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青年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傳統的垂直型、行政化、單位式的團建模式顯然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如何順應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浙江團組織創新思路,變革團的基層組織布局,破解基層團建難題,有效擴大了共青團組織對團員青年的覆蓋。
小區域 大統籌 網格化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是浙江團組織這些年一直探索和實踐的,通過資源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團的基層組織的運轉能力。
在團浙江省委看來,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的融合,團員青年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企業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分布廣泛、變動頻繁,是城鄉基層團組織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探索多元化的團建管理模式也已勢所必然。
他們認為,必須構建起順應經濟社會變革、覆蓋城鄉區域全境、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各階層的團的組織體系,讓團建工作在整體上走向開放。基層團的建設必須打破城鄉區域界限,有效整合區域內各方面的團建資源,改變團員看到管不到、各自為「政」、粗放低效的資源配置模式,使團建工作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實現城鄉區域團建的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提高。
為此,浙江團組織致力於區域範圍的「組織共建」、「團員共管」和「資源共享」,努力在基層組織設置、城鄉團員管理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地處錢塘江南岸的慈谿市掌起鎮由原東安、掌起和洋山3個鎮合併而成,下轄1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有39個團組織,880多名團員。
結合地理區域分布和歷史沿革,掌起鎮團委將團的工作劃分為東安、掌起和洋山3個片區,與此同時,鎮團委協調統籌區域範圍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層級、跨地域所有團的組織資源,把村、學校、銀行、衛生院、工商所、派出所等團組織通過建立團建聯席會等「橫向整合」在一起,在團的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上也完全突破行政隸屬和行業劃分。
在團員的管理上,則嘗試突破由各單位分頭管理的傳統模式,向「區域一體、動態管理」轉變,摸索建立城鄉統一、全面覆蓋、協同配合、運轉有序的團員動態管理機制。
結合基層區域化管理工作規劃,根據中心村、社區和工業園區分布實際,浙江以區域、區塊的形式對城鄉基層團建工作進行重新布局,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網格分布、條塊結合的團的基層組織網絡。
伴隨鄉鎮團的組織格局創新,薄弱的村級團組織建設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浙江還力圖通過完善幹部培養機制、分工協作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內部激勵機制、資源整合機制、黨政支持機制,調動團幹部特別是兼職團幹部的參與熱情。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有346個鄉鎮(街道)通過直選方式產生團委書記,73個縣(市、區)、884個鄉鎮(街道)探索實行了團代表大會常任制,在基層團組織中普遍推行團員青年民主懇談、團務公開等制度。5年來,有27萬名優秀團員通過團組織推薦加入黨組織。
團浙江省委副書記苗偉倫認為,區域共青團整體化建設、統籌城鄉團的工作是基層團建工作的一次理念性和體制性創新,適應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狀態,打破團組織行政區劃和城鄉二元結構,運用功能定位的思維和城鄉統籌的方法,整體創新了組織覆蓋方式、運行方式、建設方式和發展方式,激發了基層團組織的整體活力。
尋求流動團員管理突破
作為市場取向改革先發地區的浙江,目前全省常住人口5180萬,而進城務工人員達1870多萬,其中大多是青年。
近年來,團浙江省委一直積極鼓勵基層打破行政隸屬關係,開展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層級、跨地域之間團組織的聯繫與合作,通過組建青年工作聯席會議等方式,推動區域內團組織之間形成制度性聯繫,共同組織開展團的活動。不少地方團組織也主動融入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格局,同步、配套建立城鄉、區域團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
青年人群是流動性最大的群體,流動青年的組織覆蓋和思想引領一直是基層團建的重點和難點,浙江團組織一直高度重視外來農民工群體團建工作的探索。「要實現組織的全面覆蓋,就必須加強流動團員的管理。」 團玉環縣委書記張國力說。
通過探索流動團員服務管理新方法,玉環讓10萬名「民二代」匯聚在了團的旗幟下。玉環縣是一個流動人口大縣,其中外來人口達22.7萬人,其中80後、90後的「民二代」有近10萬人,流動人員遍布於全縣經濟社會建設各個行業。
掌握了縣鄉兩級外來務工青年群體信息後,團縣委採取了聯合建團、區域建團、獨立建團、興趣建團等方式,形成了按照同一戶籍地組建的「地緣型」團組織、外來團員人數較多的村(社區)「聚居地型」團組織和就業集中的「業緣型」團組織等基本覆蓋「民二代」的90個外來人員團組織。
為協調、指導全縣外來青年團的工作,團縣委還建立了浙江省首個外來務工青年團工委,在全縣設立了11個外來務工青年服務站,在外來青年中開展文藝交流、就業培訓、愛心服務等活動。
力邦社區是寧波奉化市的一個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的社區,為加強對外來務工青年的服務和管理,團奉化市委主動進駐,成立了力邦青年中心,為居住的團員青年提供了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平臺。
針對力邦團員青年的區域流入特點,團奉化市委又委託西塢街道團工委專門成立安徽省碭山縣駐奉(駐力邦)工作委員會,參與在奉碭山團員青年的思想引導、學習培訓和流動團員的管理等。
目前,有8個務工青年流入相對集中的省(區、市)團委在浙建立團工委,建立外省駐浙及省內駐外的市、縣層級團工委132個。
浙江團組織還創新組織設置方式,重點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團的建設力度。據統計,最近5年,浙江累計建立非公有制企業團組織3.3萬家,總量位居全團第一位;建立新社會組織團組織1298個,總量居全團前列。
產業鏈建團、商務樓宇建團、工業園區建團、新商業模式建團、外來青年集居地建團等的多種建團模式,建立流入地、流出地、駐外團工委兩地三方形成合力的工作機制,讓團組織最大限度地覆蓋到外來的務工團員青年。浙江還通過公開招選團委書記人選,有效提升非公有制企業的團建活力。去年年底,全省126家非公有制企業一起面向全國公開招選團委書記人選,吸引了1.6萬餘青年報名競選。
用新媒體實現對青年動態覆蓋
「我的青春·我的團」是台州市路橋區的青年十分熟悉的,團路橋區委藉助台州移動公司路橋分公司開發的「掌上團建」,以手機為媒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團組織與青年的有效對接。
位於浙東南沿海的路橋區,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的發祥地,有著「百路千橋萬家市」的美譽,多年來路橋人一直有著外出經商的傳統,到路橋務工的青年也絡繹不絕。據統計,常住人口60多萬人的路橋區,區外流入人口就有24萬人。
團路橋區委書記車潔瓊說,外來務工青年職業變化快,居住地不穩定,按照原有的單位體制或者居住地管理很難實現全程覆蓋。
團組織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可行的手段,保持與團員青年的聯繫。手機、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興起,為團組織打破時空局限,對流動青年實現最大程度覆蓋提供了新的手段。
2010年9月,路橋團區委「掌上團建」正式亮相,將掌上團建項目命名為「我的青春·我的團」,下分設「『團』喊你回家」、「看看『團』在幹嘛」、「暢享折扣」、「e讀空間」、「成就夢想」、 「志願青春」等7個欄目,並以青年喜聞樂見形式對欄目進行包裝,建立相應技術平臺,為青年提供信息發布、溝通聯繫、在線閱讀、就業見習和慈善公益等服務。
據悉,贈送話費,上「青年書屋」閱讀增送流量等方式,已吸引6000多名青年在「『團』喊你回家」中登記團員信息。
團台州市委副書記於英姿認為,通過改變團員青年之間的信息溝通方式,促進了信息在團員青年之間的獲取、傳遞,進而對團的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基礎性影響。最關鍵的一點,是保持了團組織與外來務工青年的聯繫。
團浙江省委十分注重微博、QQ、SNS社區、即時通訊等新媒體的最新應用,並推動各級團組織廣泛建立務實、靈活、多樣的新媒體平臺,擴大青年工作的覆蓋面。
截至目前,浙江90多個縣(市、區)團組織全部建立了簡訊群發平臺,有39個市、縣、區開發了共青團青年工作手機報,省、市、縣三級團的領導機關建立QQ群、飛信群800多個,省、市、縣三級團的領導機關還以組織名義開通微博146個,「浙江共青團」有騰訊微博聽眾近35萬人。團金華市委還發起成立全國首個以網絡QQ群為會員的民間組織——金華市青年QQ群聯合會。
通過Q聯,金華團組織開設青年民生直通車、建立志願者隊伍、開展QQ群建團、舉行團日活動等,不僅搭建起團組織和網絡有效融合、網絡和現實合理結合的有效平臺,還解決了團組織自身在網際網路等新媒體上的「組織存在」問題,將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的青年組織起來,把大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青年聚集在團組織周圍,在青年社會化的背景下,讓青年從社會人向組織人轉變。
據團金華市委書記蔡豔介紹,目前金華Q聯擁有QQ群會員264個,涉及群友總數54.7萬多人。全市還建立網上團組織57個,依託網絡發展吸納新團員670多名。「經過調查,有七成青年相信,通過加強聯繫、提供服務、開展活動等手段,會把越來越多的青年吸引到組織中來。」
而在團浙江省委負責人周豔看來,新媒體的運用不僅樹立了共青團組織適應時代潮流、貼近青年群眾的形象,也縮短了與青年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引導青年工作的到達率和共青團組織了解、服務青年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增強了共青團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