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國網際網路傳奇人物馬雲在中央政法委應邀做講座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現場加視頻,全國3600個分會場、152萬政法君一起經歷了一場頭腦風暴。馬雲以「科技創新在未來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題,講了一堂「前沿科普」課,堪稱史無前例。
授課後,這位被孟建柱書記稱為「享譽世界的網際網路行業先鋒人物」的講義,迅速佔領了政法君們的朋友圈,直到今天仍在持續刷屏。甚至在朋友圈中,一篇馬雲之前的演講稿,也搭著這次大講堂的順風車閱讀量已上百萬。此次講座,以各種方式,燃爆輿論場。
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舉行第四次百萬政法幹警學習講座,以科技創新在未來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題,邀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進行講解。除了馬雲自身的超強魅力,長安君以為,能有這麼大的反響,更在於公眾眼中有些神秘、嚴肅的政法機關和一個站在時代最前端的網際網路傳奇人物在一起產生的巨大的化學反應。
那麼問題來了?
馬云為什麼會被政法君邀請到這個特殊的講臺上?
這是比馬雲演講本身更讓人關注的問題。
一個成功企業家,上百萬政法幹警,以講課作為連接點,跨界對話,意義何在?
孟書記在講座上點評道出了真相:「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僅已改變我們所做的事情,而且將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面對大數據,如果思想觀念還停留在過去,就會落後於時代。
而馬雲的到來,作為網際網路傳奇人物給全體政法幹警講課,無疑會掀起一場「頭腦風暴」。而只有通過這樣的「頭腦風暴」,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思維。就如孟書記說的:「才能掌握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大數據開發了人類的「第三隻眼」,通過對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挖掘,可以讓我們深入洞察充滿未知的世界。」
10月21日的現場,馬雲的新思維讓講座高潮迭起,孟書記點評高屋建瓴、金句不斷,更是亮點。
(長安君獨家爆料:孟書記做總結,剛剛神採飛揚的馬雲同學認真聽講。)
很多政法機關以外的人是通過馬雲的這次講座而知道了政法大講堂,對這個形式讚不絕口。其實,在馬雲開講之前,已有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廣東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李春生,最高法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先後坐而論道。這個自今年4月1日開講的政法大講堂,採用了視頻會議的形式,由中央政法委「一竿子插到底」模式,直接培訓全國百萬政法君的創意,本身就是一大亮點。
長安君發現,本次講座已是第二次圍繞新技術與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進行,高層對引入技術活水、推動管理升級的期待與決心已不言而喻。本次講座的意義更如孟建柱書記的講話中說的一樣:「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實力之爭,是創新能力之爭。科技創新沒有邊界,科技知識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馬雲用生動的故事、形象的語言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對於我們啟迪智慧、開闊視野、激發活力,進一步提高網際網路時代的工作能力和本領,有很大幫助。 」
「時代在進步。科學的思想理論也需要與時俱進」。可以看出,高層召集百萬幹警齊聽講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現代化政法隊伍輸送「智力維他命」。而這次請來了馬雲,高層這種「盡攬天下英才」的開放胸襟和創新思維,更顯出政法系統站在時代潮頭的自信,引領新時代社會治理思維方向。
這次講座向社會傳遞出中國在社會治理工作上「敢闖新路」的決心。
剛剛在南昌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會如其名,「創新」是各方聚焦的主題。彼時孟書記即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不竭動力。」 馬雲關於「科技創新在未來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的講座,是對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治治理創新工作會議的又一次延伸和發展,二者「敢於出新」「重視大數據」的精神內核高度一致。在全國政法君把準時代脈搏,形成創新共識後,邀請「享譽世界的網際網路行業先鋒人物」來場「頭腦風暴」,理所當然。
「如果說數據是土壤中的『水分』,那麼,開放數據就會形成土壤上流淌的『河流』」,「我們要善於運用大數據,實時關聯、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軌跡,從中找到犯罪規律或趨勢,推動由事後追溯向事前轉變」。運用大數據進行社會治理,增強「預測預警預防」能力,讓我們看到國家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明晰路徑,也看到一位頭腦清晰、意識現代、目光遠大的中國政法掌門人的高瞻遠矚。
大數據等新技術許諾了一個什麼樣的「平安中國」,引來孟書記如此看重?答案也由這位政法掌門人的講話揭曉,那就是「發展好自己是最大的安全、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做主動發牌人,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擁抱新技術是政法君打擊犯罪的「順勢而為」。在我國,網絡犯罪已佔犯罪總數近1/3,而且每年還在以近30%左右的幅度上升。面對犯罪手段的「推陳出新」,社會管理絕不能讓出「技術制高點」。在這方面,政法君已經形成創新自覺。
現代社會產生海量數據,只有將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挖掘,才能讓我們深入洞察充滿未知的世界。
只有培育數據文化,善於運用大數據思維分析、才能為我們解決問題、輔助決策。
只有我們合理利用各種數據資源,才能提高打擊犯罪、服務人民、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需要政法君在觀念創新上「乘勢前進」。社會治理創新不只是技術創新,更是在技術推動下的觀念創新,而後者更是孟書記厚望所在。
長安君知道,工作中很多政法君都有同樣的反思與自問:難道我們只能等待悲劇發生,難道我們只能收拾殘局?面對這樣的詰問,大數據等新技術提供了由「被動應對」向「主動處置」轉變的條件。而一周前的南昌會議上,孟書記講話中首次提出的「預測預警預防」,讓「平安中國」的發展路徑愈加清晰。新技術加上「治未病」的智慧,讓思路成為道路,讓創意變為現實。 「三預」創新,也讓中國社會治理進入2.0時代。
大數據怎麼幫助我們做預判?馬雲講了個例子:一個人買高壓鍋很正常,一個人買鍾也很正常,一個人甚至買一個火藥也正常,買個鋼珠也正常,但是一個人合在一起買那麼多東西,就一定不正常了。如果沒有通過數據的結果,請問你怎麼知道他在造炸藥?這就是依靠大數據提前預防社會風險的生動事例。
馬雲同學說到興奮處,簡直根本停不下來。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一個更安全的社會中:房屋租賃系統與公安機關資料庫信息共享,讓我們不必擔心招租遇到「惡客」;電信系統智能識別攔截詐騙信息,讓每個人「身邊的犯罪」從源頭消滅;交通統計預測平臺為我們提供全局出行建議,讓假期不再永遠「在路上」。
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所有的教條都會付出代價。束縛自己、禁錮自己,只會付出更多、更大、更久的代價。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場頭腦風暴,來顛覆自己、改變了這個社會的治理模式、發展模式,我們要勇挑大梁,敢闖新路。
正如孟建柱書記充滿激情地說:「大數據時代是充滿無限生機的時代,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當政法君攜手創新、攜手大數據,一個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平安中國也必將照進現實。
創新,一直在路上。你,準備好了嗎!
((原文標題為《馬雲昨天那場講座的意義被嚴重低估!為什麼?》))
附「長安劍」發布的馬雲10月21日演講的部分內容。最後我想講的是,社會治理的變革。由於剛才所講的技術、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巨大變革,我們一定要去思考一個問題:「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整個數據時代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到「事前諸葛亮」,就是有預防機制。
馬雲講課現場。 長安君 圖什麼叫信息和數據?信息是人可以處理的,數據則是讓人看了一頭霧水的,換言之,數據是人處理不了的。所以,大數據、大數據,很多人聽了說,喔,我們家有很多數據。但這是兩回事,這裡的「大」,是大計算的「大」。數據和大數據是兩個概念,很多部門有很多數據,但中間隔著什麼?隔著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也就是同樣這件事、這麼多數據到了你手上,你可能要處理三天,可能到了那個人手上,只處理了三分鐘,你就基本輸給他了。
所以,未來我希望大家記住,數據時代是預測未來的時代。
「事後諸葛亮」誰都會做,如何體現我剛才講的「事前諸葛亮」?拿公安部門來講,我們要做的是怎麼把壞人找出來,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壞人。請問,壞人在哪裡?現在人長的都差不多,電影上的壞人一看就看出來了,但是生活中的壞人到底該怎麼找?我們的大數據,應該怎麼幫我們把這些壞人找出來,並且預防這些壞人?
俗話說:「菩薩怕因,凡人怕果」。菩薩看到會說:「哎呀,你這家要倒黴了。」凡人攤上倒黴的事,會「哎呀,很生氣。」其實,這就是因果關係的辯證法。大數據就是讓你提前發現任何的因會導致這個果,會避免出現什麼事情。
大數據怎麼幫助我們的公安幹警做預判?一個人買高壓鍋很正常,一個人買鍾也很正常,一個人甚至買一個火藥也正常,買個鋼珠也正常,但是一個人合在一起買那麼多東西,就一定不正常了。買火藥是一個店,買高壓鍋是一個店,買其他是一個店,如果沒有通過數據的結果,請問你怎麼知道他在造炸藥?
小偷是以前靠反扒警察一天天地跟著,今後,如果他使用了電子支付,警察發現這個人一天之內坐了50輛不同的公交車轉來轉去,那這個人就可能很可疑。所以,大數據是種完全的對未來的預判。我們人工是看不到這邊是有蹤跡的,但是它是有蹤跡的。
我們以前的破案,都是利用多少個監控,去事後查一查,出了交通事故就是它。但是每天產生的大量數據,是否可以用於計算或預判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這樣,這個世界的社會治理,會發生天翻地覆地變化。
其實在政法體系裡面,可以與大數據合作的東西很多。我相信很多公安、法院、檢察院、安全部門包括反恐部門,都在採用,我覺得這個變化會越來越大。
光在杭州,可能就有幾萬個攝像頭。但是在紐約,可能就一兩萬個攝像頭差不多了。我們這個城市,已經具備了收集獲取大量數據的能力,但是,這些數據,人是無法處理的,只有用人工智慧才會處理。所以,現在在人工智慧處理方面,我們的能力越來越快、越來越強。
各國在技術方面,用大計算促以數據處理的角逐很激烈。這些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靠實驗室的老師們能研究出來的。中國今天在大數據處理上的能力,是在世界上罕見的。我們每一天被全世界各地的黑客攻擊平均是兩億次,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把它看做是一種機會,「警察水平的好壞」就是和「小偷水平的好壞」成正比的,小偷越強,警察就越強,小偷很爛,那麼估計警察水平也練不出來。
中國有13億人,有多複雜!所以我認為,這個工作沒有理想主義是做不出來的。強大的理想主義,對於未來的擔當和各種方法,我是充滿敬仰之情。在今天我們需要思考,在當前中國,我們處理大數據的本領是怎麼練出來的?以阿里巴巴為例,我為什麼要搞「雙十一」?銀行、交通、物流……聽到「雙十一」都很崩潰,但是為什麼我們就要放在一天?這一天,就在第一秒鐘就有5500萬人衝進了網站來購物,這在以前是不會想到的——全世界也很難找到五千萬人一秒鐘做出一樣的事情來。所以,「雙十一」也是對中國技術的大考、物流的大考、經濟設施的大考、銀行的大考,這個考還是重要的,沒有這種考試,我們的技術是提不上去的。
所以我告訴大家,這個是未來的能力。今天,中國在這個方面,由於有近14億人,有各種各樣的案件,我們今天的處理,就是為未來提升戰鬥力。
大數據的時代和整個未來組織架構變革,是遠遠超過大家想像的。「商場如戰場」,我們做的就是組織架構的競爭。在美國、在歐洲,一些幾十個人的公司,把幾千人的公司打得稀裡譁啦,這個就是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再舉個例子,我曾經問過美國的特戰隊員:「你們在戰爭中這麼厲害,如果你們兩個人在戰鬥中遇到很多人,你們怎麼辦?你們是一槍幹掉他們20幾個人?」他說:「我發現這幾個人,我會首先拿出我的IPAD,把坐標輸入,讓後方的飛彈幹掉他們。」這就是組織架構的競爭,沒有後面強大的高科技,是不可能的。組織架構在數據時代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我們就在造航母,它本身不打仗,但它讓它的艦載機打仗。
第一次技術革命誕生的商業組織是工廠,第二次技術革命誕生的商業組織是公司,這次技術革命誕生的是什麼?是平臺型經濟。平臺經濟就像航母,是平臺的思想,在支持艦載機遠程作戰。
所以,大數據時代,大家要記住我們幾百萬政法幹警的組織架構也會迎來變革。未來的政法系統,是離不開網際網路、離不開大數據的。這是不同的設計思考,按照這個預防思路,「壞人根本走不進廣場」,防彈衣越做越厚、越做越輕。組織的變革後,人的技能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更需要的是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公安幹警以前抓扒手的高手,現在用機器給你抓,他可能就要轉行。所以這個變遷,也許是非常巨大的。
最後我想講的是,人類進入數據時代,要對未來有擔當。中國未來的30年,會成為世界的擔當。時代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公平、更加懂得共享精神,這是屬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就是機器一定會比人聰明;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人一定會比機器更智慧。我們要讓自己敢於迅速地適應時代,今後,你有足夠的數據、你有足夠的計算能力,你就能預測問題、預測未來、判斷未來。
未來的30年,是我們國家重新角逐世界的30年。我們必須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的政府體系還是很強,如果政府體系不改變,很難對下面的體系進行改變——尤其政法體系,是公平、公正的象徵,那麼這裡面用怎麼樣的方法去更有效地處理問題,機會和挑戰是極其巨大的。
所以我一直在問:我們做了這麼多事情了,我對未來該做什麼事情?我們這一代人的機會就是未來三十年,世界變化了,我們有沒有準備好?
一百年以後你回過頭來看,人類社會這50年、一個國家這50年的努力,如果它不斷迎接變化,創造新的體系、新的制度、新的組織、新的觀念,這個民族就會起來,這個國家就會起來。
謝謝書記,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