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躋九原
雅出秀容
晉北鎖鑰,三關總要
文躋九原,雅出秀容
南絳北代,忻州不賴
忻州
古
城
之
歷
史
忻州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處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結合部,且地形險要、位置突出,故歷代多為郡、州治所:
東漢:新興郡 · 九原縣
北魏:秀容郡 · 秀容縣
隋唐:忻州 · 秀容縣
明清:忻州
民國:忻縣
漢代
相傳漢高祖劉邦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東漢
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因羌胡打擾,「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曹操內遷四郡在此置新興。
秀
容
書
院
秀容書院作為忻州第一所學府,創建於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
秀容書院由時任知州魯潢倡導捐資四千金而建。書院建成後,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
入秀容三院 知古今興替
秀容書院坐北向南,東西151.5米,南北179米,分作上、中、下三院。
國學院和展陳院坐落於下院,承載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及地方文化展示與交流的功能。
中院有一建築名為「白鶴觀」,因古時白鶴常流連於此而得名。現存建築建於唐天寶年間,木構單簷懸山頂建築,面闊五間前出廊,進深五椽。
自中院往上院,臺階拐角處,有兩處磚雕——「鯉魚跳龍門」,每有考學學子來此,都「摸龍頭」以博頭彩,希冀登科高中。
上院主建築為「文昌祠」,所供文昌帝君,又名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
誦書院校歌 礪勤慎敏愛
自下院往上的影壁處,雕有晚清舉人常葵圃所作的校歌,其節奏明快,已具有白話雛形:
校舍崢嶸,雄建九龍崗,規模好堂皇。
舟山遠列作屏障,馬水環縈翠帶長,
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扶家邦。
看!
多是社會中堅,
勤、慎、敏、愛日夜淬礪,
為我神州爭光榮!
登通天之衢 覽忻州勝景
秀容書院依西高東低的崗勢所建,自南向北設三亭俯瞰整座古城。
南有「望萱閣」,以木構八角攢尖頂,青灰瓦布頂為建築形制,故又被稱之為「八角亭」。現存建築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史書記載,時任忻州知州魯潢為江西人,公務之餘,思念遠在家鄉的老母,便常擇亭登高遠望,以解思念之情。因舊時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供堂,故望萱閣由此得名。
中坐「魁星閣」,頂部四角飛簷陡峭,又名「四角亭」。魁星即是中國古代星宿之一,主掌文章興衰。「任你文章高八鬥,就怕硃筆不點頭」,因此在科舉時代,讀書人、士子無不對其膜拜奉尊。
北立「寥天閣」,以木構六角攢尖頂,孔雀綠琉璃瓦鋪頂,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為三亭中之最,又名「六角閣」。廖天閣位於全城制高點,立於亭旁,可將全城之景盡收眼底。
亭前原有一磚拱門,稱為「天之衢」,意在勉勵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如今的忻州古城延續了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三展臥牛城」時的規模,古城牆周長九裡十八步,城牆高三丈六尺,城牆輪廓形似臥牛,古人稱之為「臥牛城」。
望萱閣與寥天閣南北呼應,似是「臥牛」的兩犄角,在被稱為「臥牛之首」的秀容書院上,歷盡百年滄桑。
秀容書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