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呢?《中庸》告訴我們是「成己成物」

2021-01-11 獨視角

人生目的是什麼呢?所有的宗教都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是要上極樂世界、有的告訴我們要上天堂,但是《中庸》遵循「誠」的原則,告訴我們要「成己成物」意思是,成就自己同時成就萬物,如此我們可以在有限生命中找到可以創造無限價值的目標。

人生目的是什麼呢?許多人心中都有這個問題。

這個觀念是繼續儒家思想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傳統,所以不以神話故事來蠱惑百姓,在二千多年前,科學並不發達的時代,大眾很容易就受到沒有深入了解的神話故事所迷惑,容易受騙而不知。

如何可以發揮人與萬物的本性,進而可以成己成物呢?

《中庸》中給出了答案:要以仁道和知識智慧去成就自己和萬物。作者不僅將孔子的仁道發揚光大,並且將老子的「無為」的哲學思想溶入儒家思想中,教他的學生,不僅要在成就自己的同時,還要成就萬物,原文:誠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中庸》在此章中,告訴我們人生的目標就是要一方面成就自己,同時又要去成就萬物,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而不是追求死後的成就,並且要仁與智同時的相互考慮,才能符合中庸之道,《中庸》的偉大處就是在此。

《中庸》的原文有:

1、誠者,自成也。2、而道,自道也。3、誠者,物之終始。4、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5、誠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6、成己,仁也。成物、知也。7、性之德也。8、合內外之道也。9、故時舍之宜也。

白話意思是:

1、誠的人、是自己成就自己。2、自然的大道,也是大道的自身完成大道的目標。3、「誠實不虛」,就是一切萬物自始至終的根源。4、不誠實的話、萬物就不可能生存了,所以君子的一切作為都是以「誠實不虛」為標準。5、誠的人、不僅僅是成就自己而已。更要去成就萬物的生長。6、成就自己、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仁心。成就萬物、需要的是增加自己的知識。7、仁心和知識智慧都是人性的德行修養。8、在內的仁心要和在外的知識結合一起思考才能做到中庸之道的要求。9、以誠為準則,不論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作出適宜的決定。

此章可謂是《中庸》書中的最重要的一章,因為此章把《中庸》所提倡的「誠」發揚光大,不僅以「誠」去成就自己、可以完成自己的願望。同時又進一步的,以「誠」去成就萬物,幇助萬物欣欣向榮。

告訴我們要透過至誠盡性的道德修養,就有真實的存在感。

除此之外,更要以道德意義去給予萬物之存在感。由此,就擁有莊子所謂的「萬物與我為一」的親和感。筆者註:莊子的哲學是晚於《中庸》。所以此章的「成物」是要將天地萬物納入理想的秩序中,理想的人生秩序應該包括了道德與科學的秩序。道德的秩序是仁心的充分發揮,而科學的秩序則有賴人類的知識,當仁心與知識相互交流與考慮時,如此的秩序才合乎中庸的真諦。

在此章中,《中庸》告訴我們:成就自己的功夫是需要仁心去執行此項任務,而成就萬物的功夫是需要知識與智慧去執行的。仁心和智慧就是在《中庸》中,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三達德」,我們知道三達德是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作者又從另外一個角度,更進一步的解釋如何以仁與知去成就自己與萬物。

最後,作者告訴我們:仁與知兩者都是人的天性中崇高的德性修養[原文:性之德也]。仁心是由自己的內心深處發出,而知識與智慧則需要向外學習而得到的,自己的仁心與外在的知識需要一起考慮才能做出治國與平天下的政策,這樣才能符合自然大道的原則與規律,原文:合內外之道也。

所以,誠實不虛的原則,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適宜的,因此大家都可以勇敢的去施行了,原文:故時舍之宜也。

相關焦點

  • 「中庸」的本意是什麼,不可不查
    被一些中國人認證的「中庸」之道,指的是什麼?你想過沒有?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做人準則。貌似高深莫測,其實很接地氣的。按儒家學說觀點,是不喜歡沒有頭腦的勇敢,比如孔子認為子路勇敢有餘而定力不足。那中是什麼意思,孔子原意就指人的喜怒哀樂沒發生前的心理狀態,就是中。庸就是不變的平常狀態。是不是很好理解。這樣看來,中庸是沒脾氣,沒情緒的穩定狀態。實際當中,中庸之人還是戴了幾種面具,讓人產生迷惑。這就產生了各樣差異,反而讓這個概念複雜了。
  • 淺談古人的中庸之道
    身處社會,他完全不懂隱藏鋒芒,更不懂中庸之道。雖然後人說的有道理,但什麼是「中庸之道」呢?明白了中庸之道就會在社會中合理避險,全身而退嗎?現在的人,只要一提起中庸思想,第一反應就是:「中庸」之人就是一昧和稀泥,無原則,是圓滑世故的老狐狸。但真正的中庸之道是這樣嗎?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
  • 南懷瑾:普通人的人生價值觀和人生目的與學佛人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五六十歲了,他們自己覺得還年輕得很呢!我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也精神百倍,比現在好多了,現在已經衰老了。但是五六十歲,也算年齡大了,但也沒有一個真正正確的人生觀。換一句話說,看到現在我們國內十幾億人口,包括全世界六七十億人口,真正懂得人生,理解自己人生價值、人生目的的有多少呢?這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教育的問題哦。我二十三歲,中國正在跟日本打仗的時候,四川大學請我演講。我問講什麼?
  • 儒家文明影響深遠,孔子的思想給我們什麼啟示?
    春秋戰國時期,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是什麼呢?我覺得用動蕩一詞形容十分貼切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是動蕩的狀況,而且在這個時期思想學術也是十分活躍的,孔子就是在當時十分著名的人物,說道孔子我們並不陌生。我們不僅僅在課本上學到過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是教會我們要博愛,而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他覺得做人既要有愛心,又要有同情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應當做到這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周圍的人,就比如說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我們都應當有同情心,應當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一點在儒家文化中也有體現。
  •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是開心?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是開心?小編相信幸福只是有用的副產品。幸福本身不能成為目標。因此,這不是可以實現的。當小編和朋友、家人、同事談論這個概念時,小編總是覺得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但小編在這裡試一下。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多數事情都只是活動和經歷。
  • 和博學書院一起討論:中庸就是妥協、折中、調和嗎?
    《周易》裡面就講了很多「中」,繫辭中還形成了「位中」「適中」等概念;儒家講「中庸」,簡單說來,「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當「用」講;道家講「中和」,即調和萬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闡述「中」,但也要求中規中矩,重視「循繩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規則。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儒家倫理不僅未把人是什麼和人應當成為什麼樣的人加以區分,從而將人的本性是什麼同人的德性視為一體,呈現出比較鮮明的德性倫理學特徵;而且,儒家倫理經常立足於行為者本身的動機、目的、特性等要素推出人的行為應當做什麼,從而表現出義務倫理學的基本傾向。
  • 中庸的意思是理性,是人性的調控,不是調和折中,走中間路線
    今天,人們一提到中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就是孔子倡導的待人接物方法嗎?不就是儒家思想嗎?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好像地球人都知道。中庸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調和折中,走中間路線。《新華字典》的解釋比較權威,中庸是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筆者覺得,這應該就是中庸的意思。
  • 儒家宿命論核心。第十修身養性(生)篇
    前文九篇共計講述了儒學宿命論中決定人生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等九篇文章,今天是最後的結束篇,論修身養生。沒有看到其他文章的朋友可關注點擊觀看,歡迎評論。儒家自來就講修身養性。
  • 傳承經典,百能不鏽鋼櫥櫃品牌的儒家文化基因
    《禮記·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百能櫥櫃品牌取義於此部儒學經典。百能櫥櫃,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企業。  作為國內定位高端的不鏽鋼櫥櫃品牌,百能櫥櫃秉承儒家修養,遵循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仁,是高尚情操,懷感恩之情,用仁愛之心感染他人,踐行企業人文關懷。  義,乃責任與奉獻,把社會責任做到體系化、常態化,結合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將肩負社會責任作為不可懈怠的使命。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學什麼?孔子提出要學《詩》、《禮》、《易》、《樂》和射、御、書、數。怎樣學習呢?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以上思想給毛澤東以極大的影響。毛澤東曾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
  • 人生處於低谷時,一定要看看這4句話,會讓你頓悟覺醒
    如何能儘快的走出生命的低谷呢?今天給大家帶大家品讀一部國學書《菜根譚》。參悟其中奧秘,走出低谷期。《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同時由於它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這些特色,它也是一部使人奮發向上的中國文學作品。
  • 心理學: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今天想和大家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下:1、中庸認為情緒是正常的,過於情緒化則會損害我們身體首先和大家闡述下,何謂中庸。在《中庸》這本書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龍貓的創作靈感是什麼,告訴我們什麼人生道理
    宮崎駿曾經說過:「有人問起龍貓的創作靈感是什麼?他甚至說他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今天讓我們試著破譯龍貓的真相。龍貓這個形象又高又呆萌不能說話,宮崎駿曾經說過:「她最喜歡的日本作家是宮澤賢治」宮崎駿最喜歡的是一個叫《橡子和山貓》的童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裡遇見山貓的故事。
  • 儒家怎麼看待數據隱私問題——兼論「數據化儒家」的可能性
    而本文的目的之一,也便是本著「消除跨專業對話壁壘」的學術初心,向讀者展示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應對新技術時代的可能性,由此甚至為一種具有「數碼化的儒家」(digitalized Confucianism)色彩的新技術路線的發育,提供思想層面上的預備性討論。然而,使得本文的討論得以展開的「元語言框架」,既不來自於現代信息科學,也不來自於儒家傳統,而是來自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
  • 大學之道究竟包括了什麼「道」?竟導出了這麼多人生真諦!
    《大學》作為四書之首,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一、何謂「大學」古之大學重在道德學問的培養,與現在學習知識、技能,獲得學歷的大學院校,是兩個概念。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從《論語》所映現的思想體系看,孔子在周禮思想的基礎上,構建了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系,奠定了中國文化「大傳統」的堅實根基。不僅是傳承和弘揚,從某種程度上說,孔子的人生也可被稱作「禮樂人生」。面對春秋時期禮樂精神的頹廢,孔子援仁入禮,對禮進行了新的詮釋。在《論語》中,孔子將禮提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他主張「為國以禮」,對民眾「齊之以禮」。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從《論語》所映現的思想體系看,孔子在周禮思想的基礎上,構建了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系,奠定了中國文化「大傳統」的堅實根基。不僅是傳承和弘揚,從某種程度上說,孔子的人生也可被稱作「禮樂人生」。面對春秋時期禮樂精神的頹廢,孔子援仁入禮,對禮進行了新的詮釋。在《論語》中,孔子將禮提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他主張「為國以禮」,對民眾「齊之以禮」。
  • 道德經:老子告訴我們什麼是過錯,與中庸之道不謀而合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就是說除了聖賢之外所有的人都有過錯,那麼聖賢為什麼沒有過錯呢?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過錯,也知道過錯所產生的後果對自己對他人乃至社會都是有害的。今天我們將過錯用哲學的思路來分析,使我們非聖賢人也知道過錯的由來。其實過錯本來就是哲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