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嗅一嗅,找朋友
■馮志華
女性傾向於選擇和自己基因群截然不同的男性,這是源自進化的記憶;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會憑藉氣味來選擇性伴侶
吸引男女開始第一次約會的首要因素是相貌。
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芬克爾和伊斯威克主持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男、女性在擇偶時最先考慮的因素都是相貌和身體上的吸引力。
不過,正如馮小剛的賀歲大片《非誠勿擾》中的臺詞——「一見鍾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是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彼此被對方的氣味吸引了,迷住了」——所說的那樣,除了以貌取人之外,氣味在約會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意味深長,這也可能是「鮮花插牛糞」現象屢見不鮮的直接原因。
臭味相投固然有幾分道理,但人的自然體味卻不能完全用臭來形容。莎士比亞時代的歐洲曾流行過一種尋找愛情的遊戲:女孩將一片削了皮的蘋果放在腋下,再將沾染了自己汗香的蘋果送給意中人,倘若意中人對這片蘋果甘之如飴,對香汗的主人一嗅傾心,那麼雙方的感情就可能會發展下去。
腋下、乳頭附近及腹股部分是人自然體味的主要來源地。這些地方發出的氣味,即使再濃鬱的香水也無法遮掩。瑞士洛桑大學的生物學家魏德金髮起過一項有趣的實驗,揭示了氣味在幫助選擇伴侶時發揮的重要作用。讓處於月經周期中點(這時的女性嗅覺最為靈敏)的女性嗅聞一批被陌生男性穿過兩晚的T恤,然後由她們來為這些氣味評級打分,並選擇最具吸引力和最討厭的味道。結果發現,她們始終更加喜歡那些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是某一染色體上一群緊密連鎖的基因群)與自己不同的男性氣味,而對那些相似MHC的男性氣味則避之不及。
魏德金觀察到的現象並非偶然巧合,通過嗅探氣味來尋找適合自己的潛在伴侶或許是漫長的進化賦予人類的指南針。在人體內,有一系列複合體編碼細胞表面蛋白,幫助免疫系統識別敵我,區別外來細胞與自身細胞。也就是說,兩人的MHC愈不同,他們親緣關係也就愈遠,這意味著MHC差異懸殊的一對男女繁育的後代,會具有更強壯的免疫系統和更加廣泛的適應性。事實上,這一假設在嚙齒類哺乳動物中基本已獲證實,比如在很多時候,老鼠就是利用嗅探尿液氣味的方法來選擇擁有不同MHC的配偶。
氣味的威力還遠止此,藉助氣味,還能嗅探出有同樣性取向的伴侶。美國莫奈化學感官中心的心理學家馬丁斯和感覺神經科學家維伊素斯克選取了12位同性戀者和12位異性戀志願者,其中男女各半。科學家要求受試者在腋窩處夾個棉紗制的墊子,保持三天。將這些墊子搜集起來,置於瓶中密封。此外,科學家還招募了80名不同性別和性取向的志願者,要求其嗅探這些棉紗墊,並報告哪塊墊子聞起來感覺最好。研究者發現,異性戀男人和女同性戀者更喜歡女同性戀者的氣味,排斥男同性戀的味道,而男同性戀者則最鍾愛其他男同性戀者的氣味。
氣味在性吸引上的重要作用使得盲目約會(Blind Date)成為都市潮人的新寵。如果是氣味讓你喜歡上了一個人,貿然地靠上前去想要試試自己的味道是否也能吸引她/他,恐怕會有被視為怪蜀黍的風險。這時不妨先用凝視來發送試探性的信號,《性行為文獻》說,面帶微笑、含情脈脈的凝視只要持續在8.2秒以上,就足以釋放你的愛意了。
就在這裡。」他說的關鍵是什麼?
(責任編輯: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