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從申請到開工,整整10個月,我們終於走過來了。」12月11日,同濟新村620號加裝電梯項目正式動工。
鄰裡和睦是最大的「秘訣」
作為四平路社區第一棟加裝電梯的老公房,620號的「喜事」引來不少周邊居民的圍觀。
同濟新村620號共7層,一梯三戶,是同濟大學早年為解決教職員工住宿問題而建造的住宅公房,一層是商鋪,二到七層是住宅。樓組長蔣美玉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我們夫妻倆年近七十,每天買菜、倒垃圾都像爬山,要走108級臺階,經常會想以後老了怎麼辦?」蔣美玉開玩笑道。
在620號,有這樣煩惱的遠不止蔣美玉一人。樓裡既有80多歲的耄耋老人,也有大病患者和腿腳不便者。於是,在蔣美玉帶領下,居民們自發成立了一個「五人小組」,推進加裝電梯的相關事宜。
但事情遠沒有想像得那麼容易。手續怎麼辦?程序怎麼走?施工方怎麼找?而且,居民們的想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已購買了電梯房,把這裡的房子出租了;有的把房子給下一代居住,加裝電梯意願不是很強烈;有的低層住戶則覺得沒必要花這個錢。
「鄰裡和睦是最大的秘訣。」這是「五人小組」給出的答案。「許多二樓、三樓居民聽到樓裡『老弱病殘』的迫切需求後作出了讓步。」記者注意到,「五人小組」口中的「秘訣」,也可從樓道環境中窺見一二。儘管是老房子,居民們把樓道布置得整潔明亮,門牌號是彩色的,樓道拐角處有不少綠植點綴。為方便議事,三樓的一戶居民還把自家客廳「貢獻」出來,作為「五人小組」的開會場所。
搭建平臺,主動跨前破解難題
得知同濟新村620號的困難後,四平路街道第一時間介入,主動協調,促推審批,幫助居民儘早圓「電梯夢」。由於樓裡有同濟大學的產權房,在申請加裝電梯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曲折。期間,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帶著大家一次次與學校溝通協調相關事宜,與同濟各職能部門就用電、物業等問題,召開對接協調會十多場。
街道還搭建平臺,主動跨前破解難題,先後二十多次召集業委會、居委會、第三方組織和業主一起召開情況介紹會、溝通會,就加裝電梯費用分攤、電梯品牌選擇、採光和噪音、設計方案、後續維保等居民關心的問題進行現場解答。最終,電梯設計方案和審批手續順利通過。
千餘幢樓加裝條件一圖標明
那麼同濟新村620號的成功經驗能否適用其他小區?在街道房管辦,記者看到了一張新鮮出爐的「四平路社區加裝電梯示意圖」。這張地圖上,標有社區千餘幢住宅樓的加裝條件。
所有多層住宅樓宇均用不同色塊標出,加裝電梯條件是否成熟一目了然。
此外,還有一本電梯手冊,供查閱詳細的加裝電梯資料,如:可以安裝電梯的類型、樓棟門前及對側數據、佔路數據、安裝尺寸等信息,同時備註了可能影響電梯安裝的相關因素。手冊還將各種戶型可能採用的加梯方案進行了匯總,並以直觀效果圖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居民明確自家樓房加裝電梯的優勢及難點。
如今,地圖和手冊已下發至各個居委會。居民手拿一圖一冊,就能按圖索驥查找自家的加裝電梯條件了。此外,每周二在街道房管辦,會有第三方組織與工作人員提供諮詢服務,為有意向加裝電梯的居民出謀劃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