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潛伏期增大超級傳播風險 我國正研究提高檢出率措施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超長潛伏期增大超級傳播風險,我國正研究提高檢出率措施

新冠病毒無症狀時間拉長,會放大超級傳播和病毒變異的風險。

大連出現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的病例,北京也出現個別病例檢出陽性時間超過14天......個別出現的超長潛伏期病例,會給無症狀感染者帶來更多傳播機會,增加疫情防控的難度。

1月5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表示,最近,確實有幾例入境人員在經過14天隔離,解除隔離之後又檢測出陽性,並且導致了進一步傳播的少數個案。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樣的,目前還在做進一步分析。有可能是超長潛伏期,超過14天;也有可能是所採用的檢測方法、檢測試劑敏感性不夠;也可能是在隔離期間,在隔離環境裡受到感染,這樣他解除隔離之後才檢出陽性,並造成了進一步傳播。

「我們現在也就每一個環節每一種原因做進一步分析和評估,為此下一步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提高發現率、檢出率,防止經過隔離之後的人員把病毒進一步傳播,這些措施都正在研究。」馮子健說。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的潛伏期為1~14天,平均潛伏期為5天左右,97.5%的感染者會在11.5天內出現臨床症狀。

1月4日下午,大連舉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大連市民政局就「14+7」居家隔離管控起算標準和截止時間進行通報。大連市民政局局長湯易表示,由於本次疫情具有潛伏期長、傳播速度快、情況複雜等特點,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有的地區檢測6輪還有陽性病例出現。

一位臨床醫生告知第一財經,「部分輕症患者核酸陽性的時間會很長,在臨床上遇到最長的是180天。」

對於無症狀期的傳染性,各種研究都已經證實它的存在。德國研究者對傳播鏈不明確的聚集性疫情病例標本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潛伏期具有傳染性。而病原學研究結果也顯示,感染者在潛伏期末具有傳染能力。

2020年3月份的《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刊發的《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感染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的論文,給出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能力的研究數據,研究者認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研究者認為: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超長潛伏期會帶來什麼?超級傳播和變異。

在傳染病領域,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超級傳播者是「傷寒瑪麗」,她至少將傷寒傳染給53個人,其中3人因此死亡。

新冠病毒此時所展現的特點,給超級傳播創造了機會。

馮子健在上述節目中表示,這個疾病特別容易形成超級傳播現象。感染者裡有相當高比例的人並不傳播,不會造成二代病例,有小部分人會出現小於R0數值(基本傳染數,即疫情中每個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的二代病例,還有10%左右的感染者或病人,會傳播超過基本傳播數,即二代病例會超過3個,這樣就構成了超級傳播現象,這是新冠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徵。

同時,馮子健認為,超級傳播者的發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特徵,往往跟這個病人的身體和疾病狀態有關係。

新冠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體內長期攜帶,不僅可以製造超級傳播機會,也會給新冠病毒變異創造條件。

這個科學證據來自2020年12月3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一篇論文,該論文跟蹤研究了波士頓一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101天之內對23個連續呼吸樣本進行病毒基因組比較分析,最後發現,對比感染早期,病毒群體結構在第66天~82天發生了巨大變化。第93天~95天收集的樣品,與早期感染的新冠病毒種群有顯著差異,且排除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在第154天,研究者再次發現幾個突變,其中包括新冠變異毒株B.1.1.7突變株中的一個位點(N501Y)。

有病毒學專家認為,如果在正常的進化環境下,病毒在宿主內部進化的時間延長了,會累積更多的突變,加速出現新冠病毒的變種。根據現有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潛伏期末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所以對於潛在長期攜帶病毒的特殊人群仍需關注。

相關焦點

  • 又現入境人員隔離期滿後確診新冠肺炎 超長潛伏期感染怎麼防
    1月4日,大連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湯易在當地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本次疫情具有潛伏期長、傳播速度快、情況複雜等特點。為何會出現超長潛伏期感染者?會給疫情防控帶來哪些風險?有哪些有效措施可以防範和管理?
  • 新聞1+1丨病毒潛伏期是否更長?如何看待超級傳播者?專家詳解→
    有可能是超長潛伏期,超過14天;也有可能是所採用的檢測方法、檢測試劑敏感性不夠;也可能是他在隔離期間,在隔離環境裡受到感染,這樣他解除隔離之後才檢出陽性,並造成了進一步傳播。我們現在也就每一個環節每一種原因做進一步分析和評估,為此下一步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提高發現率、檢出率,防止經過隔離之後的人員把病毒進一步傳播,這些措施都正在研究。
  • 青島及時調整防疫措施:超長潛伏期人員實行「14+7」
    青島及時調整防疫措施:超長潛伏期人員實行「14+7」 2021-01-12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專家:潛伏期過長是個別現象
    國內多地報告本土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呈現持續時間長、涉及範圍廣、傳播速度快、患者年齡大、農村比例高等特徵,有的地方出現了社區傳播、多代傳播,防控形勢複雜嚴峻。隔離14天以後仍查到病毒?專家:潛伏期過長是個別現象會上,針對「是否出現新冠患者超長潛伏期」的提問,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介紹,潛伏期過長是個別現象,是不是潛伏期過長還需要研判。
  • 超長潛伏期!一名女子意外感染狂牛症毒:7年後出現症狀,9年才確診...
    超長潛伏期!報告稱,法國一名年輕的實驗室技術員意外接觸到朊病毒後,經歷了超長潛伏期,最終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致命的腦部疾病。朊病毒是一種能引起「狂牛症」的感染性蛋白質,它甚至被稱為世界最恐怖的病毒。牛感染朊病毒後會患上狂牛症,如果人類一旦吃到了這種被感染過了的動物,人類也會被朊病毒感染。
  • 疫情防控典型案例|警惕超長潛伏期 要做好個人防護
    王璟說,一定要嚴防嚴控,不可麻痺大意,警惕新冠病毒超長潛伏期。王璟建議境外歸國或從中高風險地區返慶等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相關規定進行核酸檢測以及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做好個人防護,潛伏期內絕不可心存僥倖與他人接觸。王璟介紹了幾起典型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
  • "恐狂症"源於偏見誤傳 "狂犬病超長潛伏期"不科學
    不破皮不用打疫苗「健康的狗也可能攜帶狂犬病毒,也會傳染人;被貓狗舔了一下皮膚,哪怕沒有破,也要打疫苗;即使曾經全程接種了合格疫苗,再次被可疑犬只咬傷後,仍要全程接種;人感染狂犬病毒後,潛伏期可以超過40年……」有關「狂犬病」的說法流傳甚廣,相當一部分人接種了根本沒必要接種的狂犬疫苗
  • 英國基於"提高研究價值"理念的醫學研究運行模式及啟示
    摘要目的本文介紹英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圍繞"提高研究價值"採取的相應舉措,以期對我國醫學研究監管與支持體系建設有所啟示。方法結合相關理念探討,梳理"提高研究價值"在英國醫學研究監管與支持體系建設中的實踐應用。
  • 央視:我國平均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為59% 糞口傳播為主
    據央視最新報導,幽門螺旋桿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在我國各個地區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概率有明顯差異,平均感染率為59%,其中兒童的感染率平均為40%。多數研究認為,在自然環境中,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人和人之間傳播是唯一傳播途徑,糞口傳播為主要方式。
  • 來自果蝠病死率48%的尼帕病毒離我們還有多遠?
    降低人類感染的風險在尚無疫苗的情況下,減少或預防人類感染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對風險因素的認識,並教育人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接觸尼帕病毒。公共衛生教育信息應該注重以下內容:降低蝙蝠向人類傳播的風險:防止傳播的努力應首先著重減少蝙蝠與椰棗樹樹汁和其它新鮮食品的接觸。
  • 豬肉專項整治,非洲豬瘟防控措施再升級,疫情或將迎來轉機?
    大家好,歡迎來到農民百事通,今天和大家講講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發生在我國已經四個多月,而對於非洲豬瘟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遠未有效控制非洲豬瘟。仍然有一個恆定的區域出現了非洲豬瘟帶來的損失,雖然看起來損失不大,但仔細研究發現受損的面積逐漸擴大。
  • 提高肉種雞人工授精率的技術措施
    為了獲得更多的種蛋,降低種雞的飼養成本,提高肉用仔雞的生長速度,要求雜交配套的母系小型化、父系大型化,由於公母體型相差懸殊,交配發生困難,受精率不高。另外,由於大型公雞平面飼養引起的腳掌病增加,以使公雞受精率受到限制。根據上述養雞發展的特點種雞採用籠養人工授精技術後,可以克服平面飼養的缺點,種蛋受精率提高10-15%,而公雞減少三分之二,減少髒蛋率、提高種蛋質量,又可及時淘汰低產母雞。
  • 狂犬病致死率幾乎為100%,預防方法其實很簡單
    而我國屬於狂犬病高風險地區,近10年來,狂犬病仍高居我國法定傳染病報告死亡數前四位,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動物源性傳染病。2有可能傳播病毒的動物高風險:犬和貓;狼、豺、狐狸、獾子、貉子、貓鼬、浣熊等野生哺乳動物;蝙蝠等翼手目動物。低風險:牛、羊、馬、豬、駱駝等家畜,並非狂犬病儲存宿主,但可感染髮病,傳播狂犬病風險較低。
  • 國家藥監局公號轉發世衛《狂犬病應對指南》:潛伏期長則一年
    為犬類接種疫苗不但可以消除狂犬病的致死率,還能減少被狗咬傷病人的接觸後預防需求。提高對狂犬病的認識和防止被狗咬傷除了狂犬病疫苗接種規劃之外,了解犬類習性以及預防它們咬傷兒童和成人也很重要,可以減少人類狂犬病的發病率和減輕治療犬類咬傷的經濟負擔。
  • 臺灣黑糖與堅果類檢出可誘發基因傷害風險成分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1日報導,臺灣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1日針對高溫油炸薯條、油條中丙烯醯胺管理召開公聽會,臺大學者調查報告指出,黑糖與堅果類也有丙烯醯胺檢出。據報導,食安問題備受臺灣各界關注。日前,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研究所教授吳焜裕的團隊發表研究指出,人類經由飲食攝取的丙烯醯胺愈多,誘發基因傷害風險也愈大,是致癌的危險信號。
  • NEJM研究驗證:貓會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再次提醒保護「貓主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當地時間5月13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和日本東京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科學合作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貓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並且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其他貓。 對於這一結果解釋,研究團隊強調「保護動物」,避免人將病毒傳播給動物。
  • 登革熱通過空氣傳播?謠言!這些「真」知識了解一下
    在此,「真真」與您一起探究登革熱的那些事兒——1.登革熱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登革熱不會通過空氣傳播。登革熱是嚴格的伊蚊媒介傳染病,由病人/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徑不斷傳播。主要症狀為發熱、劇烈頭痛、眼眶痛、皮疹、肌肉和關節痛等。在我國多發生於6-11月份,感染後經3-15天的潛伏期便可能發病,但也有部分人不發病(稱為隱性感染者)。
  • 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95%以上
    近日,2020第十屆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國家風溼病數據中心(CSTAR/CRDC)論壇在北京召開,我國首份《系統性紅斑狼瘡發展報告2019》於會上發布,這是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診療發展的最新總結報告,旨在為我國風溼免疫學科建設與SLE疾病管理和發展提供指導。
  • 狂犬病潛伏期長達20年?一發作就會學狗叫亂咬人?
    自從寵物風靡之後,無數人都把狗狗當作孩子一樣照顧,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養狗,各種關於狗狗的謠言也在四處傳播,有些謠言甚至深入人心,令很多人都堅信不疑!如果是一些無傷大雅的謠言,咱們聽完也就一笑了之了,可當一些謠言跟人們或者寵物的身體健康掛上鉤,獸醫小明就忍不住想要發聲闢謠了。
  •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 全面提高我國自然災害...
    近年來,我國汛情旱情和森林火災接連不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地震風險不可忽視。去年受災人數超過1.2億人次,總量依然十分巨大。今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增多增強趨勢明顯,多災並發和災害鏈特徵日益突出,重特大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十分複雜。與此同時,公眾災害風險防範意識相對淡薄、公眾自救互救技能還普遍缺乏,需要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