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超長潛伏期增大超級傳播風險,我國正研究提高檢出率措施
新冠病毒無症狀時間拉長,會放大超級傳播和病毒變異的風險。
大連出現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的病例,北京也出現個別病例檢出陽性時間超過14天......個別出現的超長潛伏期病例,會給無症狀感染者帶來更多傳播機會,增加疫情防控的難度。
1月5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表示,最近,確實有幾例入境人員在經過14天隔離,解除隔離之後又檢測出陽性,並且導致了進一步傳播的少數個案。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樣的,目前還在做進一步分析。有可能是超長潛伏期,超過14天;也有可能是所採用的檢測方法、檢測試劑敏感性不夠;也可能是在隔離期間,在隔離環境裡受到感染,這樣他解除隔離之後才檢出陽性,並造成了進一步傳播。
「我們現在也就每一個環節每一種原因做進一步分析和評估,為此下一步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提高發現率、檢出率,防止經過隔離之後的人員把病毒進一步傳播,這些措施都正在研究。」馮子健說。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的潛伏期為1~14天,平均潛伏期為5天左右,97.5%的感染者會在11.5天內出現臨床症狀。
1月4日下午,大連舉辦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大連市民政局就「14+7」居家隔離管控起算標準和截止時間進行通報。大連市民政局局長湯易表示,由於本次疫情具有潛伏期長、傳播速度快、情況複雜等特點,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有的地區檢測6輪還有陽性病例出現。
一位臨床醫生告知第一財經,「部分輕症患者核酸陽性的時間會很長,在臨床上遇到最長的是180天。」
對於無症狀期的傳染性,各種研究都已經證實它的存在。德國研究者對傳播鏈不明確的聚集性疫情病例標本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潛伏期具有傳染性。而病原學研究結果也顯示,感染者在潛伏期末具有傳染能力。
2020年3月份的《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刊發的《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感染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的論文,給出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能力的研究數據,研究者認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研究者認為: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超長潛伏期會帶來什麼?超級傳播和變異。
在傳染病領域,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超級傳播者是「傷寒瑪麗」,她至少將傷寒傳染給53個人,其中3人因此死亡。
新冠病毒此時所展現的特點,給超級傳播創造了機會。
馮子健在上述節目中表示,這個疾病特別容易形成超級傳播現象。感染者裡有相當高比例的人並不傳播,不會造成二代病例,有小部分人會出現小於R0數值(基本傳染數,即疫情中每個感染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的二代病例,還有10%左右的感染者或病人,會傳播超過基本傳播數,即二代病例會超過3個,這樣就構成了超級傳播現象,這是新冠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徵。
同時,馮子健認為,超級傳播者的發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特徵,往往跟這個病人的身體和疾病狀態有關係。
新冠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體內長期攜帶,不僅可以製造超級傳播機會,也會給新冠病毒變異創造條件。
這個科學證據來自2020年12月3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一篇論文,該論文跟蹤研究了波士頓一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101天之內對23個連續呼吸樣本進行病毒基因組比較分析,最後發現,對比感染早期,病毒群體結構在第66天~82天發生了巨大變化。第93天~95天收集的樣品,與早期感染的新冠病毒種群有顯著差異,且排除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在第154天,研究者再次發現幾個突變,其中包括新冠變異毒株B.1.1.7突變株中的一個位點(N501Y)。
有病毒學專家認為,如果在正常的進化環境下,病毒在宿主內部進化的時間延長了,會累積更多的突變,加速出現新冠病毒的變種。根據現有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潛伏期末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所以對於潛在長期攜帶病毒的特殊人群仍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