們來談談疫情下的國際競爭和團結。您在AOC(譯註:法國思想類期刊)發表的文章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同時它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也是個熱點。讓我們先從下面這個問題談起:您書裡的概念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不同國家在面對大流行病時的不同策略?

凱克:

我提到的「武漢排名」,其實是模仿「上海排名」造的詞。您知道,在法國,我們依據上海交通大學發明的指標,根據論文數量給大學排名。如今,面對新冠病毒,我們以武漢模式為標杆,給不同國家的防疫表現排名。武漢模式就是大規模的禁足措施,看起來非常有效,起碼世衛組織就把此當作是世界典範。作為人類學家,我無意給國家排名,對哪些國家防疫出色,哪些國家做得不好指指點點。即便我的確認為在這場國際競爭中有贏家有輸家。贏家是中國內地和香港,更是臺灣地區、新加坡和韓國,也就是說亞洲老虎和中國獅子,輸家是在它們後面亦步亦趨的歐洲小綿羊。這是個形象的說法。

而如果要認真分析歐美國家的反應,可以說這些國家的流行病治理賭的是「畜牧」邏輯的有效與否。事實上這也是我為什麼要提到綿羊。「畜牧」是如假包換的歐洲傳統,指的是牧人帶領著羊群,並且在面對疾病時,決定哪一些羊可以被犧牲拋棄,以此來保全羊群整體上的健康。當年狂牛症和禽流感爆發時就採取了這種做法,犧牲百萬隻牛或雞都不成問題。現在面對新冠病毒,犧牲最沒有抵抗力的老年人來挽救經濟,也就是重點保護就業人口,這是英國、荷蘭、瑞典等歐洲北部國家認為合理的措施。但事實是這個邏輯很快就顯得站不住腳,原因是在今天的歐洲,人命是神聖的,「犧牲五十萬英國人」這種話實在不能說。

但是,畢竟還是有人曾經試圖將畜牧邏輯合理化。我的觀點是畜牧邏輯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一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它受到了歐洲自由主義的深刻衝擊。我們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與流動自由(liberté de circulation 譯註:這裡的流動自由包含了人身自由、行動自由、居住遷徙自由、商品流通自由等諸多層面)是息息相關的,而流動自由正是歐洲試圖通過兩個世紀的殖民行為強加給其他國家。英國正是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了戰爭:你不想買我們的鴉片,我們就強迫你承認吸食鴉片是一種自由。所以這裡有意思的,是看到美國、英國、荷蘭、瑞典以流動自由和經商自由的名義合理化犧牲民眾這件事。

澎湃新聞:您在另一篇訪談裡還提到通過福柯的生命政治來理解,能不能再詳述一下?

凱克:

生命政治是福柯用來描述19世紀初的畜牧權的一個概念。事實上福柯指出了畜牧權是基督教受到現代國家衝擊後的產物。現代國家攜醫學知識之力,在其領土上實現了對流動自由的控制,換句話說,國家把民眾作為羊群來進行管理。因此福柯精確地描述了畜牧權在言論自由導向流動自由的那個當下實現的轉型。但我比較感興趣的卻是所謂狩獵術,狩獵術就是所有指向動物,有助於及時監測源自野生世界的疾病的知識。福柯沒有研究這一塊,這就是為什麼福柯論者們沒辦法理解非典。非典政治並非生命政治:非典來得如此迅猛,把實施生命政治治理術的現代國家打了個措手不及,權力轉移到了病毒獵人手上。因此我說這裡起作用的是狩獵權,而非畜牧權。福柯的生命政治這個概念基於國家取代教堂時轉型的畜牧權,而狩獵權指的則是狩獵者搖身一變成為科學家,如病毒學家或鳥類學家。(參見訪談第三部分)

澎湃新聞:您在之前的訪談中提到各國對突發事件的想像不同,譬如在日本人那裡災難是跟地震聯繫在一起的,而法國人則會想到罷工。哪些歷史、政治、經濟原因造成了各國的抗疫措施如此不同?

凱克:

我跟美國同事的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針對大流行病的準備工作是美國50年代為了防備蘇聯的核襲擊發明的技術,冷戰結束之後,這套技術被應用到了所有風險領域,包括自然災害、流行病、恐怖襲擊。美國因為贏得了冷戰,得以將這套管控風險的技術推廣到世界各地。這種敘事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也體現了美國霸權。當然,這些美國同事(我這裡想到的是Steven Coller和Andrew Lakoff)並非美國霸權的鼓吹者,他們更多是被研究材料限制了視野。

我則試圖觀察亞洲和歐洲如何實施防控疫情的準備工作。在歐洲,對罷工的「準備」(而非「預防」)使人們得以理解有必要對可能使經濟停擺的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在法國,罷工在社會黨和社會運動的歷史上佔據核心位置。比如饒勒斯(譯註:Jean Jaurès,法國社會主義奠基人之一)就認為準備罷工是工人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此話題有諸多論述。在日本,可以說對地震加以準備是大眾生活的一部分。至於中國,我認為細菌戰是自毛澤東時代和韓戰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敘事邏輯,這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假設。這是答案的第一個層面,即可以根據各國發生過或想像過會發生的,會使整個國家停擺的災難來理解它們防疫準備工作的邏輯。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病毒怎麼讓全世界停擺,所以我們就回到本國歷史上尋找靈感。

澎湃新聞:面對疫情,您如何看待國家之間的競爭和團結? 有批評說歐洲和美國浪費了中國替全世界贏取的寶貴時間,不明白有中國前車之鑑的情況下,歐美反應為何如此遲緩。

凱克:

弔詭的是這場危機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加速而造成的。 因此繼續強調加速,說法國或美國的速度不夠快,這有點荒謬。因為我們從這次禁足中得到的其中一個教訓便是冠狀病毒教會我們如何減速緩行,起碼法國人現在開始這樣思考了。對於世界經濟而言這當然比較糟糕,因為疫情會導致破產和負債。但是從生存的角度來看,腳步放慢一點也許並非壞事。

這也是我為什麼提到武漢排名,因為經濟指標不應該成為「準備」的一部分。準備工作迫使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績效以外的思考。準備工作要求我們想像一個蝙蝠迫使人類活動減速的世界。 這個世界現在確確實實存在了,但是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經可以想像得到,是非典讓這個想像得以誕生。非典點到即止的災難性情景,由新冠病毒疫情進一步實現了。挽救生命當然很重要,但重點不是考核績效, 而是對這個我們賴以為生的世界的想像進行反思。

新病毒大流行:動物怎樣幫助人類

澎湃新聞:作為人類學家,您如何看待人畜關係和大流行病之間的關係?

凱克:

自1960年代以來,病毒學家一直在說,為了人類的肉類(禽肉、豬肉、牛肉)食用而增加動物養殖將帶來新的疾病。 原因很簡單,迄今為止只是小打小鬧的新病毒疫病隨著工業化養殖被放大了。作為人類學家,我做的不過是傳達這個世界觀。當然,冠狀病毒的情況還不太一樣,因為是通過蝙蝠傳播的,但是被傳統中藥視為保健品的穿山甲的食用量增加仍然是放大因素之一。 如果新冠病毒留在蝙蝠中沒有傳播給人類,也就不會有新冠疫情。

這意味著動物向人類發出了它們的生態系統受到了幹擾。動物不停地向我們發送信號,而這次疫情中信號變成了衝擊波。病原體越過物種的邊界是常有的事,但這是病原體首次傳播到整個地球並使世界經濟脫軌而出。從這個角度來看,動物通過病原體給我們發送的信號與地球給我們發送的其他信號(全球氣候變暖、物種滅絕)都異口同聲地表明,我們的發展方式正在耗盡地球的資源。

澎湃新聞:那是不是可以說,這次疫情是由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關係產生了變化而導致的?

凱克:

完全正確。這個變化包括野生動物(例如導致新冠病毒的蝙蝠或導致禽流感的候鳥),也包括家畜。要注意到中國有穿山甲養殖場,因此野生動物與家畜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當禽流感病毒於1997年在香港出現時,我們就意識到了這種風險的出現,因為禽流感是一種人一旦被感染,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二的病毒,即使它的感染率比想像的要低得多(感染了800人,其中約500人死亡)。在1968年的上一次大流感和1997年的禽流感之間,中國飼養的家禽數量從1300萬增至130億,即增長了1000倍。我們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的深刻變化體現在野生動物數量越來越少,而遺傳基因越來越一致的家畜數量越來越多,這就增加了大流行病病原體傳播的機會。

澎湃新聞:您說病毒學家可以採用非人類的視角,這是如何做到的?

凱克:

病毒學家的方法其實就是從動物身上取樣,也就是說收集鳥類或蝙蝠的糞便。然後在裡面提取病毒,繪製病毒的突變圖,並試圖找出可能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所有這些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這樣的話這些科學家就可以追蹤病毒從蝙蝠傳給穿山甲再傳給人類等等的路徑。

一般來說,流行病學家追蹤人體內的的病毒或微生物,而病毒學家可以回到動物庫中,為的就是預測會傳播至人類的瘟疫,他們可以想像蝙蝠如何將病毒傳播到武漢市場中的穿山甲,這就是為什麼說「準備」靠的是想像。我們沒有物證,也無法詢問每個武漢人是否購買了穿山甲(更何況販賣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所以我們讓基因序列現身說法,解釋動物如何把病毒帶到城裡這個問題。這是我在跟蹤研究病毒學家時司空見慣的東西:他們的報告通常是以展示遺傳數據、生物體對病毒的反應或流行病學數據開始,但經常會有那麼一兩張幻燈片上面畫著蝙蝠或鳥,並附帶解釋:「如果我是一隻鳥,我會如此這般地將病毒傳給人類」。

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可以讀取基因序列,可以創建模型,但是他們也必須能夠讀懂其含義。想像力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這不僅僅是一個計算能力的問題。同時,由於科學家也會與保護動物或蝙蝠的協會合作,因此也可以重構動物的生存環境。

澎湃新聞:我們如何從這種視角轉變中受益?

凱克:

這些病毒疫情帶給我們的教訓是,針對它們的最佳防禦機制便是生物多樣性。動物物種越多,病毒傳播力就越弱,而削弱(attenuéation)是巴斯德病毒醫學的中心概念。就是說,病毒其實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自我複製,它們會通過不斷變異來達到這個目標。生物多樣性一旦變弱,會增加病毒從一種動物身上直接轉移到另一種非常不同的動物身上的機會,後者無法識別出病毒,而崗哨也無法起到預警的作用,這樣病毒就會觸發有機體過激的免疫反應,有機體接納不了病毒,而是與它同歸於盡。禽流感或新冠病毒就是這麼來的。如果病毒通過相似且接近的物種(例如在蝙蝠和許多物種在一起生活的洞穴中)傳播,那麼病毒的傳播力就會被削弱。因此,針對病毒疫情的最佳保護措施並不是每次一出現新病毒就製作疫苗,因為這樣成本太高了;如果每次有新病毒我們都要被禁閉六個月,然後又讓製藥業趕工六個月製造疫苗,我們將會被搞得精疲力盡。所以最好的保護是增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一點,另一個重要層面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就是我們將動物當成了商品,而關於商品人們看重的是其相似性,即所謂的標準化。為了確保肉類的的安全性,豬肉質量必須始終保持一致,禽肉也一樣。 如果出了問題,我們就將動物屠宰,就好像汽車被送到廢品回收場一樣。

我有一位人類學家同事曾在鄱陽湖附近做了很長時間的調研,與那裡的野鴨飼養者相當熟悉。中國的野鴨養殖者都知道生物多樣性是抵禦病毒疫情的最佳屏障。養鴨人必須採取野鴨的視角,才能讓鴨群聽話。而家畜則由於被完全宰制,以至幾乎與商品無異。

澎湃新聞:您在書中還提到應對大流行病的措施也會影響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能否具體談談這一點?

凱克:

應對大流行的措施可以是大規模屠宰家禽,屠宰家禽是因為我們將它們被視為商品。另一個更有意思的措施是疫苗接種(這是新書第一章的內容)。給動物接種疫苗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像我們一樣遭受疾病的侵擾,相對而言這個措施已經更尊重動物了。給動物接種疫苗的問題在於,打過疫苗的動物無法再被出口。還有我認為更尊重動物的第三種措施,那就是將它們視為哨兵。這是我在列維-史特勞斯(Lévi-Strauss)身上學到的:如果我們將動物視為哨兵,那麼它就不再是商品,而成為了幫助我們監控工業化飼養業的士兵。如果我們將動物視為跟我們一起抗疫的士兵,我們採取的視角就更接近那些會對動物產生感激之情並將動物視為與人類平起平坐的生物的獵人。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哨崗所對應的是狩獵術。因此,有點詭異的是,抗疫措施可能導致畜牧術升級(譬如大規模屠殺牲畜),也有可能導致狩獵術升級(譬如布置崗哨)。

模擬與未來

澎湃新聞:您的新書也專門談到了「模擬」,如今我們看到,計算機模擬技術正在引領世界對疫情作出反應。當談論可能的死亡率、病床使用率、病毒來源等等重要問題時,我們都在藉助計算機模擬研究的預測和分析結果。您能否談談,我們可以怎樣理解政府決策中這種模擬和預測的作用?

凱克:

我的書裡區分了兩種模擬:桌面的以及實地的。桌面模擬指的是在電腦上通過模型去描述疫情,並由此引導決策者行動。實地模擬指的是醫院員工通過演習特定情境,從而學習怎樣應對潛在疫情。兩種模擬的目標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去練習管理緊急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將它們與「儀式」進行比較。但是桌面模擬更適用於模擬病毒的動物起源,而實地模擬更適用於模擬人類對於病毒的反應。

澎湃新聞:如今普通人也習慣於在日常生活中去討論「拐點」或者「拉平疫情曲線」了。我們可以怎樣理解這種科學想像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呢?

凱克:

這些關於「曲線」的討論展示出了數學模型和模擬已經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而這正恰恰體現了「生命政治」。我們幾個月前還並不知道這個病毒,但是如今全世界的政府和公共意見發表者們都在盯著這些流行病學模型,仿佛它們是可以預測未來的新聖經。數學模型們可能有一定的預測能力,但它們更經常遭遇失敗。然而,「預防」政治解釋了為什麼流行病學模型的成功恰恰建立在其失敗之上:死亡數字沒有如模型預測的那樣高,而這被歸因於政府行動得到、防疫成功。

澎湃新聞:這次全球疫情讓您感到意外嗎?

凱克:

我和大家一樣,對這次疫情的嚴重程度感到非常意外。 它剛爆發時致死率很低,感染的也主要是老年人。1%的致死率跟同類病毒相比是很低的,伊波拉病毒是90%,禽流感病毒是70%,非典是10%。 所以一開始我們認為不算嚴重。然後我們看到中國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措施並成功遏制了這一流行病,就認為在歐洲也不會有事。之後輪到我們這裡了,然後是美國。這場危機的規模完全無法預測,令人十分震驚。

話說回來,只要看一下我研究過的40年以來關於流行病的假想,就會發現現狀實際上就是假想成真,完全證明了病毒學家並非杞人憂天。我作為人類學家一直在研究病毒學家,但就像人類學家研究薩滿一樣,實際上並不相信他們。沒想到病毒學家是正確的,也預料到了這一切。這不是給陰謀論提供證據,預言正確並不意味著有人可以故意放出導致了這一切的病毒。導致現在這種情況發生的因果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是這個因果鏈在他們的預料之中。這個從想像到現實的過渡非常令人驚訝。

澎湃新聞:經歷過這次疫情後,您是否有想過要為您的新著作添加、補充什麼內容?

凱克:

這次疫情不斷給我的分析添磚加瓦。新書的英文版已於一月份出版,法文版也已於二月底完稿,可惜的是禁足結束前無法出版。所以,我補充了一篇關於哨崗和吹哨人之區別的後記。

但確實,如今對國家之間的團結還有物種之間的團結這個問題必須進行新的分析。

我也啟動了一個關於動物販賣市場的研究項目,目的是了解穿山甲以及各種野生物種是如何來到華中地區的市場上的。 這是一個研究的新篇章,還有很多東西有待發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凱克鸚鵡】一個繁殖了40年凱克的美國人的心得
    任何提到凱克的字眼同時指黑凱和金凱,因為他們的實際行為是一樣的。 介紹寫這篇文章時因為近年來有很多人餵關於凱克照顧和繁殖的問題。希望這些信息能回答大多數的問題並讓不熟悉凱克的人了解他們。手養的凱克能立刻變成家庭的一員並且時常變成家庭生活的中心。手養的凱克有親人友好的特點,當人們選擇寵物時這非常關鍵。
  • 黑頭凱克鸚鵡和金頭凱克鸚鵡一字之差,為何價格相差懸殊?
    白腹凱克(金凱):黃腿凱克鸚鵡、綠腿凱克鸚鵡、黃尾凱克鸚鵡金頭凱克分鸚鵡:綠腿和黃腿它們只有腿羽顏色的差異,(黑凱都是金腿)黃腿凱克鸚鵡是我們最常見的金凱,黃尾凱克鸚鵡我們國家沒有,在歐洲有人培育(特別稀有)。
  • 黑頭凱克鸚鵡和金頭凱克鸚鵡一字之差,為何價格相差懸殊?原來是
    凱克鸚鵡的品種黑頭凱克(黑凱):黑冠凱克鸚鵡、菊凱克鸚鵡白腹凱克(金凱):黃腿凱克鸚鵡、綠腿凱克鸚鵡、黃尾凱克鸚鵡金頭凱克分鸚鵡:綠腿和黃腿它們只有腿羽顏色的差異,(黑凱都是金腿)黃腿凱克鸚鵡是我們最常見的金凱,黃尾凱克鸚鵡我們國家沒有,在歐洲有人培育(特別稀有)。
  • 凱克鸚鵡評測——凱克大神數年的經驗告訴你
    凱克這種鸚鵡,對於沒養過但又喜歡的人來說是比較吸引的,因為從鸚鵡學上來說凱克這種鸚鵡是沒有近親的,所以它們是獨特的,不像金剛吸蜜錐尾系這些你大概都知道它們的特點了,20幾天內的幼鳥的叫聲像嬰兒會有些吵雜,到出毛就開始改善,俱某些飼養者說凱幼鳥對溫度比較敏感腸道不太好伺候幼鳥期相對脆弱,我不這麼認為,因為你的溫度控制只要不太差,該餵就喂。少點拿出來吹到風,自自然然就會健康成長。
  • 洪峰過境後如何防疫?專訪武漢同濟醫院感染專家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當天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表示,「洪水過後的疫情防控,大家還是特別重視。」 2020年,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高峰之後,武漢再迎洪水考驗——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水情監測數據顯示,長江漢口站(武漢關)洪峰水位28.77米,峰現時間為7月12日23時。
  • [鸚鵡帝國]黑頭凱克鸚鵡和金頭凱克鸚鵡一字之差,為何價格相差懸殊?原來是
    凱克鸚鵡的品種黑頭凱克(黑凱):黑冠凱克鸚鵡、菊凱克鸚鵡白腹凱克(金凱):黃腿凱克鸚鵡、綠腿凱克鸚鵡、黃尾凱克鸚鵡凱克鸚鵡外表區別黑凱金凱,顧名思義它們的主要區別在頭部的顏色,兩種凱克背部都是綠色、胸部、腹部為白色或乳白色,顏色界限分明,有些金凱幼鳥頭部有黑羽,但換毛以後會變成橘黃色。凱克外表差異不大,體型個體差異,通常黑凱會比金凱大一些。
  • 每經記者專訪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弄清到底是什麼動物發揮...
    在此之前,因為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已於13日3時起暫時休市。三文魚近期還能吃嗎,是否應該提升標準?對此,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近期對三文魚不要採取生吃的方式,熟吃前處理三文魚也需格外注意。他認為三文魚自身攜帶新冠病毒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查清病毒的來源。
  • 社交網絡視角下,怎樣平衡防疫與經濟? | PNAS速遞
    導語新冠背景下,政策的制定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我們無法「原地暫停」等待病毒從世界上徹底消失;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放任局勢發展到疫情爆發直至醫療資源擠兌。但是對於流行病病毒而言,不同強連接出現的場所是不同的。也許所謂「叛逆期的少年」會整天捧個手機戳來戳去,社交網絡中聊得不亦樂乎,卻和和家人說不上一句話。但對於病毒而言,生活中共處一室的影響要用遠遠大於社交網絡中的千萬條信息。因此,位於同個社交關係但不同社交場所的區分對疫情防控效果的影響尤為重要。
  • 《動物精神》不同視角去解讀經濟學上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動物精神》不同視角去解讀經濟學上所不能理解的事情!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動物精神》一書, 希勒教授和同為諾獎得主的喬治 ·阿克洛夫教授合作, 以凱恩斯名言「動物精神」為出發點, 探討了全身會「信心乘數」在歷史上的變化。 通過全社會投資者情緒和信心水平的波動, 討論經濟擴張和收縮, 資產價格泡沫與崩盤之間的更迭周期, 對於全球宏觀經濟、金融穩定、 企業投資周期都進行了深入剖析。
  • 黑頭凱克鸚鵡
    整體概述:黑頭凱克鸚鵡是十分好奇與愛玩的鸚鵡,適中的體型是理想的選擇之一,臺灣近年來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繁殖鳥的數目不多,公鳥與母鳥在外觀及行為上幾乎一模一樣,若要精準地確認性別,經DNA測試是較有保障的方法;人工飼養的黑頭凱克幼鳥相當親人與愛人,這種來自南美洲的可愛鸚鵡約有2種亞種。
  • 黑頭凱克鸚鵡該怎麼養?
    黑頭凱克鸚鵡是一種原產自南美洲的鸚鵡,造型和分明,顧名思義,黑頭凱克鸚鵡,就是有一個黑色的腦袋。購買黑頭凱克鸚鵡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下,就是人工和野生的黑頭凱克鸚鵡,一般來說其實不好區分,不過仔細一點的話,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比如人工飼養的黑頭凱克鸚鵡羽毛要比野生黑頭凱克鸚鵡的羽毛,形狀和色澤上更好,不會出現混色的情況。
  • 法國首次發現養殖水貂感染新冠病毒
    法國政府22日發表新聞公報表示,該國西北部厄爾-羅亞爾省一個養殖場發現水貂感染新冠病毒,這是法國首次發現此類情況。 法國農食部、衛生部和生態轉型部共同發布的這份新聞公報表示,法國自今年5月加強了對境內水貂養殖場的監控措施。
  • 法國首次報告寵物貓攜帶新冠病毒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巴黎5月3日電(記者陳晨)法國巴斯德研究所2日發布新聞公報稱,法國多家研究機構參與的調查發現了該國第一隻攜帶新冠病毒的寵物貓。與世界上此前發現的案例一樣,這隻貓和一名新冠患者曾生活在一起。法國阿爾福獸醫學院、國家衛生安全署和國家農學研究院與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10餘只新冠患者家中的貓開展了病毒檢測。
  • 臺灣疑似再現狂犬病毒 防疫部門籲為犬貓施打疫苗
    臺灣疑似再現狂犬病毒 防疫部門籲為犬貓施打疫苗 2013年07月11日 08:3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看了這個才知道,凱克才是大神級的鸚鵡!
    凱克這種鸚鵡,對於沒養過但又喜歡的人來說是比較吸引的,因為從鸚鵡學上來說凱克這種鸚鵡是沒有近親的,所以它們是獨特的,不像金剛吸蜜錐尾系這些你大概都知道它們的特點了,20幾天內的幼鳥的叫聲像嬰兒會有些吵雜,到出毛就開始改善,據某些飼養者說凱幼鳥對溫度比較敏感腸道不太好伺候幼鳥期相對脆弱,我不這麼認為,因為你的溫度控制只要不太差,該餵就喂。
  • 變異病毒對新冠疫苗效力影響不大,希望不在動物身上「紮根」—專訪...
    李文輝就這些問題接受了《財經》記者專訪。《財經》:新冠疫情剛發生時,你當時對於新冠病毒,對於疫情有什麼判斷?李文輝:我是在1月12日看到病毒序列的,那時候,還沒有病毒是否可以人傳人的官方消息。從基因序列看,它就是一個SARS樣的病毒。實事求是地說,當時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 給我一隻凱克,我能一年不出門!
    封面圖片來源:murraylayout如果給我一隻凱克那是因為你根本就不了解凱克!!!看著這團毛茸茸的小賤鳥在你面前各種耍寶你會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捧給它!#沉迷吸凱無法自拔#我的世界有凱克就夠了史上最煩人金頭凱克當金凱練成了蛤蟆功……金凱:人家還不想睡覺覺嘛救命!這隻凱克有毒!有劇毒!本寶寶今天腿長兩米八,小正步帥得炸裂天際!
  • 這隻凱克有毒!有劇毒!
    這隻肥肥的金頭凱克簡直是身帶劇毒!!!觀看更多萌萌噠凱克請點這裡史上最煩人金頭凱克NBA第一場!金凱VS黑凱!
  • 基層防疫力量弱化需重視,江蘇省動物防疫條例擬再修訂
    中國江蘇網訊 7月24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江蘇省動物防疫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認為,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全省各級政府、各有關方面依法提升動物疫病防控水平、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應對了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儘管如此,當前動物防疫形勢依然嚴峻,基層防疫薄弱環節不容忽視,亟需通過法治手段補強薄弱環節。
  • 專訪丨克萊爾·西蒙:不帶預設視角,拍紀錄片才更無拘無束
    《入學考試》呈現了有「法國最難考的電影學校」之稱的La Fémis的一次招生考生。從「二戰」之前直到今天,La Fémis都是法國乃至全歐洲有志從事電影創作,尤其是想當導演的年輕學子憧憬的聖地。包括讓·雷諾瓦、路易·馬勒、弗朗索瓦·歐容、阿諾·戴普勒尚等一代又一代法國導演都畢業於該校,而無緣該校的應試者中也有像維姆·文德斯、馬修·卡索維茨、塞德裡克·克拉皮斯這樣的知名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