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地方,如果打開地圖看一眼甘肅,你會發現它特別長,而且兩頭寬,中間不僅窄而且很長,所以有人說甘肅的形狀就如同一個啞鈴,中間的橫槓還特別特別長。所以即使你身在甘肅,想去甘肅的某一個景點可能會發現其距離並不是很近,比如蘭州和張掖基本上是屬於其橫槓的兩端,兩者的距離有500多公裡,而從甘肅最東邊的慶陽到最西邊的敦煌則有1500多公裡。如此長的跨度使得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的甘肅境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所以甘肅不僅是「2018全球必去的52個目的地」中唯一的中國省份,也是「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還曾經被旅遊聖經《孤獨星球》封為亞洲最佳旅遊地。
張掖,古稱甘州,甘肅就是甘州和肅州的合稱,由此可以看出張掖在甘肅所處的地位。「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的張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的美譽。這裡不僅是軍事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重鎮,還是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使得張掖名勝古蹟眾多,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譽。
在張掖眾多的名勝古蹟中,張掖的七彩丹霞卻橫空出世,後來居上,殺出重圍,如今儼然已成為張掖的旅遊名片。儘管張掖獨特的彩色丘陵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百萬年,但它真正走入大眾的視野卻是在本世紀初,至今也不到20年的時間,沉睡了千百萬年的張掖丹霞,終於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以其獨特的魅力驚豔於世人。
不管是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甘肅其實紅色的山體並不少,在蘭州到張掖的途中,兩側所經之地多為紅色的山峰、丘陵,這與甘肅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關,但是大自然卻把最大的偏愛獨獨給了張掖,把最美的畫卷描繪在張掖七彩丹霞這片土地上。
「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最初指天上的彩霞。丹霞地貌是一種完全由中國學者發現和命名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的提出距今還不足百年的時間,指的是「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由此可見丹霞地貌應具備兩個顯著特徵:紅色巖層和陡坡峭壁。丹霞地貌的紅色外觀是由於巖石中鐵、錳元素的存在而形成的。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的丹霞地貌有1000多處。
張掖七彩丹霞地貌群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南臺村,這裡平均海拔1850米,是一個東西長約45公裡,南北寬約10公裡的丘陵地區。嚴格意義上來說張掖七彩「丹霞」其實並不能算作丹霞地貌。因為它缺少丹霞的一個重要特徵——陡坡峭壁。由於這些巖層中除了紅色外,還混雜著灰、白、綠、橙、黃等多種顏色,如同一條彩帶溶解在了起伏不定的地面上,地質學家給它們起了一個貼切的名字:彩色丘陵。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舉辦的「選美中國」活動中,張掖七彩丹霞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七彩丹霞以面積大而集中,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不同於普通的以紅色為主的丹霞,七彩丹霞是由紅色、黃色、白色、綠藍色等色彩形成的條紋狀山丘,色調有順山勢起伏的波浪狀,也有從山頂斜插山根的,猶如斜鋪的彩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層紅色的輕紗,熠熠泛光,色彩異常豔麗,讓人驚嘆不已。
面積博大,色彩豔麗,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張掖七彩丹霞是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其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舉世罕見。中國丹霞地貌開發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著名地理學家黃進教授為其題詞:「彩色丘陵中國第一」。無論是栩栩如生的大扇貝、小扇貝,還是如五花肉般層層疊疊的丘陵山峰全部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美麗的彩色條紋夾雜其間,各展其姿,盡顯其神,好一幅「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