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上刀山、下火海、徒手撈油鍋、赤腳過釘板,這種電視劇中才會出現的雜耍劇情,在中國竟然真的存在!福建省西南有個武平縣,縣中部有一個武平鎮,該鎮位於山區,交通不便,鎮上常住人口不過千餘,這裡有個極其神秘的村莊,叫中湍村。該村以畲[shē]族為主,在畲族的祭祀儀式上,畲族人就會展現傳統絕活——刀山火海油鍋釘板,此項絕技已傳承千年。
武平縣山區
一、畲族是什麼族
畲族是分布在我國東南的古老少數民族,東南諸省中,90%的畲族人又居住在福建山區,因此古代稱畲族為「山客」,畲族自稱「山哈」,意思是住在山裡的人。唐以前,南方尤其是南方閩浙山區,開化不足,中原人和其交流較少,所以當時中原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統稱「蠻」。
隨著唐宋以來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遷,中原人深入南方,和南方山區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變得多了起來,中原人開始給這些少數民族進行簡單的區分,不再統一稱蠻,出現了徭、侗蠻、蠻僚、侗僚等稱呼。至南宋後期,著名辛派詞人劉克莊曾在福建一帶當官,寫下了《漳州諭畲》,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閩浙山區的少數民族明確稱為「畲」。
劉克莊雕像
福建黨校的雷彎山教授就認為,「畲」字有刀耕火種之意,展現了畲族生產方式的特點。劉克莊很可能是在巡查地方的時候,看到山區的少數民族還在使用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所以有感而發,將其稱之為「畲人」。到1956年,國務院正式確定生活在福建山區的這些人為「畲族」。
畲族
二、刀山火海油鍋釘板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就是中湍村畲族人祭祀的日子,當地人稱為「打醮」,但是每三年中湍村人才會展現一次傳承了千年的絕活——上刀山、下火海、徒手撈油鍋、赤腳過釘板。
表演的過程,不像電視劇裡耍雜耍似的隨意開幹,在表演之前,當地村民有一套複雜的祈禱,稱之為「迎神」。所謂迎神,就是表演之前,設立香案、擺上貢品,焚香祈禱,三跪九叩,祈求神靈保佑。這一過程莊嚴肅穆,由族長(村長)帶領村民進行。迎神儀式結束後,才開始進入正題。
上刀山,也稱「爬刀杆」,杆是根結實的杉樹木桿,在木桿上安放開刃的腰刀,刀把用繩子結結實實地綁縛在杆子上,所以可以保證載重。刀的刀刃向上,類似木梯的踏腳,杆子上的刀也不是隨意安放的,當地人的習俗是小年(平年)放36把,大年(閏年)放72把。製作出來的刀山,還要以刀山的頂端為中心,向周圍延展出9條麻繩,這9條麻繩不僅在豎立刀山後起穩定作用,還負責裝飾和祈禱,因為9條繩上還要放上各種符紙和小彩旗。
畲族刀山
上刀山之前還要舉行祭刀神儀式,貢品有講究,刀山下供一豬一雞,東南西北四方各供一雞,固定刀山的四根木樁還要各供一雞。這個祭祀由村裡的祭師主導(他也要第一個登刀山),口念「銅皮鐵骨祖師到」。時辰一到,便大喝一聲,赤腳登梯。
刀山
下火海,就是過火塘。火塘是用磚頭壘成了長8米、寬2米的燃火區,裡面鋪滿木炭,木炭需要燒得通紅,火海的溫度據說5米開外都能感到熱浪滾滾。下火海之前依然有儀式,執行儀式的人稱為「代言弟子」,他負責往火海裡撒鹹鹽,口念「雪山師傅到」。當撒的食鹽變多,炭火的顏色逐漸變綠,在火光和綠光逐漸相當的時候,由代言弟子帶頭,赤腳過火海。
下火海
徒手撈油鍋,就如字面意思那樣,在一口放滿油的大鍋下架起大火,將油燒到沸騰,然後下入一些大米,將米炸至酥脆金黃,而後請試煉者徒手下鍋撈起大米,撈起後還要舉起雙手表明無事。
赤腳過釘板,釘板是長約2米、寬約1米的木板,上面每隔2釐米就有一顆露出2釐米長尖頭的釘子,一塊板上估計可以有2000多顆釘子。試煉者要赤腳全程慢慢走過。
走釘板
三、刀山火海的文化起源
看似雜耍一般的畲族刀山火海,其實有豐富的歷史來源。傳說在遠古時期,畲族曾遭受過大瘟疫,全族幾乎滅絕,一個年輕的郎中龍九郎為解救族人之苦,爬過72座刀山、趟過72片火海,求得仙藥,救了全族,於是後人就用刀山火海來紀念他的勇敢和恩德。
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大將軍王驥曾出徵南方,回朝後為奸人所誣陷以致身死,南方人民懷念他就創辦了刀山火海來紀念。但是查閱歷史,發現英宗朝王驥打過麓川之戰,爆發地點是雲南,離閩西似乎有點遠吧。而且王驥參與了奪門,作為復闢正統的功臣,獲封兵部尚書職,最後是善終的。
明朝將軍
所以以上兩則故事其實都不靠譜。若仔細考察歷史發現,畲族的刀山火海習俗,或與畲族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畲族世代居於山區,耕地不多,對外交流又少,所以他們的部族生活可以說相當落後。當中原地區實現了封建大一統時,他們還在新石器時代掙扎,《臨汀匯考》中就說畲人「開山種樹,掘燒亂草」。《臨汀匯考》是光緒時候的書,都光緒時候了,畲人還使用著這樣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可見其落後,所以必須靠打獵等副業輔助生存。
刀耕火種
靠山吃山的他們,獵取山貨成了最重要的謀生手段。有時候山裡覓食的畲族人遇到大型的兇猛怪獸,驚慌之餘,連忙爬樹,那時候他們也沒鞋,為了活命,也不管爬樹的過程會不會紮腳,這就成了上刀山的來源。
有時會遇到打雷,雷擊樹木引發火燒,樹木倒塌後,地上留下一片灰燼,類似火海,畲族先人趟灰或未燃盡的火焰而行,獲取被燒死的動物,這也許成了火海的直接來源。
撈油鍋和走釘板則和刀山火海類似。可能依舊是雷擊樹木後的灰燼,人們可能在灰燼火焰裡找取動物,或者依舊就是踏燃燒後的樹木而行。
下火海
文史君說
畲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在2005年已經入選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畲族的祭祀每年都會舉辦,但表演刀山火海卻是三年一次,這個儀式保留了豐富而生動的歷史痕跡,通過考察這個儀式,我們也能窺視畲族這個神秘民族的冰山一角。
畲族
參考文獻
李鳳英:《福建省級非遺項目中畲族與客家文化的發展》,《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30期。
楊靜:《基於畲族文化的福建省運會視覺元素應用研究》,《湖南包裝》2020年第4期。
廖文:《科學發展視閾下的客家族群文化發展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