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黃河鐵牛」撈出後,為何露天陳列不保護?專家:不敢動

2021-01-12 千秋語計

只要我們具有能夠改善事物的能力,我們的首要職責就是利用它並訓練我們的全部智慧和能力,來為我們人類至高無上的事業服務。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經歷過很多朝代,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結晶,只能通過他們留下的文物來了解歷史。

正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學者都投入到了考古的工作當中。

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浮出水面,見證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物之所以這麼珍貴,除了年代久遠之外,遺留下來的完整文物少之又少,可能因為一個意外就會被毀滅甚至遭到破壞。

正因此,我國對文物的保護非常精細。如果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保證其出土後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專家們寧願不挖掘也不想讓它遭受到破壞。

但凡事沒有絕對的,比如這件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挖掘出來後,非但沒有進行保護,竟大張旗鼓地擺放在露天,這是因為什麼呢?

上世紀80年代末,因為黃河常年犯水災,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修繕黃河水道。

工人們進行修繕工作時,在黃河中發現鐵牛的身影,來不及研究,緊急上報給相關部門。

四座鐵牛就這麼被打撈出來,經過專家勘察與測量,發現這並非普通物件。

鐵牛高1.5米,長3.3米,根據計算大約有70噸重,給人一種活靈活現的感覺,眼睛「睜」得圓滾滾,令人不敢靠近。

經過專家們仔細研究,這才發現鐵牛的真實用處。

原來這些鐵牛是「鎮壓」黃河的,千年前黃河經常發生洪澇決堤事件,岸邊的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保護百姓,解決水患問題,皇帝下令打造了8座鐵牛。將其沉入黃河之中,用來牽拉吊橋。

因為古人非常迷信,起初百姓們很感激他們,隨著時間流逝,鐵牛漸漸沉入河底,甚至被泥沙掩藏。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與手藝令人震驚,不但能製作出這麼精良的鐵牛,還能想出這種妙招,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好在經歷千年,剩餘四座鐵牛被撈出,古人的智慧與歷史重現天日。

但這些被打撈上來的鐵牛,理應按照文物處理,應該進入博物館或者受到絕密的保護。

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鐵牛打撈上來後,非但沒被保護起來,還在露天陳列供市民參觀。

其實,真實原因並不是不保護文物,棄之不顧,而是連專家都不敢動。

上面也說了這座鐵牛有多重,如果挪進倉庫,是一件很難的問題。

如果強行將其收入博物館或者放進倉庫,不但文物有可能被損壞,甚至會使其生鏽,反而摧殘得更加嚴重。

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地保護,只能選擇在露天放置。

專家通過一系列模擬,做出了這個決定。

最終,這四座鐵牛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了12.2米,在平地上恢復了原有的容貌。

閱讀延伸:「鎮海吼」是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因為材質是鐵,所以保護起來相當苦難。曾為它搭建過涼亭,建造過基座,最後無奈用鋼管加固。因為多次的「保護」,卻無意中「傷害」了「鎮海吼」。從這也能看出,鐵質文物的保護異常困難。

事實證明專家的做法是對的,如今距離鐵牛被撈出,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歷史了,鐵牛主體並沒有任何損壞。

有人猜測,之所以鐵牛不愛生鏽,是因為古人在表層塗抹了防腐層,如果真是這樣,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驚嘆。

小結

文物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不管是誰都要對它進行保護,不要為了一己私慾做出損害自身安全的事情。

就像這座鐵牛,雖然在露天放置,但卻並沒有遭到破壞。

人們對它的保護是發自內心的,可見我國人民整體素質在提高,這是最值得表揚的。

相關焦點

  • 70噸重黃河鐵牛被挖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管?專家:不敢動
    青銅器可以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仍然保存完好,曾在黃河流域挖出70噸重的鐵牛,之後一直露天放置,有人問為何不管呢,專家表示說不敢動,這是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在山西的黃河流域打撈發現了4個巨型鐵疙瘩,震驚世人。專家檢測發現這4個鐵疙瘩並不是真正的純粹鐵製物品,而是鍛造成牛形的鐵器,而鍛造時間大約在唐朝時期,距今兩千多年,因此這鐵牛也被稱為唐代鐵牛。
  • 黃河「鐵牛」出土31年,怎麼一直露天放置無人管?專家:不敢動
    這些寶物從土中被發掘出來之後,會被專家視若珍寶地保存起來,有這麼一個物體,黃河「鐵牛」出土31年,一直露天放置、無人保護。 本應屬於文物的它,為何得不到專家的保護?專家說:不敢動。
  • 「開元鐵牛」出土後,為何一直擱置露天不管?專家:不敢動
    ——《詩經·大雅·雲漢》 兢兢業業,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的狀態,出於責任心的原因,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在普通的崗位上,個人尚且承擔著一份責任,在有關於歷史文物的工作當中,就更加不容得絲毫的差錯。 歷史文物承載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數百年前的記憶,對人們的文化自信心,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黃河鐵牛出土32年,為何露天放置無人看管?專家:動都不敢動
    多數人認為,那些出土文物是非常珍貴的,我國政府也為保護這些文物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山西地區,卻有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在出土後三十二年間,一直露天放置,無人看管,而且,當有關專家談及此事時,也表示,對這件文物是不敢動的。那到底這件文物是怎麼來的呢?為何專家們對此持這樣的態度?
  • 70噸重黃河鐵牛撈上來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表示無從下手
    而在人們巧奪天工的製造之下,有一樣物件被所有的人都寄予了最深厚的希望,那就是黃河鐵牛。不過黃河鐵牛曾有多年時間了無蹤跡,後來在黃河之中,70噸重黃河鐵牛撈上來後,人們卻似乎表現出了不管不問的態度。那麼人們為何露天放著不保護?就任由黃河鐵牛暴露在風吹日曬之中?對此專家只能表示無從下手,如果真的有辦法,他們定然會尋找到最佳的保護方式。二.
  • 黃河發現4隻「唐代鐵牛」,每個有70多噸重,專家至今不敢挪動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考古專家在黃河地區發現了唐代的鐵牛,每一個都有70多噸重,為何專家卻不敢挪動呢?這些鐵牛有4個,鑄造工藝極其原始,其重量最大的驚人。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然而,鐵牛的位置處於當地地平線下十米深處,由於地下水位的影響以及保護經驗的缺乏,開元鐵牛很快就鏽跡斑斑,面目全非,四尊鐵人的表面更是層層剝離,如不及時救治,將會變為一堆廢鐵。為了保護開元鐵牛,有關部門和專家制定了許多方案,最後確定在原址提升12.2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鐵牛還是那座鐵牛,堤壩卻已不再是原來堤壩。
  • 你見過露天擺放的文物嗎?在黃河邊上,有四件文物就大喇喇的擺著
    也或許你見過收藏家手中的文物,被保護得非常好,也被無數的人投以羨慕的眼光。但是,你見過露天放置的文物嗎?很多人看到它,大概都以為這是我們現代自己鑄造的,但實際上,他的年齡得從唐開元年間算起了。這批文物就是黃河鐵牛。黃河鐵牛,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城外的黃河東岸。它們一共有四尊,就坐落在黃河邊上,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它所在的地方,最開始其實叫做蒲津渡,一個古老的渡口。
  • 古時黃河上拉鐵索橋的為什麼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
    然而,要知道黃河大鐵牛,建造時的目的,可不是放入水中鎮水,而是留在岸上牽繫浮橋,後因黃河改道,大鐵牛這才沒入水中。上面觀點,從其建造目的上說,就扯偏了。何況,與大鐵牛同鑄的,還有牽牛的鐵人,他們也屬土?是用來鎮水嗎?從古代五行理論來說,這個說法也有很大問題。
  • 美文選粹|見證盛唐繁榮的蒲津渡鐵牛
    導語蒲津鐵牛是我國文化發達科技發展的裡程碑,是大唐盛世繁榮富強國富民豐的見證。見證盛唐繁榮的蒲津渡鐵牛王西蘭01 蒲津橋的過往實時保護後的永濟蒲津渡遺址蒲津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渡口,也是我國水上交通史上最早的渡口。史籍記載,黃河上最早的橋,建於戰國時期,就在蒲津。
  • 茶陵鐵牛俯臥千年不朽,關於鐵牛的傳說你知道多少?
    聽我爺爺說,光煉鐵爐就建了30座、一座小鐵爐一次出鐵水只有幾十斤左右。這座鐵牛鑄造於南宋時期,約在公元1232年期間。鐵牛長2.1米臥高1.1米、寬0.8米、重量4000公斤左右。在當時鋼鐵珍貴稀少的年代,這項工程耗資是巨大的。要完成這項工程要下多大的決心啊!鐵牛的鑄造工藝和模具工藝讓當今的人都佩服不已。第一步,模具製作工藝和設計讓人佩服。
  • 有哪些關於黃河的傳說值得分享?
    文/婷西聊齋關於黃河的傳說有很多,被證實的很少。為數不多的大概就是令人驚奇的,從山西永濟撈出來的唐朝的鐵牛和鐵人了吧。四尊三四十噸重的大鐵牛,是唐朝開元十三年鑄造的,用於穩固蒲津浮橋的。馮夢龍《智囊全集》裡有個故事說 ,宋朝有個懷丙的和尚用兩條船載黃沙撈萬斤重鐵牛的故事。以前都是當著故事在看,現在都得重新審視。唐人的冶鐵技術,宋人的科學撈牛方法,才是歷史發展的中流砥柱啊,讓今人汗顏啊。圍繞著黃河有著非常多未證實的傳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號召挖河工,拓寬河道。在河道上挖出太多稀奇古怪的玩意來。
  • 故宮深井有珍寶無數,為何一直沒人撈?專家:壓根就不敢動
    自封建帝制結束後,紫禁城就被改名成了「故宮」,並成為了以「博物館」為形式的旅遊景點。那麼問題來了,600多年經歷100多次火災,故宮博物院到底是怎麼挺過來的呢,難道都是僥倖嗎?並非如此,之所以能躲過災難,還要歸功於裡面的72口水井,據了解,故宮內部的水井不是用來喝水的,而是專門用來滅火的,當年皇宮內部飲用的水都是來自玉泉山。不過這些水井中除了水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
  • 機甲部落:礦山老鐵牛,美國VermeerT1255露天採礦機
    它就是由M國威猛公司研發的露天採礦機:Vermeer T1255,落地價2500萬RMB。Vermeer T1255結合了巖石開溝機與地平王切削滾筒的優點,600馬的驅動力、「自頂向下」的切割術,讓它一舉取代傳統爆破方式,將環境破壞降到最低。
  • 黃河裡泥沙堆積不斷,為什麼不把泥沙撈出來蓋房呢?看完漲知識了
    導語:黃河裡泥沙堆積不斷,為什麼不把泥沙撈出來蓋房呢?看完漲知識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黃河一直被稱為母親河,我國幾千年以來的文明起源於此,黃河母親用它的血液孕育著生命。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這些泥沙的總質量,根據初步估計,有12億噸重,大部分匯入大海,小部分沉澱在河床上,不斷的堆積,引起麻煩的就是這剩下的泥沙,大概有4億噸,我們目前使用的泥沙船,一次工作的運輸總量只有幾十噸,還有一個阻礙就是如此大噸位的泥沙,就算挖起來了也沒有地方可以堆放,運輸到距離較遠的地方,成本非常高,就近堆在河提兩邊,一場大雨就會衝回河床前功盡棄,另外黃河也是有屬於自己生態系統的,
  • 黃河的源頭被專家找到,僅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讓人們靠近?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黃河是如同母親河一般的存在,在黃河的滋養之下,華夏民族的文明得以順利建成,並實現持續的發展,而正是因為黃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關於黃河的保護也成為了我國政府重點關注的內容。 通過有關專家的不斷努力,現如今,黃河的源頭也終於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 貝加爾湖沉睡1600噸黃金,為何至今沒人打撈?專家:想但不敢
    貝加爾湖沉睡1600噸黃金,為何至今沒人打撈?專家:想但不敢 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現,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歌曲《貝加爾湖》
  • 黃土高坡 治出黃河新面貌(人民眼·行走黃河(中))
    黃河中遊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黃土高坡 治出黃河新面貌(人民眼·行走黃河(中))上圖:位於秦晉大峽谷的黃河壺口瀑布,冬日景觀壯美。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下圖:黃河老腔藝人在陝西潼關古城前演出。本報記者姜峰攝引子冬走黃河,馳騁萬裡,看它西決崑崙,東襲黃土,鐵筆如椽向北勾出一個大「幾」字,濁浪直抵秦漢長城。
  • 1988年山西出土唐代國寶,有4根金箍棒那麼沉,專家:橋梁史珍寶
    先來看它的名字,為什麼「鐵牛」前還要加「黃河」二字呢?因為鐵牛在古代的功能正是在黃河上當「橋樁」的。四隻巨大的鐵牛叫「黃河鐵牛」,而不是僅有一隻。後來,橋沒了,牛也沉到了黃河裡,但是在這座橋的附近河流,有人划船路過,船總會受傷,正是因為牛的角劃到了船,人們也納悶,路過這兒的時候,船總是出問題。
  • 青島市民撈到百斤大鱉 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市民金先生聯繫到記者,介紹說自己在棘洪灘水庫撈上一隻約有一米長、上百斤重的大鱉,他懷疑是非常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鱉,想請專家幫忙鑑定 ,是不是自己在網上查到的瀕危保護動物。相關專家表示 ,這麼大的鱉在北方確實非常罕見,但由於金先生提供的圖片缺少細節,難以判斷具體品種,但也不排除是另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的可能性。在棘洪灘水庫撈到百斤大鱉金先生家住棘洪灘水庫附近,8月23日上午,他帶著兒子到棘洪灘水庫玩耍。「剛進去就看著岸邊上的水裡有隻大鱉,漂在水面上,看著應該是已經死了。」金先生和兒子用岸邊的繩子將大鱉撈了上來,仔細一看,還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