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累澳龜( Emydura macquarii )在埋在沙子下頭的蛋裡,沒有破殼而出時,已經可以和兄弟姐妹們商量什麼時候出來了。
儘管蛋總是在同一時間生在一個地方,但是上層靠近太陽曬熱土壤的蛋比下層較冷土壤處的蛋要發育得快。對此,這種龜似乎能夠感知其他龜的進度,從而改變自己的步調,讓大家步調達到一致。
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的斯潘塞(Ricky-John Spencer)已經對這種龜做了多年的研究。2003年時他收集了很多野外的龜蛋,將這些蛋分成兩組並在25℃或30℃下孵化。之後他將這些蛋放回一起,斯潘塞發現這些蛋還是會在同一時間一起孵出小龜。
之後斯潘塞繼續對這個現象進行了研究。研究小組讓懷孕的墨累澳龜在實驗室環境中生蛋。他們將每堆蛋分兩組,一組溫度26℃,一組溫度30℃。經過約一周的發育後放回到一起。研究者接下來通過心率和二氧化碳排放來監控每一個胚胎的新陳代謝。此外,作為對照組,還有一些蛋也被分為兩組,然後都放在26℃的環境中,然後再放回到一起。
11月30日發表於《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這個 論文 發現,如果胚胎和其他發育更快的同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提高自己的發育速度。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它們的心率會提升,並排出比對照組多67%的二氧化碳。
研究小組認為,胚胎在蛋裡時肯定能夠互相「溝通」,但目前還不清楚它們是怎麼做到的。科學家覺得,或許是窩中的變化觸發了特定的荷爾蒙改變了龜的新陳代謝。當氧氣水平下降時胚胎會產生更多的甲狀腺激素。而生長迅速的胚胎會大量消耗周圍的氧,並排出更多二氧化碳。氧氣的減少可能會使得發育慢的胚胎產生更多的甲狀腺激素並加速生長。
編譯自: | 《連線》網站12月2日 |
---|---|
原文: | 請看這裡 |
圖片: | Olivia Solon, Wired UK |
(果殼環球科技觀光團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