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類人猿、像袋鼠一樣的獅子、像頭髮一樣的細菌、靠螞蟻行走的蟲子、靠真菌過活的植物和只有一個細胞的原生生物……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和林業學院(ESF)最近從前一年發現的物種中評選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快讓我們強勢圍觀。
沒親戚的原生生物
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雜誌
學名:Ancoracysta twista
老家:不詳
這種發現於美國聖地牙哥水族館裡的單細胞原生生物讓分類學家們為難。它貌似是「自成一派」的早期真核生物,它用鞭毛來運動,用像叉子一樣細胞器「刺住」其他原生生物供自己享用。這種生物擁有豐富的線粒體基因組,為人們了解早期真核生物的進化提供了證據。
果子半米長的參天大樹
圖片來源:《皇家植物園》雜誌
學名:Dinizia jueirana-facao
老家:巴西
這種發現於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的古樹高達40米,估計有5.6噸。它們個頭雖大,數量卻不多,估計全世界僅剩下25棵;且僅有約半數位於保護區內,可謂生存狀態岌岌可危。這種樹結出的果碩大,長度可達半米。
「鐘樓怪蝦」
圖片來源:《歐洲分類學》雜誌
學名:Epimeria quasimodo
老家:南冰洋
這種蝦聽起來有點耳熟,它取名於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種的人物——「鐘樓怪人」加西莫多。這種50毫米長的蝦也是「駝背」,但比加西莫多好一點的是,這種遍布南冰洋冷水中的蝦樣子並不「醜」。它顏色亮麗,其冠頂裝飾讓人聯想到神話中的「龍」。
愛搭順風車的甲蟲
圖片來源:生物醫學期刊出版中心《動物學》雜誌
學名:Nymphister kronaueri
老家:哥斯大黎加
只有1.5毫米長的「克羅瑙爾蟲」搭乘一種行軍蟻的便車行走四方。這種行軍蟻走個兩三周、歇個兩三周,「克羅瑙爾蟲」則隨軍而行。其大小、形狀和顏色與工蟻的肚子一模一樣,它們用嘴吸住工蟻的肚子,乍一看以為工蟻長了兩個肚子。同其他居住在蟻巢中的動物一樣,這些甲蟲還須使用化學信號或其他適應方法避免自己成為獵物,但這種甲蟲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科學家們還不清楚。
瀕危的新猿族
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雜誌
學名:Pongo tapanuliensis
老家:印尼蘇門答臘
此前,人們發現了6種猩猩科類人猿(不包括人自己在內),其中東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比猩猩同人類的關係更近。
2001年,蘇門答臘猩猩和婆羅洲猩猩被確定為兩個物種。去年,一個國際團隊得出最新結論,蘇門達臘猩猩生活區域以南巴唐打魯地區的「塔巴努裡猩猩」屬於一個新物種。
基因證據顯示,蘇門答臘猩猩與婆羅洲猩猩在67.4萬年前分離,而這種南部的種在338萬年前就分離了。如今這種猩猩成為了最瀕危的類人猿,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生活著800隻。
「壓力山大」的獅子魚
圖片來源:《動物分類學》雜誌
學名:Pseudoliparis swirei
老家:西太平洋
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漆黑深淵,生活著已知住所最深的一種「獅子魚」。它們生活在7000米到8000米深的海底,體長112毫米,形似蝌蚪。
在7000多米的水下,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相當於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有700公斤的壓力。(大家自己腦補一下)
利己也不損人的寄生花
圖片來源:《植物分類學》雜誌
學名:Sciaphila sugimotoi
老家:日本石垣
大多數植物「自力更生」,從太陽光中吸收能量,但也有少數植物是「異養的」。
日本發現的植物「杉本」就是如此,它靠從真菌中汲取營養為生,並在九、十月份開出漂亮的小花朵。難能可貴的是,這樣做倒也不傷害它的真菌小夥伴。
「秀髮」style火山菌
圖片來源:巴塞隆納大學網站
學名:Thiolava veneris
老家:加納利群島
2011年,當一座海底火山從加納利群島附近的海底隆起時,水溫增加,氧氣減少,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海底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三年後,科學家在水下發現了新的「殖民者」:一種變形菌出現在水下130米的火山口,形成約2000平方米的白色墊子。科學家們將這種纖維狀的細菌稱為「維納斯的頭髮」。——你們考慮過維納斯的感受嗎?
「有袋」的獅子化石
圖片來源:《系統古生物學》雜誌
學名:Wakaleo schouteni
老家:澳大利亞
從2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一種有袋的獅子遊蕩在澳大利亞西北部昆士蘭的森林中。科學家們根據化石證據發現了這種新獅子。這種大約23公斤的「苗條」獅子還可以上樹,是一種雜食動物。
中國洞穴裡的漂亮蟲子
圖片來源:《動物之謎》雜誌
學名:Xuedytes bellus
老家:中國
中國科學家貢獻了這個物種。華南農業大學田明義教授在廣西省的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這種生活在漆黑洞穴裡的蟲子。所以,它的屬名源自漢字「穴」的拼音,以表達這一物種的穴居習性,而種名意為「美麗的」。這種美麗小蟲的前胸和鞘翅高度延長,使體長大於體寬的5倍。
ESF院長昆丁·惠勒說,發現這麼多物種讓人驚喜,但每年發現命名1.8萬種的同時至少會有2萬種在滅絕。如果現在不及時發現,可能就永遠消失了。
自2008年以來,ESF每年都在5月23日公布年度十大物種。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現代分類學之父卡爾·馮·林奈的生日。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