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起源於和一位初一小女生的交流談話。
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小女孩轉學到新的學校和班級。自然小女孩很在意其他同學怎麼看自己,其他同學也好奇評論新來的同學。不一樣的習慣和行事風格自然招來了一些負面評價,甚至是嘲諷挖苦,她感到很受傷,很無奈,很無助。問我該怎麼辦?
我沒有急於回答她,而是給她講了我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我們當年高考時,復讀還非常普遍。我的一位同村同學姓吳,權叫他吳同學吧。吳同學成績較差,一連復讀了5年才考上大學。
考上大學前他是出了名的人物,但是負面的。人們對他的看法很差:一次次落榜,又一次次復讀,不顧家庭經濟狀況和家人感受,全然沒有羞愧,沒有自尊,甚至有點「沒臉沒皮"了!
但是,這樣一邊倒的評價在第五年他考上大學後卻馬上反轉了!人們普遍的看法是:吳同學太有志氣、太有毅力了,能如此執著,確不容易!因此也成了很多人談論勵志話題時必提的精典事例!
聽到這裡,小女孩會心的笑了。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故事本身的喜劇性變化;更重要是她悟懂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我的初衷。
趁熱打鐵,我談了怎樣對待外人的評價和議論:
1,外人的評價一般都摻雜了個人的好惡感情,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尤其是各方面還不成熟的初中學生,不必太在意。
2,外人評價一般是簡單、表面化的表明態度,不會附帶指導性的建議和幫助,太在意也沒啥意義。
3,人需要有個性和特色,只要有利自己,還沒有影響他人,就堅持下去,做好自己才重要!
4,如果心胸大些,能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更好了。但強求小孩子做到這樣不現實,所以最好的對待方式是:別太在意。
小女孩不住的點頭,顯然她贊同我的觀點,疑惑與無奈也減少了很多。小女孩綜合素質很高,下步她一定能調整好狀態,各方面都會做得非常出色!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