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研究遵守實驗動物倫理規章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兩隻克隆猴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第三隻克隆猴最早月底誕生

  新京報訊 昨天,世界頂尖生物學術刊物《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獼猴的成果。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據介紹,「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結果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後代,這個過程也就是克隆。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介紹,他們當時移植了79個胚胎,有六個代孕母猴懷孕,最終健康產下了兩個猴寶寶。

  孫強說,中中、華華兩個克隆猴有專業的獸醫團隊和精心的呵護,目前生長情況良好,沒有任何異常。通過27個微衛星DNA位點分析證明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按他的說法是,長得越來越像。

  記者從神經所了解到,體細胞克隆猴還有第三隻,目前尚在代孕母猴的孕育中。如果一切順利,將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誕生。

  - 焦點

  1 克隆猴有幾道坎要過?

  孫強介紹,克隆猴之所以這麼多年沒有成功主要有三個難點。

  一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重新構建細胞。但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比較小鼠卵母細胞和食蟹猴(獼猴一種)卵母細胞,可以看出,小鼠卵母細胞的細胞核佔比非常大,很容易去除;而食蟹猴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則佔比非常小,非常難操作。

  二是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卵細胞處於休眠狀態,要繼續發育都需要激活,然後才能發育。自然受精的情況下,卵細胞在受精的同時就會被激活。而體細胞克隆,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激活。因此,「喚醒」的時機要求非常精準。但是,使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往往導致克隆「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三是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孫強給的數據顯示,猴子的囊胚發育率(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才能叫囊胚)遠低牛、老鼠、豬等,優質囊胚率更低。受精卵著床後,很容易早產或流產。200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做的實驗,7個胚胎,60天內全部流產。

  2

  研究可促老年痴呆症治療

  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說,體細胞克隆猴構建成功的意義首先是證明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

  「獼猴可以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可以在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蒲慕明說,「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此外,他還介紹,克隆猴可以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幹擾,大大減少實驗動物使用數量。

  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

  據神經所專家介紹,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 對話

  「研究嚴格遵守實驗動物倫理規章」

  昨天,新京報記者專訪了項目負責人、中科院神經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了解了這次克隆實驗的一些細節,並探討了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

  新京報: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但是靈長類動物有很多,為何選擇獼猴做實驗?

  孫強:因為獼猴屬的食蟹猴和恆河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

  新京報:聽說你們用的並不是成年的猴子,而是胚胎上摘取的組織,胚胎發育幾個月了?

  孫強:我們選擇的不是胚胎,而是流產的胎猴組織。這是有區別的。組織來源的流產胎猴約60日齡。

  新京報:你們選擇哪裡的體細胞?細胞分化是否完全?

  孫強:我們選擇的是胎猴的成纖維細胞,是一種分化的體細胞。

  新京報:胚胎細胞和體細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體細胞不能再發育成個體?

  孫強:胚胎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但是數量有限。體細胞都執行特定功能,就是完全分化了,沒有發育的全能性。再變成全能細胞,需要體外培養增殖。二者的胚胎構建方式不一樣,胚胎細胞是自然受精形成的,體細胞要成為胚胎,就要進行核移植。

  新京報:體細胞克隆的一般過程是什麼?

  孫強:需要把卵母細胞去核,然後將體細胞注入去核卵母細胞中,並融合激活,體外培養成克隆胚胎,然後移植到代孕的受體母猴子宮中,發育完全後,成為克隆後代。

  新京報:靈長類克隆有哪些難點?

  孫強:我之前也介紹過了,去核難度大,克隆胚胎發育率低等。

  新京報:靈長類克隆有何意義?

  孫強:簡單來說,就是可為生物和醫學研究及新藥研發提供在進化上與人類更接近的動物模型,且解決了靈長類繁殖周期長和個體差異大的問題。

  新京報:克隆靈長類動物,並為人類研究提供,是否存在倫理困境?

  孫強:我們嚴格按照實驗動物倫理規章開展相關研究,同時該技術的建立,為將來以猴為主要模型的研究動物數量使用極大減少。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王俊

相關焦點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1月25日,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線宣布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這也是從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Dolly)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的難題首次得到解決。
  • 中國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與倫理意義
    每年約有7—8萬隻獼猴被用於藥物檢測,這不僅費用昂貴,又在倫理上備受爭議,因此現在很多醫藥公司選擇用狗、豬等動物代替獼猴,這種方法只對某些疾病研究有效,對腦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則沒有太大的幫助。20多年來,針對人類腦疾病的藥物,不是效果不明顯就是副作用很大。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盤點那些克隆動物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後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 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具體操作上,主要有兩大難點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世界首例!這幾隻克隆猴可不簡單
    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意味著克隆基因編輯猴技術由此從理論層面邁向了實踐層面,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月24日在線發表於中國頂級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2019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對外宣布,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獲得了5隻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這是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意味著克隆基因編輯猴技術由此從理論層面邁向了實踐層面,中國正式開啟了批量化、標準化創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時代。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丨「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 價值數百億產業量級的實驗動物行業,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人不是不能用於科學實驗,涉及未知的、有悖倫理的、益害無法評估的實驗不能直接用人體做實驗。實驗動物是活的生物學材料,替代人類用於科學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教授如是說。這不僅僅是科學界的常識,也是針對上一次「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再次重申。
  • 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動物實驗對治療疾病有多重要?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時,中國醫學院的科學家發表了首個新冠疫苗的動物實驗數據,結果樂觀。如今,動物實驗已成為醫學實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係著人類健康甚至是動物的安全。那麼,動物實驗是如何進行的?管理體系又是怎樣的?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 中國首個綜合性大型實驗動物資源平臺啟用
    由南方醫科大學與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管委會合作建設的東莞南方醫科大學松山湖實驗動物科技園一月十日正式啟用,該科技園是中國首個綜合性大型實驗動物資源平臺。
  • 中國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中國首個貓科動物克隆技術獲突破:「平安」健康存活
    1月14日,記者從青島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該校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2020年12月24日出生的克隆貓「平安」。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隻克隆貓於2020年12月24日出生,體重75克,因正值新年來臨,科研人員給它起名為「平安」。作為克隆技術的研究成果,這隻克隆貓平安健康存活。該項目主持人趙明輝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代孕母貓及「平安」各項生理指標均表現正常。本次克隆貓的本體是一隻野生森林貓和中華田園貓雜交的成年雌性森林貓。
  • 10隻中國猴子悲慘經歷曝光,牽出德企大醜聞!大眾、寶馬、戴姆勒均...
    前一陣,中國克隆猴的新聞佔據谷歌新聞頭條,而現在,卻已被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戴姆勒、寶馬等公司資助的機構使用中國猴子進行汽車尾氣危害試驗的報導覆蓋。但研究結果顯示,被測試人的身體機能並無明顯損害。另外,由大眾、戴姆勒、寶馬等德國汽車生產企業資助的機構——歐洲運輸業環境與健康聯合會(EUGT)曾於2014年委託有關機構,利用10隻長尾獼猴進行汽車尾氣危害的測試。這十隻猴子被鎖進密封的小試驗箱中看動畫片,每次四個小時,吸入柴油汽車尾氣。其中一輛汽車,是大眾生產的甲殼蟲款柴油車。
  • 中國首次公布實驗動物的國家標準
    2016年3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 中國公布了首個控制實驗動物的國家標準。科學家希望標準的實施能同時提高實驗動物的條件和中國與國際研究的合作前景。中國科學家稱,國家法規的缺乏阻礙了一些國際合作,因為如果研究涉及的實驗動物不受人道保護,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會不願意參與這項研究。此外,因近期濫用事件有證可查,虐待實驗動物的國內反對意見也越來越多中國醫學科學研究所實驗室動物科學主任秦娟說,儘管中國之前沒有國家標準,大多數省份證實中國的實驗室是符合國際公認的慣例的,但仍需要一份國家標準使國內所有實驗室對動物的處理相一致。
  • 中國首個貓科動物克隆技術獲突破!克隆小貓名叫「平安」
    1月14日,記者從青島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該校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隻克隆貓於2020年12月24日出生,體重75克,因正值新年來臨,科研人員給它起名為「平安」。作為克隆技術的研究成果,這隻克隆貓平安健康存活。該項目主持人趙明輝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代孕母貓及「平安」各項生理指標均表現正常。本次克隆貓的本體是一隻野生森林貓和中華田園貓雜交的成年雌性森林貓。
  • 中國實驗動物產業狀況調查
    據悉,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非人靈長類動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全世界現生存的200餘種非人靈長類動物中,中國分布有4科7屬23種共39亞種。作為生命科學實驗研究中使用最廣泛和用量最大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獼猴,其亞種僅在中國就有6個之多,並廣泛分布於20多個省區。  目前中國已有大大小小的獼猴養殖場近100家。一些大的猴場存欄猴在1萬~2萬隻。
  • 世界實驗動物日:今天,請向這些實驗動物致敬!
    4月21日,一則消息讓許多人感到振奮:中國科學家發表全球首個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疫苗實驗結果,指出一種純化滅活的候選疫苗能夠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完全保護,在有效性、安全性上均表現出積極結果。   不過許多人並不知道,這項研究裡的「非人靈長類」,其實是指「恆河猴」,它們作為人類的替身感染病毒並接受疫苗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